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预制复合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上预制墙板,所述两个上预制墙
板的下侧均固定连接有纵梁,两个所述纵梁相对设置的一端连接在一起,两个纵梁的下侧
均固定连接有下预制墙板,所述纵梁包括上水平部一和下水平部一,所述上水平部一和下
水平部一之间固定有竖直部,所述上水平部一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有竖直设置的上连接部
一和上连接部二,所述下水平部一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有竖直设置的下连接部一和下连接
部二,所述上连接部一和上连接部二的外侧齐平,上连接部二和下连接部二的外侧齐平,所
述上连接部一和下连接部一外侧固定连接有缀板一,下连接部一和下连接部二的外侧固定
连接有缀板二,所述缀板一、上连接部一、下连接部一、上水平部一和竖直部之间形成浇筑
腔一,所述缀板二、上连接部二、下连接部二、上水平部一和竖直部之间形成浇筑腔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复合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纵梁之间
连接有横梁,所述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开有连接口,横梁左端经左边的连接口插接在左端
的缀板二的上下两侧,横梁右端经右边的连接口插接在右端的缀板一的上下两侧,纵梁的
上下两端与横梁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复合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中间
承重部,所述中间承重部左右两端的上部分别固定有上水平部二和上水平部三,中间承重
部左右两端的下部分别固定有下水平部二和下水平部三,所述上水平部二相对左边纵梁的
一端固定有竖直的上连接部三,下水平部二相对左边纵梁的一端固定有竖直的下连接部
三,所述上连接部三贴合在上连接部二外侧,下连接部三贴合在下连接部二外侧,上连接部
三朝下的一端贴合在左端缀板二的上侧,下连接部三朝上的一端贴合在左端缀板二的下
侧,所述上水平部三相对右端纵梁设置的一端固定有竖直的上连接部四,下水平部三相对
右端纵梁设置的一端固定有竖直的下连接部四,所述上连接部四和下连接部四分别贴合在
右端的上连接部一和下连接部一外侧,上连接部四朝下的一端贴合在右端缀板一的上侧,
下连接部四朝上的一端贴合在右端缀板一的下侧,上连接部三和左端的上连接部二固定连
接,下连接部三和左端的下连接部二固定连接,上连接部四和右端的上连接部一固定连接,
下连接部四和右端的下连接部一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预制复合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左端的所述缀板
二、上连接部三、上水平部二、中间承重部、下水平部二和下连接部三之间形成浇筑腔三,右
端的所述缀板一、上连接部四、上水平部三、中间承重部、下水平部三和下连接部四之间形
成浇筑腔四。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预制复合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水平部一和下水平部一分别关于竖直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预制复合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平部二和
上水平部三关于中间承重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对称设置,下水平部二和下水平部三关于
中间承重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对称设置。
一种预制复合墙板连接结构\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复合墙板连接结构。\n背景技术\n[0002] 墙体材料革新是保护土地资源,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n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n压力越来越大,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墙体材料大量占用耕地,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状\n况,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兴产业。\n[0003] 制备墙体的材料包括砖、建筑砌块和建筑板材,使用砖砌筑墙体虽然工艺简单,但\n砖类墙体自重大、整体性差,保温隔热性能也难以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建筑砌块的温度变形\n和干缩变形较大,容易产生墙体裂缝,并且砌块的保温性能和隔声性能也不好,采用建筑砌\n块仍然不可避免墙体整体性差、施工现场工作量大的弱点;建筑板材中以钢丝网夹芯板为\n例,这种墙体虽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但无法作为房屋的承重墙使用;再以轻集料混凝土配\n筋墙板为例,这种墙板自重大,难于运输及安装。\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预制复合墙板连\n接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减小自重及不能作为承重墙使用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n可承重,自重小,制作方便,施工简易便捷。