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基于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 |
申请号 | CN02136321.8 | 申请日期 | 2002-07-29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392753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暂无 | IPC分类号 | 暂无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浙江大学 | 申请人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玉古路20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浙江大学 | 当前权利人 | 浙江大学 |
发明人 | 谢锋;吴明光;黄克强;杜桂福 |
代理机构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法高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它是通过总线连接主控器和多个传感器与驱动器,传感器和驱动器的控制关系由地址设定决定,总线上同时提供信号传递与电源,控制信号由总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的脉宽表示,串行传输。本发明是通过总线方式连接,传递的是低电压的信号,传感器,驱动器无需再接入电源,从而降低了布线要求,便于安装和维护。驱动器可以安装在被控灯具附近,从而减少动力线长度,降低安装成本。控制关系通过地址设定实现,功能灵活,安装后能根据需要改动。地址通过红外手持编址器设定,易于使用。
1.一种基于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由主控器(M11),多个传 感器,多个驱动器,连接这些模块的总线(M12),以及电力线(M19)组成;每 个模块上都有一两芯的总线接口,通过两芯线连接;总线拓扑结构是直线状, 树状或者是两者的混合;主控器是由电源模块(M21),通用单片机(M22),总 线输入输出模块(M23)组成;电源模块(M21)连接交流220V电力线,电源模 块(M21)与通用单片机(M22)通过5V电源线连接;电源模块(M21)与总线输 入输出模块(M23)通过3V、5V、12V、30V电源线连接;通用单片机(M22)与 总线输入输出模块(M23)通过IN,OUT信号线连接;与总线输入输出模块(M23) 连接总线(N1)、(N2);总线输入输出模块由第一比较器(U31)、第二比较器 (U32)、第三比较器(U33),第一三极管(Q31)、第二三级管(Q32)、第三三 级管(Q33)、第四三级管(Q34),第一电阻(R31)、第二电阻(R32)、第三电 阻(R33),电容(C31)组成;输入信号线IN接入第一比较器(U31)的正输入 端和第二比较器(U32)的负输入端;3V接入第一比较器(U31)的负输入端和 第二比较器(U32)的正输入端;第一三极管(Q31)、第三三极管(Q33)的集 电极与30V连接;第一三极管(Q31)、第二三级管(Q32)基极相连并与第一比 较器(U31)输出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3)、第四三极管(Q34)基极相连并 与第二比较器(U32)输出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32)、第四三极管(Q34)的 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31)连接并接入第三比较器(U33)的正输入端;第一三 极管(Q31)、第二三级管(Q32)的射极连接并与总线(N1)相连;第三三极管 (Q33)、第四三极管(Q34)的射极连接并与总线(N2)相连;电容(C31)、第 二电阻(R32)并联,一端连接12V,一端连接第三比较器(U33)的负输入端; 第三电阻(R33)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比较器(U33)的正、负输入端;第三比较 器(U33)的输出端与OUT信号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 传感器、驱动器模块由电源模块(M41),总线输入输出模块(M42),通用单片 机(M43)和通用输入输出模块(M44)组成;电源模块(M41)与总线(N1),(N2) 连接;通过5V电源线与总线输入输出模块(M42),通用单片机(M43),通用输 入输出模块(M44)连接;总线输入输出模块(M42),与总线(N1),(N2)连接; 通过IN,OUT信号线与通用单片机(M43)连接;通用单片机(M43)与通用输入 输出模块(M44)通过IO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说的总线输入输出模块由桥堆(DB51),第一三极管(Q51)、第二三级管(Q52), 第一电阻(R51)、第二电阻(R52)、第三电阻(R53)、第四电阻(R54)组成; 桥堆(DB51)的两输入端连接总线(N1),(N2);桥堆(DB51)输出一端连接第 一三极管(Q51)的集电极,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52);第二电阻(R52)的另 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51)射极连接;第一电阻(R51)与第一三极管(Q51)的 基极连接,另一端与OUT信号线连接;第三电阻(R53)两端分别连接5V与第二 三极管(Q52)的集电极;第四电阻(R54)的两端分别连接总线(N2)和第二 三极管(Q5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52)的射极接地,集电极界IN信号线。