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 |
申请号 | CN201610787064.X | 申请日期 | 2015-05-26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暂无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01189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IPC分类号 | E;0;4;G;2;1;/;0;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世纪大道1568号27层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葛乃剑;沈玉兰;李小飞;谢高华;陈靖 |
代理机构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耀先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包括:在崖壁顶部设置第一泵送装置;在崖壁中部设置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料斗和溜管;将第一泵送装置、缓冲料斗、溜管、第二泵送装置及崖壁底部的施工区域依次连接;在崖壁顶部通过第一泵送装置向下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经过缓冲料斗缓冲后再经过溜管送至第二泵送装置;在崖壁中部通过第二泵送装置进行混凝土泵送,将混凝土输送至施工区域;缓冲料斗包括料斗本体和支撑于料斗本体下方的橡胶垫板;料斗本体为四棱锥型结构,其顶部具有进料口,底部具有出料口,内侧斗壁表面铺设有橡胶挡板,外侧斗壁固设有支撑型钢架,支撑型钢架底部通过第一缓冲弹簧支撑于橡胶垫板。
1.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崖壁的顶部设置第一泵送装置;
在崖壁的中部设置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将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相连接,将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崖壁底部的施工区域相连接;
在崖壁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泵送装置向下进行混凝土泵送,将混凝土经过所述缓冲装置输送至所述第二泵送装置;
在崖壁的中部通过所述第二泵送装置向下进行混凝土泵送,将混凝土输送至所述施工区域;
其中,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料斗和溜管,所述缓冲料斗包括料斗本体和支撑于所述料斗本体下方的橡胶垫板;所述料斗本体为四棱锥型结构,所述料斗本体的顶部具有进料口,所述料斗本体的底部具有出料口,所述料斗本体的内侧斗壁表面铺设有橡胶挡板,所述料斗本体的外侧斗壁固设有支撑型钢架,所述支撑型钢架底部通过第一缓冲弹簧支撑于所述橡胶垫板;
所述缓冲料斗的顶部的进料口通过第一泵管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相连接,所述溜管的顶部与所述缓冲料斗的底部的出料口相连接,所述溜管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泵送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泵送装置通过第二泵管与所述施工区域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崖壁的顶部至所述崖壁的底部划分为多个泵送区域,在每一个所述泵送区域内设置所述第二泵送装置和所述缓冲装置;
将任一个泵送区域的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该泵送区域下方且与之相邻的泵送区域的缓冲装置相连接;
将位于所述崖壁最上方的泵送区域的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管相连接;
将位于所述崖壁最下方的泵送区域的第二泵送装置与所述第二泵管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溜管的倾斜角度设置为60°。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混凝土向上泵送方法已较为成熟,但是在一些超高异型建筑上进行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时,由于异型建筑的断面不规则,并且泵送深度较大,泵送时混凝土产生的压力也相应较大,采用常规的混凝土向下泵送方法不能满足施工要求。\n发明内容\n[0003]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包括:\n[0004] 在崖壁的顶部设置第一泵送装置;\n[0005] 在崖壁的中部设置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将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相连接,将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崖壁底部的施工区域相连接;\n[0006] 在崖壁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泵送装置向下进行混凝土泵送,将混凝土经过所述缓冲装置输送至所述第二泵送装置;\n[0007] 在崖壁的中部通过所述第二泵送装置向下进行混凝土泵送,将混凝土输送至所述施工区域;\n[0008] 其中,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料斗和溜管,所述缓冲料斗包括料斗本体和支撑于所述料斗本体下方的橡胶垫板;所述料斗本体为四棱锥型结构,所述料斗本体的顶部具有所述进料口,所述料斗本体的底部具有所述出料口,所述料斗本体的内侧斗壁表面铺设有橡胶挡板,所述料斗本体的外侧斗壁固设有支撑型钢架,所述支撑型钢架底部通过第一缓冲弹簧支撑于所述橡胶垫板;\n[0009] 所述缓冲料斗的顶部的进料口通过第一泵管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相连接,所述溜管的顶部与所述缓冲料斗的底部的出料口相连接,所述溜管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泵送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泵送装置通过第二泵管与所述施工区域相连接。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在通过第一泵送装置和第二泵送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分阶段的泵送的过程中,由于泵送高度太大,混凝土泵送时造成的压力也会相对较高,因此可以通过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缓冲料斗对混凝土进行缓冲,避免混凝土由于压力太大而对第二泵送装置造成损坏。另外,橡胶挡板可以防止泵送的混凝土料下降的冲击力破坏料斗本体的斗壁,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缓冲降速作用。