1.一种照明装置,包括:
壳体;
联接构件,所述联接构件联接到所述壳体;
反射体,所述反射体联接在所述壳体与所述联接构件之间;以及
光源单元,所述光源单元联接到所述联接构件,
其中,所述光源单元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
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两者的第一部分中的每一个联接到所述联接构件,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两者的第二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光源模块,所述第一光源模块具有向所述反射体发射光的光源,
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所述联接构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开口相对应,而且所述光源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中间本体,
其中,在使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中间本体连接的第一联接单元中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开口,在使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中间本体连接的第二联接单元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另外的第三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第一空气循环通路和第二空气循环通路,
所述第一空气循环通路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形成,所述第二空气循环通路由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中的至少一者包括设置成呈向外突出形状的铰链,并且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联接到所述铰链的插入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铰链的外表面与所述插入凹部的内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中间本体包括下部和上部,所述下部由高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制成,所述上部由塑料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呈从所述壳体的顶面突出的弯孔形,并具有至少一个开放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其中,所述中间本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中间本体的第一部分包括第二连接端子以电连接到所述联接构件,
在所述中间本体的第二部分上设置有发光凹部,
在所述发光凹部的表面处设有第二光源模块,而且
所述第二光源模块包括:
位于所述发光凹部中的基底;
位于所述基底上的发光器件;和
位于所述发光器件上的光学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其中,所述联接构件包括第一插入凹部,
在所述第一插入凹部中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包括联接单元以联接到所述联接构件的第一插入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插入凹部包括锁合凹部,
所述光源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中的第一凸起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中的第二凸起,而且
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都插入所述锁合凹部中并被所述锁合凹部卡住,从而将所述光源单元联接到所述联接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当所述光源单元联接到所述联接构件时,所述光源单元接触所述第一插入凹部的内表面,从而使得所述光源单元所产生的热量传输到所述联接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两者的第二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发光凹部以接纳所述第一光源模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光源模块设置在所述发光凹部的表面处,
所述第一光源模块包括:
位于所述发光凹部中的基底;
位于所述基底上的发光器件;和
位于所述发光器件上的光学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
其中,所述发光凹部的表面相对于所述壳体的顶面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发光凹部的两侧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所述发光凹部的表面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光学结构设置在明暗截止线以下,而且所述明暗截止线是从所述发光凹部的最高侧延伸到所述壳体的下边缘的假想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光学结构是扁平的并且相对于所述壳体的顶面倾斜。
照明装置\n[0001] 本申请是LG伊诺特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日为2011年9月15日、申请号为\n201110279424.2,发明名称为“照明装置”)的分案申请。\n技术领域\n[0002]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n背景技术\n[0003] 发光二极管(LED)是用来将电能转变为光的半导体元件。LED的优点在于能耗低、半永久性使用寿命(semi permanent span of life)、反应速度快、安全和环保。所以,可以用LED代替以前的光源。LED正越来越多地用于诸如室内用灯和室外用灯、液晶显示装置、电信号以及路灯和/或类似物等照明装置的光源。\n发明内容\n[0004] 一个实施例是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包括:\n[0005] 壳体;\n[0006] 联接构件,其联接到壳体;\n[0007] 反射体,其联接在壳体与联接构件之间;以及\n[0008] 光源单元,其联接到联接构件以朝向反射体发射光,\n[0009] 其中,光源单元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n[0010] 其中,第一本体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联接到联接构件,以及\n[0011] 其中,第一本体的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包括光源模块,光源模块包括朝向反射体发射光的光源。\n[0012] 另一个实施例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包括:\n[0013] 壳体;\n[0014] 联接构件,其联接到壳体;\n[0015] 反射体,其联接在壳体与联接构件之间;\n[0016] 光源单元,其联接到联接构件,光源单元包括发光器件(LED)以朝向反射体发射光;\n[0017] 第一端盖,其联接到光源单元的第一端部;以及\n[0018] 第二端盖,其联接到光源单元的第二端部。