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油水混合加热装置 |
申请号 | CN201010508717.9 | 申请日期 | 2010-10-12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4977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24H1/16 | IPC分类号 | F;2;4;H;1;/;1;6;;;F;2;4;H;9;/;0;2;;;F;2;4;H;9;/;1;8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吕丰辉 | 申请人地址 | 中国台湾高雄市冈山区圣得路15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朱忠日 | 当前权利人 | 朱忠日 |
发明人 | 吕丰辉 |
代理机构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挥 |
摘要
一种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包括一其内具螺旋状导槽的金属外筒体、一设在金属外筒体内部的金属内筒体使螺旋状导槽形成一螺旋状通道、两分别套设在金属内、外筒体两侧的第一、第二导引盖、两分别套合该第一、第二导引盖上的第一、第二封盖、两分别固定该第一、第二封盖外侧的第一、第二脚座,及一包覆在金属外筒体的电热装置,当可燃烧的油品或油水混合进入该金属外筒体的螺旋状导槽,并受到形成面接触的金属外筒体与电热装置加热的过程中,让油品或油水混合在金属内、外筒体之间的螺旋状通道中不断混合、冲击、搅拌,让油品或油水混合快速加热至所需温度,更让油水混合产生更细致的混合目的,以达到加热速度更快更省电,进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经济价值。
1.一种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2)用于提供燃烧的油品加热或油水混合加热,其包括:
一金属外筒体(3),呈空心(31),其内壁设有一螺旋状导槽(32),两侧壁(33)分别设有数定位孔(34),且该金属外筒体(3)外壁设有一受热面;
一金属内筒体(4),呈空心(41),套置在金属外筒体(3)内部使螺旋状导槽(32)形成一螺旋状通道(35);
一第一、第二导引盖(5、5A),该第一导引盖(5)的一侧体(51)套设在金属内、外筒体(4、3)一侧,第二导引盖(5A)的一侧体(51A)套设在金属内、外筒体(4、3)另一侧,且该第一、第二导引盖(5、5A)更分别于该侧体(51、51A)设有一第一、第二凹槽面(511、511A),该第一导引盖(5)的另一侧体(52)设一与螺旋状通道(35)的起端(351)相通的第一孔洞(522)、一与该金属内筒体(4)空心(41)相贯通的第一通孔(521)以及设置于该第一导引盖(5)外周与该数定位孔(34)相对应的数个第一固定孔(523),而该第一孔洞(522)供油品或油水混合进入,而该第二导引盖(5A)的另一侧体(52A)设一与螺旋状通道(35)的末端(352)相通的第二孔洞(522A)、一与该金属内筒体(4)空心(41)相连通的第二通孔(521A)以及设置于该第二导引盖(5A)外周与该数定位孔(34)相对应的数第二固定孔(523A),而该第二孔洞(522A)供油品或油水混合送出;
一第一、第二封盖(6、6A),该第一、第二封盖(6、6A)分别套设在该第一、第二导引盖(5、5A)上;
一第一、第二脚座(7、7A),该第一、第二脚座(7、7A)设在该第一、第二封盖(6、6A)上,在该第一、第二脚座(7、7A)的外周缘分别设一与上述第一、第二孔洞(522、522A)对应的第一、第二贯穿孔(712、712A);以及
一电热装置(8),相对该金属外筒体(3)设置,套设于该金属外筒体(3)的外壁,并与该金属外筒体(3)的该受热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筒体(3)与金属内筒体(4)为铝合金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座(7)、第二脚座(7A)分别设一第一立板(71)、第二立板(71A),以及分别与第一立板(71)、第二立板(71A)垂直的一第一横板(72)、第二横板(72A),该第一立板(71)、第二立板(71A)中央设一供第一封盖(6)、第二封盖(6A)对应套设的第一套孔(711)、第二套孔(711A),在第一套孔(711)、第二套孔(711A)的外周缘分布数个与第一导引盖(5)、第二导引盖(5A)以及数个第一固定孔(523)、第二固定孔(523A)对应的第一穿孔(713)、第二穿孔(713A),以供数个第一定位件(714)、第二定位件(714A)穿伸定位,该第一横板(72)、第二横板(72A)设有数个第一孔(721)、第二孔(721A),以供数个第一固定元件(722)、第二固定元件(722A)对应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盖(6)、第二封盖(6A)一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凸垣(61)、第二凸垣(61A),第一封盖(6)、第二封盖(6A)上还分别设一与金属内筒体(4)内部空心(41)相贯通的第一穿孔(62)、第二穿孔(62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装置(8)依金属外筒体(3)的长度至少设置一个。