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控制,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n 背景技术\n传统的照明控制不存在系统的概念,几路灯就要拉几路线,在线上安装开关 控制照明灯具的闭合。如果要达到双控或多控的效果,更需要额外安装线路。 布线要求高,且安装完毕后,不可更改。\n目前还有一些小型的照明控制系统,控制开关除了控制本地的灯具以外,还 能监视和控制他地的灯具,各控制开关间通过总线或无线方式连接。但此类系 统规模也不可扩展,控制功能单一且不可更改。同样安装完毕后,不可更改。\n此外,还有一些附属于楼宇自动化系统中的照明控制系统,采用专用的总线 技术,如LonWorks,EIB,CEBus等等。这类系统控制功能强大,灵活,但规模 庞大,安装调试复杂,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施工,而且价格昂贵,设定,运行 时需要通过计算机。\n 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n基于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是由主控器,多个传感器,多个驱动器,连接这些 模块的总线,以及电力线组成;每个模块上有一个两芯的总线接口,通过两芯 线连接,;总线拓扑结构是直线状,,树状或者是两者的混合。主控器是由电源 模块,通用单片机,总线输入输出模块组成;电源模块连接交流220V电力线, 电源模块与通用单片机通过5V电源线连接;电源模块与总线输入输出模块通过 3V、5V、12V、30V电源线连接;通用单片机与总线输入输出模块通过IN,OUT信 号线连接;与总线输入输出模块连接总线;总线输入输出模块由第一比较器、 第二比较器、第三比较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级管、第三三级管、第四三级 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电容组成;输入信号线IN接入第一比较 器的正输入端和第二比较器的负输入端;3V接入第一比较器的负输入端和第二 比较器的正输入端;第一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30V连接;第一三极管、 第二三级管基极相连并与第一比较器输出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基 极相连并与第二比较器输出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 电阻连接并接入第三比较器的正输入端;第一三极管、第二三级管的射极连接 并与总线相连;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的射极连接并与总线相连;电容、第 二电阻并联,一端连接12V,一端连接第三比较器的负输入端;第三电阻两端分 别连接第三比较器的正、负输入端;第三比较器的输出端与OUT信号线连接。\n本发明是通过总线方式连接,传递的是低电压的信号,传感器,驱动器无需 再接入电源,从而降低了布线要求,便于安装和维护。驱动器可以安装在被控 灯具附近,从而减少动力线长度,降低安装成本。控制关系通过地址设定实现, 功能灵活。安装后能根据需要改动。地址通过红外手持编址器设定,易于使用。 本发明系统中包括一个主控器,若干传感器和驱动器,以及连接这些模块的总 线。通过地址设定控制关系,通过串行信号传递控制指令。\n 附图说明\n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原理图。\n图2是本发明中主控器的框图。\n图3是本发明中主控器总线输入输出模块的电原理图。\n图4是本发明中传感器和驱动器的框图。\n图5是本发明中传感器和驱动器总线输入输出模块的电原理图。\n图6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房间示意图\n 具体实施方式\n基于总线的照明控制方法的地址设定是通过红外手持编址器进行。\n基于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是由主控器M11,多个传感器(第一传传感器M13、 第二传传感M14、第三传传感M15),多个驱动器(第一驱动器M16、第二驱动器M17、 第三驱动器M18),连接这些模块的总线M12,以及电力线M19组成;每个模块上 都有一个两芯的总线接口,通过两芯线连接,;总线拓扑结构是直线状,树状或 者是两者的混合。\n所说的主控器是由电源模块M21,通用单片机M22,总线输入输出模块M23组 成;电源模块M21连接交流220V电力线,电源模块M21与通用单片机M22通过5V电 源线连接;电源模块M21与总线输入输出模块M23通过3V、5V、12V、30V电源线 连接;通用单片机M22与总线输入输出模块M23通过IN,OUT信号线连接;与总线 输入输出模块M23连接总线N1、N2。