\n[0019] 又一个实施例是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包括:\n[0020] 壳体;\n[0021] 联接构件,所述联接构件联接到所述壳体;\n[0022] 反射体,所述反射体联接在所述壳体与所述联接构件之间;以及\n[0023] 光源单元,所述光源单元联接到所述联接构件,\n[0024] 其中,所述光源单元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n[0025] 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两者的第一部分中的每一个联接到所述联接构件,[0026] 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两者的第二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光源模块,所述第一光源模块具有向所述反射体发射光的光源,\n[0027] 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所述联接构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开口相对应,而且所述光源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中间本体,\n[0028] 其中,在使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中间本体连接的第一联接单元中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开口,在使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中间本体连接的第二联接单元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另外的第三开口。\n[0029] 优选地,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第一空气循环通路和第二空气循环通路,所述第一空气循环通路由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形成,所述第二空气循环通路由所述另外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形成。\n[0030] 优选地,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中的至少一者包括设置成呈向外突出形状的铰链,并且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联接到所述铰链的插入凹部。\n[0031] 优选地,所述铰链的外表面与所述插入凹部的内表面接触。\n[0032] 优选地,所述中间本体包括下部和上部,所述下部由高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制成,所述上部由塑料材料制成。\n[0033]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呈从所述壳体的顶面突出的弯孔形,并具有至少一个开放侧。\n[0034] 优选地,所述中间本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中间本体的第一部分包括第二连接端子以电连接到所述联接构件,在所述中间本体的第二部分上设置有发光凹部,在所述发光凹部的表面处设有第二光源模块,而且所述第二光源模块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凹部中的基底;位于所述基底上的发光器件;和位于所述发光器件上的光学结构。\n[0035] 优选地,所述联接构件包括第一插入凹部,在所述第一插入凹部中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包括联接单元以联接到所述联接构件的第一插入凹部。\n[0036]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入凹部包括锁合凹部,所述光源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中的第一凸起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中的第二凸起,而且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都插入所述锁合凹部中并被所述锁合凹部卡住,从而将所述光源单元联接到所述联接构件。\n[0037] 优选地,当所述光源单元联接到所述联接构件时,所述光源单元接触所述第一插入凹部的内表面,从而使得所述光源单元所产生的热量传输到所述联接构件。\n[0038] 优选地,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两者的第二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发光凹部以接纳所述第一光源模块。\n[0039] 优选地,所述第一光源模块设置在所述发光凹部的表面处,所述第一光源模块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凹部中的基底;位于所述基底上的发光器件;和位于所述发光器件上的光学结构。\n[0040] 优选地,所述发光凹部的表面相对于所述壳体的顶面倾斜。\n[0041] 优选地,所述发光凹部的两侧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所述发光凹部的表面的宽度。\n[0042] 优选地,所述光学结构设置在明暗截止线以下,而且所述明暗截止线是从所述发光凹部的最高侧延伸到所述壳体的下边缘的假想线。\n[0043] 优选地,所述光学结构是扁平的并且相对于所述壳体的顶面倾斜。\n附图说明\n[0044] 参照以下附图对配置结构和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其中:\n[0045] 图1a是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n[0046] 图1b是示出图1a中放大区域“A”的视图;\n[0047] 图2a是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仰视图;\n[0048] 图2b是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分解图;\n[0049] 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剖视图;\n[0050] 图4是联接构件的剖视图;\n[0051] 图5示出与联接构件分离的壳体;\n[0052] 图6a是示出图3中放大区域“B”的视图;\n[0053] 图6b是示出如何安装光学结构的视图;\n[0054] 图7是光源单元的分解图;\n[0055] 图8是示出照明装置的室内空气循环通路的视图;\n[0056] 图9到图11示出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的构造;\n[0057] 图12示出联接到端盖的光源单元;\n[0058] 图13示出联接到端盖的光源单元;\n[0059] 图14和图15是示出如何使光源单元与联接构件联接以及分离的视图;\n[0060] 图16和图17是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光源单元和联接构件的剖视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61] 为了描述方便和清楚,各层的厚度或者尺寸被放大、省略或示意性地示出。各组件的尺寸不一定表示其实际尺寸。\n[0062] 应该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称为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之下”时,其可以是直接位于该另一元件之上/之下,和/或也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介入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位于“之上”或“之下”时,“位于元件之下”以及“位于元件之上”都可以基于该元件而被包括在内。\n[0063] 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n[0064] 图1a是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图1b是示出图1a中放大区域“A”的视图。\n图2a是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仰视图。图2b是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分解图。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实施例的联接构件的剖视图。图5示出与联接构件分离的壳体。还可以提供其它实施例和构造。\n[0065] 如图1到图5所示,照明装置1可包括:壳体100,联接构件110,反射体200,光源单元\n300和供电单元400。\n[0066] 1、壳体100和联接构件110\n[0067] 壳体100的形状是用于接纳壳体100、联接构件110、反射体200和供电单元400的盒子。