\n[0010] 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n[0011] 将所述崖壁的顶部至所述崖壁的底部划分为多个泵送区域,在每一个所述泵送区域内设置所述第二泵送装置和所述缓冲装置;\n[0012] 将任一个泵送区域的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该泵送区域下方且与之相邻的泵送区域的缓冲装置相连接;\n[0013] 将位于所述崖壁最上方的泵送区域的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管相连接;\n[0014] 将位于所述崖壁最下方的泵送区域的第二泵送装置与所述第二泵管相连接。\n[0015] 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将所述溜管的倾斜角度设置为60°。\n附图说明\n[0016] 图1是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流程图。\n[0017] 图2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0018] 图3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n[0019] 图4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n[0020] 图5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缓冲料斗的俯视图。\n[0021] 图6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溜管的结构示意图。\n[0022] 图7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n[0023] 图8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固定装置的侧视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4]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n[0025] 配合参看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用于将混凝土由深坑的崖壁的顶部泵送至崖壁的底部,所述方法包括:\n[0026] 步骤S1:在崖壁的顶部设置第一泵送装置。\n[0027] 步骤S2:在崖壁的中部设置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将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相连接,将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崖壁底部的施工区域相连接。\n优选地,将溜管的倾斜角度设置为60°,即混凝土经过所述缓冲装置输送至所述第二泵送装置时的输送角度设置为60°。\n[0028] 步骤S3:在崖壁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泵送装置向下进行混凝土泵送,将混凝土经过所述缓冲装置输送至所述第二泵送装置。\n[0029] 步骤S4:在崖壁的中部通过所述第二泵送装置向下进行混凝土泵送,将混凝土输送至所述施工区域。\n[0030] 其中,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料斗和溜管,所述缓冲料斗包括料斗本体和支撑于所述料斗本体下方的橡胶垫板;所述料斗本体为四棱锥型结构,所述料斗本体的顶部具有所述进料口,所述料斗本体的底部具有所述出料口,所述料斗本体的内侧斗壁表面铺设有橡胶挡板,所述料斗本体的外侧斗壁固设有支撑型钢架,所述支撑型钢架底部通过第一缓冲弹簧支撑于所述橡胶垫板;\n[0031] 所述缓冲料斗的顶部的进料口通过第一泵管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相连接,所述溜管的顶部与所述缓冲料斗的底部的出料口相连接,所述溜管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泵送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泵送装置通过第二泵管与所述施工区域相连接。\n[0032] 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在通过第一泵送装置和第二泵送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分阶段的泵送的过程中,由于泵送高度太大,混凝土泵送时造成的压力也会相对较高,因此可以通过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缓冲料斗对混凝土进行缓冲,避免混凝土由于压力太大而对第二泵送装置造成损坏。另外,橡胶挡板可以防止泵送的混凝土料下降的冲击力破坏料斗本体的斗壁,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缓冲降速作用。\n[0033] 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在所述崖壁的中部设置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之间设置第一泵管。\n[0034] 在步骤S2中,在所述崖壁的中部设置第二泵送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所述施工区域之间设置第二泵管。\n[0035] 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将所述崖壁的顶部至所述崖壁的底部划分为多个泵送区域,在每一个所述泵送区域内设置所述第二泵送装置和所述缓冲装置;将任一个泵送区域的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该泵送区域下方且与之相邻的泵送区域的缓冲装置相连接;\n将位于所述崖壁最上方的泵送区域的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管相连接;将位于所述崖壁最下方的泵送区域的第二泵送装置与所述第二泵管相连接。这样将泵送分为多个阶段,可以实现深度更深的基坑的混凝土泵送。\n[0036] 为了实现上述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下面介绍一种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用于将混凝土由深坑的崖壁的顶部泵送至崖壁的底部。参阅图2所示,图2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泵送装置包括:\n[0037] 第一泵送装置10,设置于崖壁90的顶部,第一泵送装置10优选地为汽车泵;\n[0038] 设置于崖壁90的中部并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20和缓冲装置30,缓冲装置30与第一泵送装置10通过第一泵管40相连接,第二泵送装置20与位于崖壁90的底部的施工区域\n80通过第二泵管50相连接,第二泵送装置20优选地为固定泵。\n[0039]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3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如图3所示,缓冲装置30包括:\n[0040] 缓冲料斗310,缓冲料斗310的顶部进料口与第一泵管40相连接;\n[0041] 溜管320,溜管320的顶部与缓冲料斗310的底部的出料口相连接,溜管320的底部与第二泵送装置20相连接。