\n总线输入输出模块由第一比较器(U31)、第二比较器(U32)、第三比较器 (U33),第一三极管(Q31)、第二三级管(Q32)、第三三级管(Q33)、第四三 级管(Q34),第一电阻(R31)、第二电阻(R32)、第三电阻(R33),电容(C31) 组成;输入信号线IN接入第一比较器(U31)的正输入端和第二比较器(U32) 的负输入端;3V接入第一比较器(U31)的负输入端和第二比较器(U32)的正 输入端;第一三极管(Q31)、第三三极管(Q33)的集电极与30V连接;第一三 极管(Q31)、第二三级管(Q32)基极相连并与第一比较器(U31)输出端连接; 第三三极管(Q33)、第四三极管(Q34)基极相连并与第二比较器(U32)输出 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32)、第四三极管(Q34)的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31) 连接并接入第三比较器(U33)的正输入端;第一三极管(Q31)、第二三级管(Q32) 的射极连接并与总线(N1)相连;第三三极管(Q33)、第四三极管(Q34)的射 极连接并与总线(N2)相连;电容(C31)、第二电阻(R32)并联,一端连接12V, 一端连接第三比较器(U33)的负输入端;第三电阻(R33)两端分别连接第三 比较器(U33)的正、负输入端;第三比较器(U33)的输出端与OUT信号线连接。\n传感器、驱动器模块由电源模块M41,总线输入输出模块M42,通用单片机M43 和通用输入输出模块M44组成;电源模块M41与总线N1,N2连接;通过5V电源线 与总线输入输出模块M42,通用单片机M43,通用输入输出模块M44连接;总线输 入输出模块M42,与总线N1,N2连接;通过IN,OUT信号线与通用单片机M43连接; 通用单片机M43与通用输入输出模块M44通过IO线连接。\n传感器、驱动器的总线输入输出模块由桥堆(DB51),第一三极管(Q51)、 第二三级管(Q52),第一电阻(R51)、第二电阻(R52)、第三电阻(R53)、第 四电阻(R54)组成;桥堆(DB51)的两输入端连接总线(N1),(N2);桥堆(DB51) 输出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51)的集电极,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52);第二电 阻(R52)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51)射极连接;第一电阻(R51)与第一三 极管(Q51)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OUT信号线连接;第三电阻(R53)两端分别 连接5V与第二三极管(Q52)的集电极;第四电阻(R54)的两端分别连接总线 (N2)和第二三极管(Q5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52)的射极接地,集电极 界IN信号线。\n本发明采用主从式结构,包括一个主控器,若干传感器和驱动器,以及连接 这些模块的总线。主控器接入220V交流电,通过变换向总线输出电力。传感器 和驱动器从总线上获取工作电力。传感器和驱动器通过设定地址建立控制关系。 地址通过红外手持编址器设定。控制信号通过总线串行传输,由电压和电流的 脉宽表示数据。\n工作流程是:传感器将接收到的动作转换成地址信号发给主控器,主控器产 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并传递给具有相同地址的驱动器,驱动器驱动灯具并将状态 返回给主控器,主控器再将状态发给传感器显示状态。\n主控器负责将220V交流电变换成24V交流方波,并通过总线输出。控制信号 由方波的脉宽来表示,串行传输。主控器的核心是通用单片机,如MCS-51系列, PIC系列等。\n传感器与驱动器的发送的信号通过电流脉宽表示,同样串行传输。核心是通 用单片机,如MCS-51系列,PIC系列等。\n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主控器1,总线2,传感器3、4、5,驱动器6、7、8, 以及220V交流电源线9。\n主控器接入220V交流电,并将其变换成24V交流方波,并通过总线输出。方 波的脉宽表示数据。\n传感器是一个广义的叫法,它可以是按钮但不仅限于按钮,还可以是无线或 红外接收器,红外感应器等。\n驱动器也是广义的叫法,它可以是继电器形式的开关量驱动,也可以是可控 硅形式的开关量或调光驱动,也可以是荧光灯调光驱动。驱动的对象并不限于 灯具,也可以是小型电机。\n如图4所示,传感器和驱动器两者的区别在于通用输入输出模块的不同。\n传感器和驱动器将总线上的交流24V方波变换成直流5V工作电压,从而不再 需要另外接入电源,简化了安装。\n当传感器检测到了动作,如用户按动了按钮,或接收到了无线、红外信号, 则将本身的地址和动作编码成命令,通过发送电路(参见图5),将命令变换成 电流信号发送到总线上,电流的脉宽表示数据。主控器接收到传感器发出的电 流信号,将其解码并重新编码成控制指令,通过方波信号发送到相应地址的执 行器。执行器接收到指令后,执行动作,驱动相应的用电器。然后将动作执行 完成后用电器的状态和地址编码成响应命令,同样通过发送电路(参见图5), 将命令变换成电流信号发送到总线上,电流的脉宽表示数据。主控器接收到驱 动器发出的电流信号,再将其解码并重新编码成控制指令,通过方波信号发送 到相应地址的传感器,让传感器显示驱动器的状态。\n上述情况为最简单的一对一控制。另外,当一个驱动器和多个传感器设定为 同一个地址时,多个传感器均可控制这个驱动器,由此看到,双控和多控的实 现是非常简单的,不需要额外的布线。