尽管从外部看壳体100的形状是四边形,但是壳体100可具有多种其它形状而不局限于本说明书。\n[0068] 壳体100可由能够有效地释放热量的材料制成。例如,壳体100可以由诸如铝、锡、镍、银、铜、钛、钼、钨、金和铂等金属材料制成。\n[0069] 在壳体100的侧面或顶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连接凹部107(或连接凹槽),连接凹部107用于将供电单元400电连接到外部供电部。\n[0070] 壳体100可包括下开口101,从而使得从光源单元300射出的光可以被反射体200反射并发射到壳体100的外部。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是用于形成室内空气循环通路的装置,它们还可以被视作允许空气穿过的空气通道。\n[0071] 光源单元300可包括诸如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光器件。\n[0072] 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壳体101的顶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105。第一开口\n105可贯穿壳体100的顶面。例如,第一开口105可呈从壳体100的顶面突出的弯孔形,并具有至少一个开放侧。第一开口105的形状不局限于本说明书,任何贯穿壳体100的顶面的形状都可以是第一开口105的形状。\n[0073] 照明装置1可设置在诸如天花板或墙面等外部支撑构件上。照明装置1可设置在外部支撑构件的插置单元中。插置单元可与照明装置1的形状相对应。联接框架500可以联接到壳体100侧面的下部,使得照明装置1可以牢固地联接到外部支撑构件。\n[0074] 联接构件110可联接在壳体100的内部上表面102上。联接构件110可通过任何一种方式联接到壳体100。例如,联接构件110可通过联接螺钉、粘合剂或其它形式联接到壳体\n100。\n[0075] 联接构件110可形成为从壳体100的上表面102沿第一方向延伸。例如,联接构件\n110可以从壳体100的一个内壁表面延伸到相对的内壁表面。\n[0076] 壳体100和联接构件110可附着到反射体200也可从反射体200移除。第一凹部103(或第一凹槽)可形成在壳体100的内壁表面上。反射体200的第一侧210插入第一凹部103中。既可以形成一个第一凹部103,也可以形成多个第一凹部103。第二凹部111(或第二凹槽)可形成在联接构件110的外壁表面上。第二凹部111沿第一方向延伸。反射体200的第二侧220可插入第二凹部111中。像这样,通过将反射体200的第一侧210插入(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03以及通过将反射体200的第二侧220插入(联接构件110的)第二凹部111,壳体100和联接构件110可以附着和支撑反射体200。\n[0077] 如图4所示,第一插入凹部112(或第一插入凹槽)沿壳体100的内部上表面102的方向形成在联接构件110的中部。光源单元300的一部分可以插入第一插入凹部112中。第一插入凹部112可沿第一方向延伸。\n[0078] 如图5所示,联接构件110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开口111。第二开口111可以开放联接构件110的上侧和下侧。第二开口111可以形成在与壳体100中形成的第一开口105相对应的位置处。多个第二开口111可沿第一方向形成。\n[0079] 多个锁合凹部113(或锁合凹槽)可形成在第一插入凹部112的内壁表面中。如图6所示,光源单元300的第一凸起310c和第二凸起320c可插入锁合凹部113中。第一凸起310c和第二凸起320c可插入锁合凹部113中并被锁合凹部113卡住,从而使得光源单元300可牢固地联接并附着到联接构件110。下面,将对光源单元300和联接构件110的联接进行更加详细地的说明。\n[0080] 如图2b所示,第一连接端子120可设置在第一插入凹部112中。当光源单元300插入第一插入凹部112时,第一连接端子120可电连接到光源单元300的第二连接端子336。当第一连接端子120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336时,电能和/或驱动信号可通过第一连接端子120和第二连接端子336传递到光源单元300。\n[0081] 基于光源装置的设计,可以设置一个第一连接端子120或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20。\n下面,对第一连接端子120和第二连接端子336进行详细地描述。\n[0082] 联接构件110执行的作用是直接释放光源单元300产生的热量和/或将热量传输到壳体100。联接构件110可由能够有效地释放和/或传输热量的材料形成。例如,联接构件110可由诸如铝、锡、镍、银、铜、钛、钼、钨、金和/或铂等金属材料制成。\n[0083] 部分联接构件110的结构可以是不规则的。不规则的结构可以使联接构件110的表面面积变宽并且可以提高放热效果。\n[0084] 2.反射体200\n[0085] 反射体200可包括第一反射体200a和第二反射体200b。第一反射体200a和第二反射体200b的每个都可附着到壳体100和联接构件110和/或从壳体100和联接构件110移除。\n第一反射体200a可包括联接到壳体100的第一侧210和联接到联接构件110的第二侧220。第二反射体200b还可包括第一侧210和第二侧220。\n[0086] 例如,如图2b所示,当第一反射体200a联接到壳体100和联接构件110时,(第一反射体200a的)第一侧210可插入(壳体100的)第一凹槽103中,而且第一反射体200a的第二侧\n220可插入(联接构件110的)第二开口111中。\n[0087] (反射体200的)第一侧210可具有高度差(level difference)。(反射体200的)第二侧200也可具有高度差。\n[0088] 至少一个插入端211可形成在(反射体200的)第一侧210上。插入端211可插入壳体\n100的第一凹部103中。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03的形状可与插入端211的形状相对应。\n[0089] 第一反射体200a和/或第二反射体200b可具有抛物线型的表面并且可沿第一方向延伸。因此,第一反射体200a和第二反射体200b可呈具有两个抛物线表面的抛物线形状。第一反射体200a和第二反射体200b的形状可根据所需的照明效果或使用者的选择而变化。\n[0090] 反射体200可由具有高反射效率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制成。例如,树脂材料可包括PET、PC、或PVC树脂中的任意一种。金属材料可包括银、含银的合金、铝或含铝的合金中的任意一种。\n[0091] 反射体200的表面可涂有银、铝、白色光阻焊(PSR)油墨、扩散片和/或其类似物。否则,在反射体200的表面上会因为阳极氧化工艺而形成氧化膜。\n[0092] 反射体200的材料和颜色可不局限于上述描述,可根据照明装置所产生的照明效果进行多种多样地选择。\n[0093] 3.供电单元400\n[0094] 当供电单元400连接到光源单元300时,供电单元400可供给电能和/或驱动信号。\n[0095] 如图2b和图3所示,供电单元400可设置在由壳体100的内部上表面102及内壁表面和反射体200所限定的空间中。由于反射体200是抛物线形状,所以在反射体200与壳体100内部的边角之间可形成内空的空间。因此,供电单元400可设置在该内空的空间中。更具体地,供电单元400可设置在壳体100的内部上表面102上。\n[0096] 供电单元400可把交流(AC)电能转变成直流(DC)电能,并且可以输出直流(DC)电能。\n[0097] 供电单元400可通过电线或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电连接到光源单元300。例如,电线或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可从供电单元400延伸并且通过形成在联接构件110中的连接凹部107电连接到第一连接端子120。第一连接端子120可电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336。因此,供电单元400可电连接到光源单元300。\n[0098] 4.光源单元300\n[0099] 图6a是示出图3中放大区域“B”的视图。图6b是示出如何安装光学结构的视图。图7是光源单元的分解图。还可以提供其它实施例和构造。\n[0100] 参照图6a、图6b和图7,光源单元300可包括:第一本体310,第二本体320,中间本体\n330,第一主光源模块313、314和315,第二主光源模块323、324和325,辅助光源模块333、334和335,以及弹簧340。第一本体310、第二本体320和中间本体330可形成光源单元300的本体。第一本体310、第二本体320和中间本体330可沿第一方向(即,沿反射体200的长度方向)延伸。