油水混合加热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可燃烧的油品或油水混合快速加热,以达到加热速度更快更省电的加热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发明人先前研发有油水混合燃烧系统的加热装置1,如图1及图2所示,该加热装置1是使用在油水混合燃烧系统中的油品加热或油水混合加热。\n[0003] 该加热装置1包括一筒体11、一金属管卷12、一电热装置13,该金属管卷12螺卷在筒体11,再以电热装置13包覆在金属管卷12做全面加热方式,然而因金属管卷12的金属管121与金属管121之间为点接触,且电热装置13与金属管卷12也是点接触,导致筒体\n11、电热装置13分别与金属管卷12的数根金属管121之间的间隙14、15形成散热空间,在利用电热装置13加热时接触面积小导热较慢,相对的加热至所需温度需较长的时间而有改善的空间。\n发明内容\n[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水混合加热装置,以改良发明人先前研发的电热装置与金属管卷为点接触,及金属管卷的金属管间也为点接触,在加热时接触面积小,加热传热较慢的缺陷。本发明加热装置可使用在油品或油水混合加热过程中,达到加热速度更快更省电,为本发明的主要目的。\n[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运用的技术手段为:\n[0006] 一种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包括一其内具螺旋状导槽的金属外筒体、一设在金属外筒体内部的金属内筒体使螺旋状导槽形成一螺旋状通道、两分别套设在金属内、外筒体两侧的第一、第二导引盖、两分别套合该第一、第二导引盖上的第一、第二封盖、两分别固定该第一、第二封盖外侧的第一、第二脚座,及一包覆在金属外筒体的电热装置,该金属内筒体与金属外筒体的螺旋状导槽之间形成螺旋状通道,以及在金属外筒体外缘套设电热装置后互为面接触的加热方式,使金属内、外筒体之间的螺旋状通道传热更快接收热能,以对进入螺旋状通道内的油品或油水混合因加热接触面积大而达到快速加热目的。\n[0007] 本发明所述的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中所述金属外筒体与金属内筒体为铝合金管。\n[0008] 本发明所述的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中所述金属外筒体与金属内筒体的内部设呈空心,而该金属外筒体的两侧壁分别设有数个定位孔。\n[0009] 本发明所述的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导引盖其一侧体设一第一、第二凹槽面,并延设至相对另一侧体设一与金属内筒体空心相贯通的第一、第二通孔,外周设有与数个定位孔对应的数个第一、第二固定孔。\n[0010] 本发明所述的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第二脚座设一第一、第二立板与一互为垂直的第一、第二横板,该第一、第二立板中央设一供第一、第二封盖对应套设的第一、第二套孔,在第一、第二套孔的外周缘分布数个与第一、第二导引盖以及数个第一、第二固定孔对应的第一、第二穿孔,以供数个第一、第二定位件穿伸定位,该第一、第二横板设有数个第一、第二孔,以供数个第一、第二固定元件对应固定。\n[0011] 本发明所述的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封盖一侧设有一第一、第二凸垣,其上设一与金属内筒体内部空心相贯通的第一、第二穿孔。\n[0012] 本发明所述的油水混合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电热装置可依金属外筒体的长度至少设置一个以上。\n[0013] 由本发明的技术手段的说明,具有下列各项优点:\n[0014] (1)本发明可使油品或油水混合加热过程中速度快、温控准确、更达到省电目的。\n[0015] (2)本发明最重要是让油水混合能在金属内、外筒体之间的螺旋状通道内因快速加热,让油水产生不断搅拌的效果,而产生更加细致的油水混合,以达到加热速度更快更省电,提供节省能源目的。\n附图说明\n[0016] 图1为现有油水混合加热装置立体分解图;\n[0017] 图2为图1加热装置组合部分剖视图;\n[0018] 图3为本发明加热装置部分剖视立体分解图;\n[0019] 图4为本发明加热装置立体分解图;\n[0020] 图5为本发明加热装置组合立体图;\n[0021] 图6为本发明油品或油水混合进入金属内、外筒体之间的螺旋状通道进出立体示意图;\n[0022]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加热装置可供燃烧后的热废气或热水或蒸气输入、输出并作为内外加热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3] 请参阅图3、4及图5、6所示,本发明一种油水混合加热装置2,该加热装置2是使用在油水混合燃烧系统中的油品加热或油水混合加热,该加热装置2包括:\n[0024] 一金属外筒体3,为铝合金管,其内部设呈空心31,内壁设有一螺旋状导槽32,并在两侧壁33分别设有数个定位孔34。\n[0025] 一金属内筒体4,为铝合金管,套置在金属外筒体3内部的空心31使螺旋状导槽\n32形成一螺旋状通道35,其内部设呈空心41。