情况变化时改动也非常方便,只要将地 址变化就可以了。\n系统中还有特殊的组地址,它可以包含多个单独的地址。将一个组地址设定 到一个传感器上,并将多个单独地址包含其中,则可以实现一控多的控制。\n另外,地址中还可以包含延时信息,从而实现延时控制。\n如图2所示,主控器由M21电源模块,M22通用单片机,M23总线输入输出模块 组成。核心是通用单片机,本例使用的是MCS-51系列,由ATMEL公司出品的 AT89C52。主控器将220V交流电变换出30V,12V,5V,3V等工作电压。供总线输 入输出和通用单片机模块使用。总线输入输出模块负责将单片机发送的控制信 号变换成总线电压信号输出,并将总线上的电流信号变换成单片机接受的信号 供其接收。\n图3是主控器的总线信号输入输出模块的电原理图。单片机发送的控制信号 由OUT脚输出,这是5V的直流方波信号,脉宽表示数据。此信号通过第一比较器 U31、第二比较器U32,与3V信号比较,从而驱动四个功率三极管,第一三极管 Q31、第二三极管Q32、第三三极管Q33、第四三极管Q34。具体流程是这样的, 当OUT为5V时,第一比较器U31输出30V,第二比较器U32输出0V,第一三极管Q31、 第四三极管Q34导通,第二三极管Q32、第三三极管Q33截止。总线电压为N1高, N2低,电流从N1流出,N2流入。当OUT为0V时,第一比较器U31输出0V,第二比 较器U32输出30V,第二三极管Q32、第三三极管Q33导通,第一三极管Q31、第四 三极管Q34截止。总线电压为N2高,N1低,电流从N2流出,N1流入。这样就把由 OUT脚输出的5V直流方波信号变换成了大约24V的交流方波信号,而脉冲的宽度 不变。从而完成了总线信号的输出。\n主控器接收电流信号的过程是这样的,不论电流从N1还是N2流入,最终都要 经过第一电阻R31。在平常静态工作电流下,由于第二电阻R32、第三电阻R33的 分压作用,第三比较器U33负输入端的电压比第三比较器U33正输入端电压高, 第三比较器U33输出为0V。当传感器或驱动器发送电流脉冲信号时,流过第一电 阻R31的电流瞬间增大,第三比较器U33正输入端电压迅速升高,而由于电容C31 的作用,第三比较器U33负输入端的电压只能缓慢升高,从而第三比较器U33输 出翻转为5V。当电流脉冲信号结束时,第三比较器U33正输入端电压迅速降低, 第三比较器U33输出重新翻转为0V。这样就把总线上的电流脉冲信号转变成了5V 方波信号,单片机通过IN脚将响应信号接收到。\n第一比较器U31、第二比较器U32、第三比较器U33为一般的比较器或运算放 大器,本例采用LM393。第一三极管Q31、第二三极管Q32、第三三极管Q33、第 四三极管Q34为功率三极管,也可以是MOS管,本例第一三极管Q31、第四三极管 Q34采用D1271,第二三极管Q32、第三三极管Q33采用B946。\n图4是传感器和驱动器的框图。由M41电源模块,M42总线输入输出模块,M43 通用单片机和M44通用输入输出模块组成。核心是通用单片机,本例使用的是 Microchip公司出品的PIC16C63。电源模块将总线电压变换成5V工作电源供单片 机,总线输入输出模块和通用输入输出模块使用。总线输入输出模块负责将单 片机发送的电压信号变换成总线电流信号输出,并将总线上的电压信号变换成 单片机接受的电压信号供其接收。通用输入输出模块负责为单片机提供输入, 如按键动作等;输出单片机地控制,如驱动继电器、可控硅等。\n图5是传感器和驱动器总线输入输出模块的电原理图。单片机发送的控制信 号由OUT脚输出,这是5V的直流方波信号,脉宽表示数据。此信号驱动第一三极 管Q51,使其间歇导通,从而在总线N1、N2上产生脉动电流信号。电流大小由第 二电阻R52决定。这样就把由OUT脚输出的5V直流方波信号变换成了电流信号, 而脉冲的宽度不变。从而完成了电流信号的输出。\n传感器和驱动器接收总线信号的过程是这样的,总线信号交流方波N1高N2低 时,第二三极管Q52截止,IN信号被第三电阻R53上拉为高电平5V,当总线信号 交流方波N1低N2高时,第二三极管Q52导通,IN信号为低点平0V。这样总线上的 交流方波信号转变成了5V方波信号,单片机通过IN脚将总线信号接收到。第一 三极管Q51、第二三极管Q52为一般的三极管,本例采用8050。\n如图6所示,这是一个使用本发明的写字间示意图。M11为主控器;A1~4、B1~4、 C1~4、D1~4为驱动器,控制屋顶的荧光灯;S1~4为传感器,此处为开关。我们 假设如下一种实际情况,初始时,写字间为一个单位使用。通过地址设定,S1~4 均设成组地址。其中S1、S3控制驱动器A1~4、C1~4;S2、S4控制驱动器B1~4、 D1~4。这样就形成了一控多和双控两种控制方式。无论从写字间的那个门进出, 都可以方便的控制所有的灯。此后,由于单位变动,该写字间将由两个单位使 用,中间使用隔墙隔断。这时系统布线无需改动,只要将地址包含关系改变一 下。其中S1控制驱动器A1~4,S3控制驱动器C1~4,S2控制驱动器B1~4,S4控制 驱动器D1~4。这样单位1通过S1、S2可方便的控制本单位使用的A1~4和B1~4灯组, 单位2通过S3、S4可方便的控制本单位使用的C1~4和D1~4灯组。从这个简单应用 可看出本发明的灵活与便利。\n虽然以上已经根据各特定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准备被约束 或限制在这里公开的实施例中。
法律信息
- 2008-10-01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5.8.24
- 2005-08-24
- 2003-01-22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