\n[0101] 下面,将对光源单元300的构造进行更加详细地说明。\n[0102] A)第一本体310\n[0103] 第一本体310的第一部分(或一侧)可连接到联接构件110。第一本体310的第二部分(或另一侧)可包括光模块以向反射体200发射光。\n[0104] 第一本体310可包括第三联接单元310a。第三联接单元310a可形成第一本体310的上部。第三联接单元310a的一部分插入联接构件110的第一插入凹部112中。\n[0105] 第三联接单元310a的上端可包括形成于其上的第一凸起310c。第一凸起310c的形状为第三联接单元310a的上端的一部分向外突出。\n[0106] 第一发光凹部312形成在第一本体310的下部。第一发光凹部312的基底表面(或底面)可包括第一倾斜表面310b。第一倾斜表面310b可面向第一反射体200a的反射表面。第一本体310可包括多个倾斜表面以及第一倾斜表面310b。第一倾斜表面310b可相对于壳体100的顶面倾斜。\n[0107] 如图6a所示,第一本体310的下部的外表面(或端部)可具有预定的弯曲表面。但是,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下部的外表面的这些形状。例如,第一本体310下部的外表面可以是有角度的。\n[0108] 第一发光凹部312可包括至少两个侧面和基底表面(或底面),第一主光源模块\n313、314和315设置在所述基底表面上。第一发光凹部312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可以等于或小于第一发光凹部312的基底表面的宽度。当第一发光凹部312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发光凹部312的基底表面的宽度时,第一主光源模块313、314和315可沿着与第一发光凹部312的深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第一发光凹部312的基底表面上。即,第一主光源模块313、314和315可以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发光凹部312中。\n[0109] 主光源模块313、314和315可设置在第一发光凹部312中。第一主光源模块313、314和315可包括第一基底313、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和第一光学结构315。\n[0110] 第一基底313可沿第一倾斜表面310b设置在第一发光凹部312的基底表面上(或设置在第一发光凹部312的基底表面处)。\n[0111] 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可沿第一倾斜表面310b设置在第一基底313上,并且主发光二极管314可电连接到第一基底313。另外,多个电极可设置在第一倾斜表面310b上,于是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可分别电连接到第一基底313。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可以阵列的形式设置在第一发光凹部312中。\n[0112] 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可通过分别发射红光、绿光、蓝光和白光的红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的发光二极管的各种组合而确定。\n[0113] 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可由供电单元400所提供的电能和/或驱动信号来控制,从而使得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选择性地发射光或调节光的亮度。\n[0114] 第一光学结构315可设置在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上(或设置在多个主发光二极管\n314处)。第一光学结构315可调节从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射出的光的光分布和色觉,并且第一光学结构315可产生具有各种亮度和色觉的情感化照明效果。\n[0115] 第一光学结构315可以滑动的方式插入形成于第一发光凹部312的内表面中的侧凹部(或凹槽)318a和318b。侧凹部318a和318b可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光学结构315可通过被插入侧凹部318a和318b中而联接到第一发光凹部312。\n[0116] 第一光学结构315可包括透镜、扩散片或荧光发光膜(PLF)中的至少一者。\n[0117] 根据照明装置的设计,透镜可包括诸如凹透镜、凸透镜和/或聚光透镜等各种透镜。\n[0118] 扩散片可使从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射出的光均匀地扩散。\n[0119] 荧光发光膜(PLF)可包括荧光物质。由于包含在荧光发光膜(PLF)中的荧光物质被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所发射的光激发,因此照明装置可通过使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所射出的第一光和荧光物质所激发的第二光混合来产生具有各种色觉的情感化照明效果。例如,当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发射蓝光而荧光发光膜(PLF)包括通过蓝光所激发的黄色荧光物质时,照明装置可通过混合蓝光和黄光来发射白光。\n[0120] 第一光学结构315可通过第一发光凹部312的侧凹部318a和318b联接到第一发光凹部312。因此,透镜、扩散片和/或荧光发光膜(PLF)可选地用作第一光学结构315。\n[0121] 第一发光凹部312的深度和宽度可根据设置在第一发光凹部312内部的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的光分布来进行各种不同地调节。换言之,反射体200可通过调节第一发光凹部312的深度和宽度来为使用者提供光源单元300所射出的光,而非直接为使用者提供光源单元300所射出的光。因此,通过减少强光而为使用者提供柔和的光。\n[0122] 从第一发光凹部312发射的光的光分布角度可以是从90°到110°。第一发光凹部\n312的深度和宽度可促使第一发光凹部312所发射的光均匀地投射在反射体200上,更具体而言,投射到反射体200的整个区域。\n[0123] 此外,第一发光凹槽312的深度和宽度可被调节成使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所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可通过壳体100的向下开口101射到外部,而剩余的光可通过反射体200反射而且可通过向下开口101射到外部。\n[0124] 如图6b所示,当第一光学结构315被定位在明暗截止线(cut-off line)20a(即,使用者的视线)以上时,使用者可以感觉或看到强光。所以,第一光学结构315设置在明暗截止线20a以下以便无法从外部见到。例如,第一光学结构315的一端可设置成朝向第一发光凹部312的内部倾斜。即,第一光学结构315的表面与第一发光凹部312的基底表面之间的距离不是一致的。\n[0125] 第一光学结构315可这样设置,当通过增加第一发光凹部312的深度而将第一主光源模块313、314和315安置在第一发光凹部312中或者当调节照明装置的明暗截止线20a时,使第一光学结构315无法从外部见到。这些方法可以防止光学结构所引起的强光,但是会减小主发光二极管314的光分布角度并导致光损失。因此,在确保主发光二极管314的光分布角度的范围内,可控制第一光学结构315所设置的角度,使得第一光学结构315不是定位在明暗截止线20a以上。第一光学结构315可设置在明暗截止线20a以下。明暗截止线20a是从最高的一个侧凹部318b延伸到壳体100的下边缘的假想线。\n[0126] 如图6a和图7所示,第一铰链311可形成在第一本体310的下部的另一侧上。第一铰链311可呈向外突出的形状。第一铰链311的端部可部分地形成为沿第一本体310的下部的另一侧(即沿第一方向)。例如,第一铰链311可仅仅形成在第一本体310的下部的另一侧的中央部分中,或者以相反的方式形成。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铰链311。第一铰链311的端部呈圆柱形。\n[0127] 第二插入凹部331可分别形成在中间本体330下部的两侧上。第二插入凹部331可呈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第一本体310的)第一铰链311的端部可以滑动的方式插入第二插入凹部331中,从而使得第一本体310以这种方式联接到中间本体330,以便转动。