\n[0026] 一第一、第二导引盖5、5A,为两相反侧的凸型体,并分别套设在金属内、外筒体4、\n3两侧,该第一、第二导引盖5、5A的其一侧体51、51A设一第一、第二凹槽面511、511A,以该第一、第二凹槽面511、511A分别朝向金属外筒体3两侧壁33嵌套,并延设至相对另一侧体\n52、52A设一与金属内筒体4空心41相贯通的第一、第二通孔521、521A,其中该第一导引盖\n5的另一侧体52设一与该螺旋状通道35起端351相通的第一孔洞522,供油品或油水混合进入,而该第二导引盖5A的另一侧体52A设一与该螺旋状通道35末端352相通的第二孔洞522A,供油品或油水混合出口(如图6的虚线所示),及外周设有数个第一、第二固定孔\n523、523A,并与该金属外筒体3两侧壁33的数个定位孔34对应设置。\n[0027] 一第一、第二封盖6、6A,为两相反侧,并分别套入该第一、第二导引盖5、5A的第一、第二通孔521、521A中,该第一、第二封盖6、6A其一侧设一第一、第二凸垣61、61A,并在其上设一与金属内筒体4内部空心41相贯通的第一、第二穿孔62、62A。\n[0028] 一第一、第二脚座7、7A,为两相反侧的L型体,该第一、第二脚座7、7A设一第一、第二立板71、71A与一互为垂直的第一、第二横板72、72A,其中该第一、第二立板71、71A中央设一第一、第二套孔711、711A,分别供第一、第二封盖6、6A对应套设,并以第一、第二凸垣\n61、61A抵靠定位,在第一、第二套孔711、711A的外周缘设一与第一、第二孔洞522、522A对应相通的第一、第二贯穿孔712、712A,可作为可供油品或油水混合进入、出口(如图6的虚线所示),而该第一、第二套孔711、711A的外周缘分布数个第一、第二穿孔713、713A,并与第一、第二导引盖5、5A以及数个第一、第二固定孔523、523A对应,通过如螺丝的数个第一、第二定位件714、714A分别穿伸第一、第二穿孔713、713A、第一、第二固定孔523、523A中,最后固定在金属外筒体3的数个定位孔34中,该第一、第二横板72、72A设有数个第一、第二孔721、721A,以供数个第一、第二固定元件722、722A螺入第一、第二孔721、721A并将第一、第二脚座7、7A定位。\n[0029] 一电热装置8,包覆金属外筒体3。\n[0030] 又,该电热装置8可根据金属外筒体3的长度至少设置一个以上。\n[0031] 另本发明的加热装置2可利用金属内筒体4套置在金属外筒体3内壁,并在两侧分别套设具有第一、第二封盖6、6A、第一、第二导引盖5、5A的第一、第二脚座7、7A,通过如螺丝的数个定位件714、714A,分别穿伸第一、第二脚座7、7A数个第一、第二穿孔713、713A、第一、第二导引盖5、5A数个第一、第二固定孔523、523A,最后迫紧固定在金属外筒体3两侧壁33的数个定位孔34中,通过第一、第二脚座7、7A可将本发明的加热装置2固定在油水混合燃烧系统相关位置。\n[0032] 本发明于使用时,请再参阅图6所示,当油品(本发明以柴油为例)或油水混合由金属内、外筒体4、3其一侧第一导引盖5的第一孔洞522进入后,由于电热装置8是全面套设并包覆在金属外筒体3外围,且该金属内筒体4、金属外筒体3为铝合金管而能获致快速导热,使柴油或油水混合进入该金属内筒体4与金属外筒体3的螺旋状导槽32之间形成螺旋状通道35,不但能快速加热达到提供燃烧温度约90度C,而能由另一侧第二导引盖5A为经加热的油品或油水混合出口的第二孔洞522A,送出稳定温度的柴油或油水混合提供燃烧达到省电目的;再者,尤其使油水混合在形成面接触的金属外筒体3与电热装置8内快速加热产生不断搅拌、不断冲击而产生更细致的混合,达到最重要的加热速度更快更省电目的,进而达节约能源的经济价值。\n[0033] 又,请参阅图7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可利用与两相反侧第一、第二脚座\n7、7A的第一、第二套孔711、711A所套置第一、第二封盖6、6A的第一、第二穿孔62、62A,而分别与金属内、外筒体4、3的内部空心41、31贯穿,使当油水混合提供燃烧后所产生高温的热废气或热水或蒸气,由第一封盖6的第一穿孔62进入金属内筒体4内部空心41并对金属内筒体4加热,再经由相对第二封盖6A的第二穿孔62A输出,如此该金属内筒体4与金属外筒体3的螺旋状导槽32之间形成螺旋状通道35内部的柴油或油水混合能同时接受电热装置8及高温的金属外筒体3内外加热方式,而能达到更快速的加热,使电热装置8减少用电节约能源。
法律信息
- 2016-11-3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F24H 1/16
专利号: ZL 201010508717.9
申请日: 2010.10.12
授权公告日: 2014.05.07
- 2014-05-07
- 2014-01-15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13.12.25
申请人由吕丰辉变更为朱忠日
地址由中国台湾高雄市变更为中国台湾高雄市冈山区圣得路15号
- 2012-06-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F24H 1/16
专利申请号: 201010508717.9
申请日: 2010.10.12
- 2012-05-09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1998-05-10
| | |
2
| | 暂无 |
2001-09-14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