\n[0042] 在图3所示的缓冲装置30的第一实施例中,缓冲料斗310为倾斜式的,优选地将溜管320的倾斜角度设置为60°。该倾斜式的缓冲料斗310可以适用于倾斜的崖壁的混凝土泵送施工,缓冲料斗310通过脚手架60进行固定。\n[0043] 图4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在图4所示的缓冲装置30的第二实施例中,缓冲料斗310为垂直式的。该垂直式的缓冲料斗310可以适用于平直的崖壁的混凝土泵送施工,缓冲料斗310通过脚手架60进行固定。\n[0044] 图2中的实施例使用的是图3所示的缓冲装置30,即倾斜式的,缓冲装置30通过脚手架60进行固定,溜管320的倾斜角度约为60°。\n[0045] 参阅图5所示,图5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缓冲料斗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缓冲料斗310包括料斗本体311和支撑于料斗本体311下方的橡胶垫板312;\n[0046] 料斗本体311为四棱锥型结构,料斗本体311顶部具有进料口3111,料斗本体311底部具有出料口3112,料斗本体311的内侧斗壁表面铺设有橡胶挡板3113,橡胶挡板3113的厚度约为20mm,可以防止泵送的混凝土料下降的冲击力破坏料斗本体311的斗壁,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缓冲降速作用;\n[0047] 料斗本体311的外侧斗壁固设有支撑型钢架313,支撑型钢架313的底部通过第一缓冲弹簧314支撑于橡胶垫板312,第一缓冲弹簧314起到缓冲与支撑稳固的作用。优选地,支撑型钢架313和第一缓冲弹簧314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支撑型钢架313分别支撑于料斗本体311四面的外侧斗壁,增加结构的稳定性。优选地,支撑型钢架313为由三根型钢围合而成的三角型架体结构,其中一根型钢固接于料斗本体311的外侧斗壁,其余两根型钢固接于第一缓冲弹簧314上。优选地,缓冲料斗310还包括辅助垫板315,辅助垫板315固接于第一缓冲弹簧314的顶部,可以达到更好的稳固效果。\n[0048] 参阅图6所示,图6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溜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溜管320的内部设有用于下料的螺旋杆\n321,溜管320的侧部开设有阀孔322,阀孔322内设有截止阀323,截止阀323可以随时对混凝土进行停止下料,将截止阀323的阀门3231关闭即可。其中,螺旋杆321为曲率逐渐减小的变曲率螺旋杆,可以起到混凝土下料时有降速缓冲和混凝土再搅拌的作用。优选地,截止阀\n32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螺旋杆321的两端。\n[0049] 参阅图7与图8,图7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固定装置的侧视图。如图7与图8所示,第二泵管50通过固定装置固接于崖壁\n90,固定装置包括:\n[0050] 支撑板710,支撑板710通过直径φ25的锚杆711锚接于崖壁90,支撑板710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优选地开设于支撑板710的中部,支撑板710的底部优选地还进一步设置有斜撑712;\n[0051] 第二缓冲弹簧720,第二缓冲弹簧720的底部通过橡胶楔子固接于支撑板710,第二缓冲弹簧720的数量优选地为四个,四个第二缓冲弹簧720沿支撑板710的第一通孔的圆周均匀布设于支撑板710上;\n[0052] 缓冲板730,固接于四个第二缓冲弹簧720的顶部,缓冲板730的中部开设有与支撑板710的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缓冲板730可以减缓第二泵送装置20对固定装置的冲击,延长固定装置的使用寿命;\n[0053] 抱箍740,对应于支撑板710的第一通孔以及缓冲板730的第二通孔的位置而固接于缓冲板730的上表面,第二泵管50穿设于抱箍740内,可以通过调节抱箍740将第二泵管50进行卡紧,进而将第二泵管50固接于崖壁90上。\n[0054] 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第二泵送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分阶段的泵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次泵送深度不够无法满足深坑泵送施工要求的问题。由于泵送高度太大,混凝土泵送时造成的压力也会相对较高,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的缓冲装置,可以对混凝土进行缓冲,避免混凝土由于压力太大而对第二泵送装置造成损坏。\n[0055] 以下列举本发明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及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要解决深坑酒店项目混凝土向下超深80米输送的问题。\n[0056] 首先安装用于本发明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的泵送装置,在崖壁的顶部设置汽车泵作为第一泵送装置,在崖壁的中部设置固定泵作为第二泵送装置,并通过脚手架安装固定缓冲装置,在缓冲装置的料斗与汽车泵之间连接第一泵管,将缓冲装置的溜管与固定泵相连接,在固定泵与施工区域之间连接第二泵管,将第二泵管通过固定装置固接于崖壁上。\n[0057] 然后采用本发明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进行混凝土泵送,通过汽车泵向下输送混凝土约37.5m,将混凝土通过第一泵管输送至缓冲装置的料斗中,再通过溜管将混凝土输送至固定泵中,此阶段的输送高度约15.5m,输送角度约为60°。最后,固定泵通过用固定装置固定在崖壁上的第二泵管将混凝土输送至崖壁底部的施工区域,此阶段向下输送深度约为29m,崖壁底部可用水平泵管延伸至施工区域的结构范围区域。\n[0058] 本发明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的缓冲施工方法,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第二泵送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分阶段的泵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次泵送深度不够无法满足深坑泵送施工要求的问题。由于泵送高度太大,混凝土泵送时造成的压力也会相对较高,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的缓冲装置,可以对混凝土进行缓冲,避免混凝土由于压力太大而对第二泵送装置造成损坏。\n[005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法律信息
- 2019-01-22
- 2017-03-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E04G 21/02
专利申请号: 201610787064.X
申请日: 2015.05.26
- 2017-02-15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