通过用第一铰链311的纵向作为转轴,第一本体310可转动预定的角度。第一铰链311与第二插入凹部331之间的结构不局限于本说明书。只要能使第一铰链311和第二插入凹部331相互联接从而使它们可以转动的任何结构都可被接受。\n[0128] 在第一本体310和中间本体330的联接中,在使第一本体310与中间本体330连接的第一联接单元中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开口319。第三开口319既可与多个第一铰链311中形成的空间相对应,也可与沿第一本体310的下部的另一侧没有形成第一铰链311的空间相对应。\n[0129] 第一本体310的另一侧的外表面可以是预定的弯曲表面,也可以是有角度的。\n[0130] B)第二本体320\n[0131] 第二本体320的第一部分(或一侧)可连接到联接构件110。第二本体320的第二部分(或另一侧)可包括光模块以向反射体200发射光。\n[0132] 第二本体320可包括第四联接单元320a。第四联接单元320a可形成第二本体320的上部。第四联接单元320a的一部分可插入联接构件110的第一插入凹部112中。\n[0133] 第四联接单元320a的上端可包括形成于其上的第二凸起320c。第二凸起320c的形状为第四联接单元320a的上端的一部分向外突出。\n[0134] 第二发光凹部322可形成在第二本体320的下部。第二发光凹部322的基底表面(或底面)可包括第二倾斜表面320b。第二倾斜表面320b可面向第二反射体200b的反射表面。第二本体320可包括多个倾斜表面以及第二倾斜表面320b。第二倾斜表面320b可相对于壳体\n100的顶面倾斜。\n[0135] 如图6a所示,第二本体320的下部的外表面(或端部)可以是预定弯曲表面。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下部的外表面的这些形状。例如,第二本体320的下部的外表面可以是有角度的。\n[0136] 第二发光凹部322可包括至少两个侧面和基底表面(或底面),所述基底表面上设有第二主光源模块323,324和325。第二发光凹部322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可以等于或小于第二发光凹部322的基底表面的宽度。当第二发光凹部322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发光凹部322的基底表面的宽度时,第二主光源模块323,324和325可沿着与第二发光凹部322的深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第二发光凹部322的基底表面上。也就是说,第二主光源模块323,324和325可以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发光凹部322中。\n[0137] 第二主光源模块323,324和325可设置在第二发光凹部322中。第二主光源模块\n323,324和325可包括第二基底323、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和第二光学结构325。\n[0138] 第二基底323可沿第二倾斜表面320b设置在第二发光凹部322的基底表面上(或设置在第二发光凹部322的基底表面处)。\n[0139] 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可沿第二倾斜表面320b设置在第二基底323上,并且主发光二极管314可电连接到第二基底323。另外,多个电极可设置在第二倾斜表面320b上,于是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可分别电连接到第二基底323。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可以阵列的形式设置在第二发光凹部322中。\n[0140] 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可通过分别发射红光、绿光、蓝光和白光的红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的发光二极管的各种组合来确定。\n[0141] 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可由供电单元400所提供的电能和/或驱动信号来控制,从而使得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选择性地发射光或调节光的亮度。\n[0142] 第二光学结构325可设置在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上(或设置在多个主发光二极管\n324处)。第二光学结构325调节从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射出的光的光分布和色觉,并且第二光学结构325可产生具有多种亮度和色觉的情感化照明效果。\n[0143] 第二光学结构325可以滑动的方式插入形成于第二发光凹部322的内表面的侧凹部(或凹槽)中。一个或多个侧凹部可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光学结构325可通过插入一个或多个侧凹部中而联接到第二发光凹部322。\n[0144] 第二光学结构325可包括透镜、扩散片或荧光发光膜(PLF)中的至少一者。\n[0145] 根据照明装置的设计,透镜可包括诸如凹透镜、凸透镜和/或聚光透镜等各种透镜。\n[0146] 扩散片可使从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射出的光均匀地扩散。\n[0147] 荧光发光膜(PLF)可包括荧光物质。由于包含在荧光发光膜(PLF)中的荧光物质被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所射出的光激发,所以照明装置可通过使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所射出的第一光和荧光物质所激发的第二光混合来产生具有多种色觉的情感化照明效果。例如,当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发射蓝光且荧光发光膜(PLF)包括由蓝光所激发的黄色荧光物质时,照明装置可通过混合蓝光和黄光来发射白光。\n[0148] 第二光学结构325可通过侧凹部联接到第二发光凹部322。因此,透镜、扩散片和/或荧光发光膜(PLF)可选地被用作第二光学结构325。\n[0149] 第二发光二极管322的深度和宽度可根据设置在第二发光凹部322内部的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的光分布进行各种不同地调节。换言之,反射体200可通过调节第二发光凹部322的深度和宽度为使用者提供光源单元300所射出的光,而非直接为使用者提供由光源单元300所射出的光。因此,通过减少强光为使用者提供柔和的光。\n[0150] 第二发光凹部322所发射的光的光分布角度可以是从90°到110°。第二发光凹部\n322的深度和宽度可使得第二发光凹部322所发射的光均匀地投射在反射体200上,更具体而言,投射到反射体200的整个区域。\n[0151] 此外,第二发光凹槽322的深度和宽度可被调节成使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24所射出的一部分光可通过壳体100的向下开口101射到外部,而剩余的光可通过反射体200反射并且可通过向下开口101射到外部。\n[0152] 由于第二光学结构325设置在第二本体320中的结构与第一光学结构315大体相同,所以将省略对其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第二光学结构325也可设置在明暗截止线以下,所述明暗截止线是从最高的一个侧凹部延伸到壳体100的下边缘的假想线。\n[0153] 如图6a和图7所示,第二铰链321可形成在第二本体320的下部的另一侧上。第二铰链321可呈向外突出的形状。第二铰链321的端部可部分地形成为沿第二本体320的下部的另一侧(即,沿第一方向)。例如,第二铰链321可仅仅形成在第二本体320的下部的另一侧的中央部分中,或以相反的方式形成。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二铰链321。第二铰链321的端部呈圆柱形。\n[0154] 第二插入凹部331可分别形成在中间本体330的下部的两侧。第二插入凹部331可呈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第二本体320的)第二铰链321的端部可以滑动的方式插入第二插入凹部331,从而使得第二本体320可以这种方式联接到中间本体330,以便转动。通过用第二铰链321的纵向作为转轴,第二本体320可转动预定的角度。第二铰链321与第二插入凹部331之间的结构不局限于本说明书。