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 |
申请号 | CN201310471284.8 | 申请日期 | 2013-10-10 |
法律状态 | 暂无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5508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03D1/018 | IPC分类号 | B;0;3;D;1;/;0;1;8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二一九路39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王陆新;李立匣;周惠文;袁致涛;韦锦华;韩跃新;杨光;陈占金;马自飞 |
代理机构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乔丽艳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按重量份的如下组分构成:水玻璃35~45份、羧甲基纤维素4~6份。本发明的脱附剂,用于反浮选工艺体系里,因增加矿粒间的静电斥力,而对矿粒起到强分散作用,使矿粒尤其是微细矿粒稳定悬浮,也能够使吸附于粗粒脉石矿物表面的微细粒级铁矿物,从粗粒级脉石表面脱附,并获得有效抑制,从而进入到精矿中,提高反浮选流程的金属回收率,降低浮选尾矿品位。
1.一种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按重量份的如下原料组分构成:
水玻璃35~45份、羧甲基纤维素4~6份,
其中,水玻璃模数为1~2;羧甲基纤维素粘度800~1200mPa·s,取代度≥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按重量份的如下原料组分构成:
水玻璃40~42份、羧甲基纤维素4~6份,
其中,水玻璃模数为1~2;羧甲基纤维素粘度800~1200mPa·s,取代度≥0.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按重量份的如下原料组分构成:
水玻璃40份、羧甲基纤维素5份,
其中,水玻璃模数为1;羧甲基纤维素粘度800~1200mPa·s,取代度≥0.9。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其特征在于,用于反浮选时,首先分别将所述重量比例原料组分溶解,然后混合,加水制成按质量浓度为
0.04~0.06%的脱附剂溶液应用。
一种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属于矿物加工技术领域,涉及铁矿石选矿药剂。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n背景技术\n[0002] 我国铁矿资源具有“贫”、“细”、“杂”的特点,复杂难选的贫赤铁矿所占比例较大,为合理地开发利用铁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多年来,广大选矿工作者,围绕提铁降杂工作,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十五期间,鞍山式贫赤铁矿选矿工艺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经典的“阶段(连续)磨矿、粗细分级、重选、磁选—阴离子反浮选工艺”在国内获得大规模应用,生产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贫赤铁矿石选矿技术进步,使占国有铁矿石贮量近1/3的鞍山式贫赤铁矿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然而随着矿山向深部开采,矿石贫细杂化程度明显增加,供矿条件日益苛刻,选别难度逐渐加大,工艺对矿石性质适应性受到不同程度的考验,最突出的问题是阴离子反浮选工艺流程浮选尾矿品位不断升高,使得整个流程的尾矿品位升高,金属回收率较低,造成大量金属流失。我国类似的细粒铁矿石储量约30亿~40亿吨,这类铁矿石嵌布粒度微细,难磨难分选。\n[0003] 关于微细粒铁矿浮选的技术难题,目前尚没有有效的办法。从生产实践出发,通过多次工艺考查分析,并根据大量最新试验研究结果得出:在浮选过程中,一部分单体解离度较高的微细粒铁矿物,吸附到粗颗粒脉石矿物表面,形成“载体浮选”而进入到尾矿中,造成浮选尾矿铁品位偏高、金属回收率偏低。\n[0004] 为解决这项难题,发明人对脱附技术进行了大量试验和机理研究,最终确定了水玻璃和羧甲基纤维素组成的脱附剂,为提高微细粒铁矿石浮选技术指标找到了新的途径,对促进微细粒铁矿的综合开发利用和选矿技术进步意义重大。\n发明内容\n[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n[0006] 按照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按重量份的如下原料组分构成:\n[0007] 水玻璃35~45份、羧甲基纤维素4~6份,\n[0008] 其中,水玻璃模数为1~2;羧甲基纤维素粘度800~1200mPa·s,取代度≥0.9。\n[0009] 按照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按重量份的如下原料组分构成:\n[0010] 水玻璃40~42份、羧甲基纤维素4~6份,\n[0011] 其中,水玻璃模数为1~2;羧甲基纤维素粘度800~1200mPa·s,取代度≥0.9。