只要能使第二铰链321和第二插入凹部331相互联接从而使其转动的任何结构都可以被接受。\n[0155] 在第二本体320和中间本体330的联接中,在使第二本体320与中间本体330连接的第二联接单元中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开口329。第三开口329既可与多个第二铰链321中形成的空间相对应,也可与沿第二本体320的下部的另一侧没有形成第二铰链321的空间相对应。\n[0156]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形成在相同的结构中,所以构造可以是相同的。\n[0157] 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可沿第一方向以具有连续横截面的方式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制造而成。\n[0158] 为了有效地释放多个主发光二极管314和324所产生的热量,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可由诸如铝、锡、镍、银、铜、钛、钼、钨、金和/或铂等金属材料制成。\n[0159] 第二本体320的第二部分(或另一侧)的外表面可以是预定的弯曲表面,也可以是有角度的。\n[0160] C)中间本体330\n[0161] 第二插入凹部331(或第二插入凹槽)可形成在中间本体330的下部330a的两侧。第二插入凹部331可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本体310的)第一铰链311和(第二本体320的)第二铰链321可插入第二插入凹部331。例如,如上所述,第一铰链311和第二铰链321可以滑动的方式分别插入第二插入凹部331。将铰链插入第二插入凹部331的方法不局限于本说明书。\n[0162] 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以可附着和可移除的方式联接到中间本体330的两侧。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可联接成分别绕第一铰链311和第二铰链320转动。\n[0163] 辅助光源模块333,334和335可设置在中间本体330的下部330a的基底表面(或底面)上。更具体地,第三发光凹部332(或第三发光凹槽)可形成在中间本体330的下部的基底表面上,并且辅助光源模块333,334和335可设置在第三发光凹部332内。辅助光源模块333,\n334和335可包括:第三基底333、多个辅助发光二极管334和第三光学结构335。\n[0164] 第三基底333可设置在第三发光凹部332的内部上表面上。多个辅助发光二极管\n334可设置在第三基底333上并且可电连接到第三基底333。另外,多个电极可设置在第三发光凹部332的内部上表面上,于是多个辅助发光二极管334可分别电连接到多个电极。\n[0165] 第三光学结构335的两端可以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三发光凹部332的内表面上形成的侧凹部中。侧凹部可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光学结构335可通过沿第一方向插入侧凹部而设置在第三发光凹部332中。\n[0166] 多个辅助发光二极管334可由供电单元400所提供的电能和/或驱动信号控制,从而使得多个辅助发光二极管334选择性地发射光或调节光的亮度。例如,辅助发光二极管\n334可用于生产更多灯饰、柔光环境和/或显示装置。\n[0167] 第三光学结构335可设置在多个辅助发光二极管334上。第三光学结构335可调节从多个辅助发光二极管334射出的光的光分布和色觉,并且可产生具有多种亮度和色觉的情感化照明效果。\n[0168] 第三光学结构325可包括透镜、扩散片或荧光发光膜(PLF)中的至少一者。\n[0169] 根据照明装置的设计,透镜可包括诸如凹透镜、凸透镜和/或聚光透镜等各种透镜。\n[0170] 扩散片可使从多个辅助发光二极管334射出的光均匀地扩散。\n[0171] 荧光发光膜(PLF)可包括荧光物质。由于包含在荧光发光膜(PLF)中的荧光物质被多个辅助发光二极管334所射出的光激发,所以照明装置可通过使多个辅助发光二极管334所发射的第一光和由荧光物质所激发的第二光混合来产生具有各种色觉的情感化照明效果。例如,当多个辅助发光二极管334发射蓝光且荧光发光膜(PLF)包括由蓝光激发的黄色荧光物质时,照明装置可通过混合蓝光和黄光来发射白光。\n[0172] 第三光学结构335可通过第三发光凹部332的侧凹部来联接。因此,透镜、扩散片和/或荧光发光膜(PLF)可选地用作第二光学结构325。\n[0173] 中间本体330可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制造成具有沿第一方向的连续的横截面以及具有对称结构。\n[0174] 如上所述,当第一本体310、第二本体320和中间本体330彼此联接时,第一铰链311和第二铰链321的外表面与第二插入凹部331的内表面相接触,从而在第一本体310、第二本体320与中间本体330之间存在放热通路。因此,为了提高热辐射效果,中间本体330的下部\n330a可由诸如铝、锡、镍、银、铜、钛、钼、钨、金和/或铂等高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制成。由于电子元件设置在中间本体330的上部330b中,所以不可将热量传输到中间壳体330的上部\n330b。因此,中间本体330的上部330b可由低导热性的材料制成(比如,塑料材料及其类似物),从而防止(或减少)对第一本体310、第二本体320及中间本体330的下部所产生的热量进行传输。\n[0175] 主发光二极管314和324以及辅助发光二极管334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光源单元\n300的本体来释放,或者可传输到联接构件110,然后被释放。也就是说,当光源单元300插入联接构件110的第一插入凹部112时,第三联接单元310a和第四联接单元320a可接触第一插入凹部112的内表面。像这样,第三联接单元310a和第四联接单元320a的一侧可接触第一插入凹部112的内表面,并且可形成从光源单元300到联接构件110的导热路径。因此,如果提供的接触面积越大,则产生的热辐射效果就越大。然而,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的高度是可以增加的,从而使得壳体100的高度也需要增加。因此,为了使照明装置具有最佳的热辐射效果,应该考虑接触面积与壳体100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光源单元300的本体的一部分的结构可以是不规则的,从而有效地释放热量。\n[0176] 壳体100的联接单元110可包括第一插入凹部112,第一插入凹部112的内壁表面沿光源单元300的长度延伸(即,沿第一方向延伸)。光源可包括:光源底座,其直接接触光源;\n第三联接单元310a和第四联接单元320a,它们接触联接单元110的第一插入凹部112的内壁表面。光源底座可包括光源单元300的下部和发光凹部。发光凹部可包括位于其中的发光二极管。发光凹部可形成在光源单元300的下部中。当操作照明装置时,光源底座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第三联接单元310a和第四联接单元320a传输到联接单元110。在该实例中,第三联接单元310a和第四联接单元320a可接触第一插入凹部112的内壁表面,从而使得光源底座所产生的热量能够传输到联接单元110。由于第一插入凹部112的内壁表面沿光源单元300的长度延伸(即,沿第一方向延伸),所以可以获得第三联接单元310a和第四联接单元320a的最大接触面积。因此,提高了照明装置的热辐射效果。\n[0177] 图8是示出照明装置1的室内空气循环通路的视图。\n[0178] 如图8所示,照明装置1可包括第一空气循环通路10a和第二空气循环通路10b。\n[0179] 第一空气循环通路10a可包括:第一开口105,其形成在壳体100中;第二开口111,其形成在联接构件110中;以及第三开口319,其形成在中间本体330的第一联接单元和第一本体310中。\n[0180] 第二空气循环通路10b可包括:第一开口105,其形成在壳体100中;第二开口111,其形成在联接构件110中;以及第三开口329,其形成在中间本体330的第二联接单元和第二本体320中。\n[0181] 因此,照明装置1可具有室内空气循环通路,该室内空气循环通路包括第一开口\n105、第二开口111以及第三开口319和329,从而降低光源单元300的温度并且得到极好的热辐射特性。\n[0182] 由于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的下部被制造成具有面向反射体200的倾斜表面,所以就通过联接第一本体310、第二本体320和中间本体330所形成的光源单元300的横截面而言,光源单元300的下部的宽度大于光源单元300的上部的宽度。