\n[0012] 按照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按重量份的如下原料组分构成:\n[0013] 水玻璃40份、羧甲基纤维素5份,\n[0014] 其中,水玻璃模数为1;羧甲基纤维素粘度800~1200mPa·s,取代度≥0.9。\n[0015] 按照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其特征在于,用于反浮选时,首先分别将所述重量比例原料组分溶解,然后混合,加水制成按质量浓度为0.04~\n0.06%的脱附剂溶液应用。\n[0016] 所述的水玻璃,是分子式为Na2SiO3的硅酸钠水溶液。\n[0017] 经我们的实验证实,水玻璃和羧甲基纤维素可以增加矿粒间的静电斥力,而对矿粒起到强分散作用,使矿粒尤其是微细矿粒稳定悬浮;该脱附剂能够使微细粒级铁矿物,从粗粒级脉石表面脱附,并获得有效抑制,从而进入到精矿中,提高反浮选流程的金属回收率,降低浮选尾矿品位,减少细粒金属流失,使浮选过程更为高效,提高资源利用率。\n[0018] 使用方法:在氢氧化钠作为调整剂,调节pH在11.5~12,淀粉作为铁矿物抑制剂,氧化钙作为石英活化剂,油酸钠作为捕收剂的阴离子反浮选工艺体系里,加入地点在粗选作业,添加顺序为pH调整剂之后,铁矿物抑制剂之前,添加量为480~560克/吨。\n[0019] 本发明的用于微细粒铁矿石反浮选的脱附剂,可以使浮选回收率提高4~6%,浮选尾矿品位降低2~4%。\n[0020] 所述的油酸钠,分子式为C18H33O2Na,又名油酸皂、十八烷酸钠或硬脂酸钠。\n具体实施方式\n[0021] 实施例:\n[0022] 以典型鞍山式微细粒的贫赤铁矿石为矿样,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脱附剂产品试验情况进行具体说明。\n[0023] 生产中,对该矿石采用重选—磁选—阴离子反浮选联合工艺流程,反浮选工艺采用一粗一精三扫的闭路流程,浮选精矿铁品位可达66.04%,而浮选尾矿品位高达24.02%,正是由于浮选尾矿品位偏高,导致综合尾矿品位偏高为17.75%,造成了铁资源的浪费。\n[0024] 针对反浮选尾矿的铁品位、铁回收率偏高问题,取生产流程中的浮选给矿,即混合磁选精矿,添加本发明实施例的脱附剂,前后的对比浮选试验。浮选给矿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矿样中Al2O3,CaO,MgO含量都比较少,有害元素S、P含量微量。\n[0025] 表1浮选给矿化学成分分析结果/%\n[0026] \n组分 TFe FeO SiO2 Al2O3 CaO MgO S P\n含量 43.93 9.50 32.38 0.71 0.44 0.74 0.035 0.038\n[0027] 本发明的脱附剂是由按重量份的如下原料组分构成:\n[0028] 水玻璃35~45份、羧甲基纤维素4~6份,\n[0029] 按重量份的最佳配比为:水玻璃40份、羧甲基纤维素5份,\n[0030] 其中,水玻璃模数为1~2;羧甲基纤维素粘度800~1200mPa·s,取代度≥0.9。\n试验时,最佳水玻璃模数为1。\n[0031] 制备方法:用于反浮选时,首先分别将所述重量比例原料组分水玻璃和羧甲基纤维素溶解,然后混合,加水制成按质量浓度为0.04~0.06%的脱附剂溶液应用。试验时,脱附剂溶液最佳配制浓度为0.05%。\n[0032] 本发明各实施例按重量份配比的脱附剂见表2。\n[0033] 表2实施例1~12按重量份配比的脱附剂\n[0034] \n实施例 水玻璃(份) 羧甲基纤维素(份)\n1 35 4\n2 35 5\n3 35 6\n4 40 4\n5 40 5\n6 40 6\n7 42 4\n8 42 5\n9 42 6\n10 45 4\n11 45 5\n12 45 6\n[0035] 使用方法:应用于氢氧化钠作为调整剂调节pH在11.5~12,淀粉作为铁矿物抑制剂,氧化钙作为石英活化剂,油酸钠作为捕收剂阴离子反浮选工艺体系里,加入地点在粗选作业,添加顺序为pH调整剂之后,铁矿物抑制剂之前,添加量480~560克/吨。试验时,最佳添加量530克/吨。\n[0036] 在开路条件试验基础上,进行浮选闭路试验,采用一粗一精三扫的流程,添加两种成份不同配比的实施例脱附剂,及不加脱附剂的对比例,在脱附剂用量530克/吨,其它药剂用量相同时得到的试验结果见表3。\n[0037] 表3实施例与对比例的浮选试验指标(%)
法律信息
- 2017-01-11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专利权人由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变更为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地址由114001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二一九路39号变更为114001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二一九路39号
- 2015-07-01
- 2014-02-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03D 1/018
专利申请号: 201310471284.8
申请日: 2013.10.10
- 2014-01-08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9-12-23
|
2009-07-02
| | |
2
| |
2013-09-25
|
2013-05-23
| | |
3
| | 暂无 |
1993-06-28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