例如,光源单元300的横截面可呈扇形或多边形。但是,光源单元300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不局限于此。光源单元\n300可呈多种形状。\n[0183] D)弹簧340\n[0184] 弹簧340可设置在中间本体330上。例如,如图8所示,弹簧340可呈U字型,并且可设置在中间本体330的下部330a与上部330b之间。当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联接到中间本体330的两侧时,弹簧340可接触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的内表面。\n[0185] 弹簧340可为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提供弹力以使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n320之间的空间变宽。也就是说,弹簧340可设置在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320之间并且可将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向外推。因此,当光源单元300插入联接构件110时,第一凸起\n310c和第二凸起320c可被锁合凹部113卡住,从而使得光源单元300可通过来自弹簧340的力而更加牢固地联接到联接构件110。\n[0186] 弹簧340可以施力以将第一本体310及第二本体320的上部向外推。基于向外的推力,朝向中间本体330的力可被施加到第一本体310及第二本体320的下部。因此,第一本体\n310和第二本体320可保持平衡并且可支撑到中间本体330。\n[0187] E)第一连接端子120和第二连接端子336\n[0188] 图9到图11示出第一连接端子120和第二连接端子336。\n[0189] 第一连接端子120和第二连接端子336可通过将光源单元300插入第一插入凹部\n112而彼此联接。\n[0190] 第一连接端子120可包括第一阴模(female block)121a和第二阴模121b,并且不局限于此实施例,第一连接端子120可包括至少一对阴模。例如,第一阴模121a可包括第一对第一端子123a和第二端子123b以及第二对第三端子123c和第四端子123d。第二阴模121b可包括第三对第五端子123e和第六端子123f以及第四对第七端子123g和第八端子123h。\n[0191] 第一阴模121a和第二阴模121b可以是彼此对称的。也就是说,第一端子123a到第四端子123d以及第五端子123e到第八端子123h可相对于第一阴模121a与第二阴模121b之间的线对称。第二连接端子336可包括第一阳模(male block)336a和第二阳模336b并且不局限于此实施例,第一连接端子120可包括至少一对阳模。例如,第一阳模336a可包括第五对第一插座337a和第二插座337b以及第六对第三插座337c和第四插座337d。第二阳模336b可包括第七对第五插座337e和第六插座337f和第八对第七插座337g和第八插座337h。\n[0192] 第一阳模336a和第二阳模336b可以是彼此对称的。也就是说,第一插座337a到第四插座337d以及第五插座337e到第八插座337h可相对于第一阳模336a与第二阳模336b之间的线对称。\n[0193] 第一阴模121a的极性和第二阴模121b的极性可以是彼此对称的。\n[0194] 第一端子123a和第二端子123b的极性可与第七端子123g和第八端子123h的极性对称。例如,如果第一端子123a和第二端子123b的极性分别是“+”和“-”,那么第七端子123g和第八端子123h的极性分别是“-”和“+”。如果第一端子123a和第二端子123b的极性分别是“-”和“+”,那么第七端子123g和第八端子123h的极性分别是“+”和“-”。\n[0195] 另外,第三端子123c和第四端子123d的极性可与第五端子123e和第六端子123的极性对称。例如,如果第三端子123c和第四端子123d的极性分别是“+”和“-”,那么第五端子\n123e和第六端子123f的极性分别是“-”和“+”。如果第三端子123c和第四端子123d的极性分别是“-”和“+”,那么第五端子123e和第六端子123f的极性分别是“+”和“-”。\n[0196] 基于第一端子123a到第八端子123h的极性,第一插座337a到第八插座337h的极性可以不同的形式形成。\n[0197] 当光源单元300沿第一方向联接到联接构件110时,通过将第一端子123a和第二端子123b插入第一插座337a和第二插座337b,将第三端子123c和第四端子123d插入第三插座\n337c和第四插座337d,将第五端子123e和第六端子123f插入第五插座337e和第六插座\n337f,以及将第七端子123g和第八端子123h插入第七插座337g和第八插座337h,第一连接端子120可与第二连接端子336电连接和物理联接。\n[0198] 另外,当光源单元300沿第二方向(即,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或沿右侧左方向(rightside-left direction))联接到联接构件110时,通过将第一端子123a和第二端子\n123b插入第七插座337g和第八插座337h,将第三端子123c和第四端子123d插入第五插座\n337e和第六插座337f,将第五端子123e和第六端子123f插入第三插座337c和第四插座\n337d,以及将第七端子123g和第八端子123h插入第一插座337a和第二插座337b,第一连接端子120可与第二连接端子336电连接和物理联接。像这样,由于第一连接端子120和第二连接端子336的结构和极性是彼此对称的,所以光源单元300可联接到联接构件110而无需考虑联接方向。因此,照明装置1可更容易将光源单元300联接到联接构件110,从而提高使用便利性。\n[0199] 当光源单元300联接到联接构件110时,第一端子123a、第二端子123b、第七端子\n123g和第八端子123h可被用作输送电能的连接器。第三端子123c、第四端子123d、第五端子\n123e和第六端子123f可被用作或不用作输送驱动信号的连接器。\n[0200] 第三端子123c、第四端子123d、第五端子123e和第六端子123f可被用作输送电能的连接器。第一端子123a、第二端子123b、第七端子123g和第八端子123h可被用作或不用作输送驱动信号的连接器。\n[0201] 尽管在以上描述中,第一连接端子120包括第一阴模而第二连接端子336包括第一阳模,但是第一连接端子120包括第一阳模而第二连接端子336包括第一阴模也是可以的。\n[0202] 5、端盖350\n[0203] 图12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待联接到光源单元300的端盖350。图13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联接到光源单元300的端盖350。也可以提供其它的实施例和构造。\n[0204] 如图12所示,端盖350可联接到光源单元300的两端。例如,端盖350可通过螺栓紧固的方式联接到中间本体330的两侧,从而使得第一本体310、第二本体320和中间本体330中每一个的两侧都覆盖有端盖350。至少一个螺栓孔355可形成在端盖350的中央部分中。紧固件335可形成在中间本体330的两侧,并且紧固件335的位置可与螺栓孔355相对应。因此,端盖350可通过螺栓357和螺栓孔355紧固到中间本体330的紧固件335,从而使得端盖350可联接到光源单元300。\n[0205] 如图13所示,制止凸起(deterrent protrusion)351可设置在端盖350的两个上侧端中,以便防止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分离。弹簧340可以施力将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向外推。当所述力使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320之间的空间变宽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由制止凸起351附接,所以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320之间的空间不可再变宽。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320之间的最大角度可通过制止凸起351而形成。\n[0206] 防护部(preventer)353可形成在端盖350的下部。防护部353的形状为当端盖350联接到光源单元300时从端盖350的下端突出以支撑光源单元300的下部。因此,当端盖350联接到光源单元300时,防护部353可支撑第一本体310、第二本体320及中间本体330的下部。\n[0207] 由于光源单元300的结构使得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能够在其中移动,所以在第一本体310、中间本体330及第二本体320的下部之间可形成缝隙。因此,光可漏过所述缝隙。防护部353可包围光源单元300的下部并且防止从第一本体310、第二本体320及中间本体330的下部之间漏光。\n[0208] 端盖350可通过螺栓紧固的方式联接到光源单元300,从而使得光源单元300可被更加稳定地固定和支撑。光源单元300的防护部353还可防止漏光。由于端盖350的螺栓紧固件使第一本体310、第二本体320和中间本体330彼此更加紧密地接触,所以可提高光源单元\n300的传热效率。\n[0209] 6.光源单元300和联接构件110的联接和分离\n[0210] 图14和图1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如何使光源单元300与联接构件110联接和分离的视图。也可以提供其它的实施例和构造。\n[0211] A)联接过程\n[0212] 如图14所示,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320之间的角度可通过向光源单元300的第一本体310及第二本体320施加第一力F而减小。第一力F的方向可与弹簧340所施加的弹力的方向相反。当第三联接单元310a及第四联接单元320a的下部因施加第一力F而被按压时,第三联接单元310a与第四联接单元320a之间的空间会减小,从而使得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320之间的角度减小。当没有施加第一力F时,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320之间的空间因弹簧340所施加的弹力而变宽,从而难以将光源单元300插入联接构件110的第一插入凹槽112。\n[0213] 由于向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施加第一力F,所以光源单元300可插入联接构件110的第一插入凹部112。\n[0214] 如图15所示,当没有施加第一力F时,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320之间的空间可再次变宽,第一本体310的上部的第一凸起310c和第二本体320的上部的第二凸起320c可分别插入第一插入凹部112的两个内侧中形成的锁合凹部113并被锁合凹部113卡住。因此,光源单元300可联接到联接构件110。\n[0215] 当光源单元300插入联接构件110时,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320之间的弹簧340可推动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所以,第一凸起310c和第二凸起320c可更加牢固地附着到锁合凹部113。\n[0216] 弹簧340可连续地向接触表面提供恒定的压力,所述接触表面通过使第三联接单元310a及第四联接单元320a接触第一插入凹槽112而形成。因此,光源单元300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接触表面更加有效地传输。\n[0217] B)分离过程\n[0218] 当光源单元300需要维修时,光源单元300可与联接构件110分离。\n[0219] 在将光源单元300与联接构件110分离的过程中,当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320之间的角度因向第一本体310和第二本体320施加第一力F而减小之后,光源单元300可与联接构件110分离。\n[0220] 另一实施例\n[0221] 图16和图17是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光源单元和联接构件的剖视图。也可以提供其它的实施例和构造。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描述中,可省略重复描述。\n[0222] 多个锁合凹部113a、113b和113c可形成在联接构件110的第一插入凹部112的内表面上。尽管示出的是三个锁合凹部113a、113b和113c,但是锁合凹部的数量并不受限制。\n[0223] 光源单元300的上部可插入并联接到第一插入凹部112。形成于光源单元300的上部中的第一凸起310c和第二凸起320c可插入多个锁合凹部113a、113b和113c中的一对锁合凹部,从而使得光源单元300可牢固地联接到联接构件110。\n[0224] 如图16所示,多个锁合凹部113a、113b和113c的深度可互不相同,照明装置的光分布可根据第一凸起310c和第二凸起320c插入多个锁合凹部113a、113b和113c中的哪个凹部而进行各种不同的调节。\n[0225] 如图17所示,第一插入凹部112可以具有倾斜内表面。当多个锁合凹部113a、113b和113c形成在第一插入凹部112的倾斜内表面时,光源单元300的第一本体310与第二本体\n320之间的角度可根据第一凸起310c和第二凸起320c插入多个锁合凹部113a、113b和113c中的哪个凹部而变化。因此,照明装置的光分布可进行各种不同的调节。\n[0226] 如上所述,照明装置的光分布可通过在第一插入凹部112的内表面上形成多个锁合凹部113a、113b和113c而进行各种不同的调节。因此,即使反射体200的宽度或曲度改变,也可以在无需改变光源单元300的情况下来获得有效的照明效果。\n[0227] 照明装置可包括:壳体;联接构件,其联接到壳体;反射体,其联接在壳体与联接构件之间;以及光源单元,其联接到联接构件并向反射体发射光;其中,光源单元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一侧中的至少一者联接到联接构件,并且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其它侧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光源模块,所述光源模块包括向反射体发射光的发光器件。\n[0228] 照明装置也可包括:壳体;联接构件,其联接到壳体;反射体,其联接在壳体与联接构件之间;光源单元,其联接到联接构件并且包括向反射体发射光的发光器件;以及端盖,其联接到光源单元的端部。\n[0229] 本说明书中所提及的诸如“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等表示结合实施例描述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多处出现的这些措词不一定都针对相同的实施例。此外,当结合实施例对某一特征、结构或特性进行说明时,应当明白,结合其它实施例来实施这些特征、结构或特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n[0230] 尽管参照多个示例性实施例对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想到的众多其它改型和实施例都落入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更具体地,在本公开内容、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要结合配置方案中的组合部件和/或结构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型。除了对组合部件和/或结构进行修改和改型以外,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替代性的使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法律信息
- 2021-09-03
专利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21.08.23
专利权人由LG伊诺特有限公司变更为苏州乐琻半导体有限公司
地址由韩国首尔变更为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常胜北路168号
- 2017-01-18
- 2015-01-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F21S 2/00
专利申请号: 201410376707.2
申请日: 2011.09.15
- 2014-12-10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9-05-06
|
2008-11-03
| | |
2
| |
2009-06-24
|
2008-12-19
| | |
3
| | 暂无 |
1993-05-28
| | |
4
| | 暂无 |
1989-08-16
| | |
5
| | 暂无 |
2008-08-13
| | |
6
| | 暂无 |
2004-09-24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