\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预制复合墙板连接结构,包括两个上预制\n墙板,所述两个上预制墙板的下侧均固定连接有纵梁,两个所述纵梁相对设置的一端连接\n在一起,两个纵梁的下侧均固定连接有下预制墙板,所述纵梁包括上水平部一和下水平部\n一,所述上水平部一和下水平部一之间固定有竖直部,所述上水平部一的左右两端分别固\n定有竖直设置的上连接部一和上连接部二,所述下水平部一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有竖直设\n置的下连接部一和下连接部二,所述上连接部一和上连接部二的外侧齐平,上连接部二和\n下连接部二的外侧齐平,所述上连接部一和下连接部一外侧固定连接有缀板一,下连接部\n一和下连接部二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缀板二,所述缀板一、上连接部一、下连接部一、上水平\n部一和竖直部之间形成浇筑腔一,所述缀板二、上连接部二、下连接部二、上水平部一和竖\n直部之间形成浇筑腔二。\n[0006] 本实用新型中,纵梁的浇筑腔一和浇筑腔二内分别浇筑陶粒混凝土,上预制墙板\n和下预制墙板的上下两端分别预埋有螺栓,横梁经螺栓分别与上预制墙板和下预制墙板固\n定连接,缀板一和缀板二分别焊接在横梁的左右两侧,在浇筑腔内浇筑陶粒混凝土,缀板一\n和缀板二分别限制浇筑区域,增大浇筑区域混凝土与钢材的接触面积以加强粘结;浇筑完\n陶粒混凝土再填充硅酸铝棉,提高保温、隔热、抗火等性能;本实用新型以组合的形式构成\n一种新型的楼板,可承重,自重小,制作方便,施工简易便捷;可用于各种结构形式的装配式\n内外墙。\n[0007]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承重性能,两个所述纵梁之间连接有横梁,所述横\n梁的左右两端分别开有连接口,横梁左端经左边的连接口插接在左端的缀板二的上下两\n侧,横梁右端经右边的连接口插接在右端的缀板一的上下两侧,纵梁的上下两端与横梁的\n上下两端分别对应齐平。\n[0008] 为了进一步方便安装,所述横梁包括中间承重部,所述中间承重部左右两端的上\n部分别固定有上水平部二和上水平部三,中间承重部左右两端的下部分别固定有下水平部\n二和下水平部三,所述上水平部二相对左边纵梁的一端固定有竖直的上连接部三,下水平\n部二相对左边纵梁的一端固定有竖直的下连接部三,所述上连接部三贴合在上连接部二外\n侧,下连接部三贴合在下连接部二外侧,上连接部三朝下的一端贴合在左端缀板二的上侧,\n下连接部三朝上的一端贴合在左端缀板二的下侧,所述上水平部三相对右端纵梁设置的一\n端固定有竖直的上连接部四,下水平部三相对右端纵梁设置的一端固定有竖直的下连接部\n四,所述上连接部四和下连接部四分别贴合在右端的上连接部一和下连接部一外侧,上连\n接部四朝下的一端贴合在右端缀板一的上侧,下连接部四朝上的一端贴合在右端缀板一的\n下侧,上连接部三和左端的上连接部二固定连接,下连接部三和左端的下连接部二固定连\n接,上连接部四和右端的上连接部一固定连接,下连接部四和右端的下连接部一固定连接。\n[0009] 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温隔热等性能,所述缀板二、上连接部三、上水平部二、中间承\n重部、下水平部二和下连接部三之间形成浇筑腔三,右端的所述缀板一、上连接部四、上水\n平部三、中间承重部、下水平部三和下连接部四之间形成浇筑腔四。\n[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水平部一和下水平部一分别关于竖直部在\n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对称设置。\n[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水平部二和上水平部三关于中间承重部在\n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对称设置,下水平部二和下水平部三关于中间承重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中\n心对称设置。\n附图说明\n[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n[0013]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n[0014]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n[0015]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墙板的俯视图。\n[0016] 图5为图1中的C‑C向视图。\n[0017] 图6为图1中的D‑D向视图。\n[0018] 其中,1横梁,101下水平部二,102下连接部三,103上连接部三,104上水平部二,\n105中间承重部,106下连接部四,107下水平部三,108上水平部三,109上连接部四,2纵梁,\n201下连接部二,202下水平部一,203竖直部,204上水平部一,205上连接部二,206下连接部\n一,207上连接部一,3浇筑腔一,4浇筑腔二,5缀板一,6缀板二,7浇筑腔三,8浇筑腔四,9下\n预制墙板,10上预制墙板,11填充腔。\n具体实施方式\n[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n[0020] 如图1~图6所示的一种预制复合墙板连接结构,包括两个上预制墙板10,两个上\n预制墙板10的下侧均固定连接有纵梁2,两个纵梁2相对设置的一端连接在一起,两个纵梁2\n的下侧均固定连接有下预制墙板9,纵梁2包括上水平部一204和下水平部一202,上水平部\n一204和下水平部一202之间固定有竖直部203,上水平部一204和下水平部一202分别关于\n竖直部203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对称设置,上水平部一204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有竖直设置\n的上连接部一207和上连接部二205,下水平部一202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有竖直设置的下\n连接部一206和下连接部二201,上连接部一207和上连接部二205的外侧齐平,上连接部二\n205和下连接部二201的外侧齐平,上连接部二205和下连接部二201外侧固定连接有缀板一\n5,上连接部二205和下连接部二20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缀板二6,缀板一5、上连接部一207、\n下连接部一206、下水平部一202、上水平部一204和竖直部203之间形成浇筑腔一3,缀板二\n6、上连接部二205、下连接部二201、上水平部一204、下水平部一202和竖直部203之间形成\n浇筑腔二4。\n[0021]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承重性能,两个纵梁2之间连接有横梁1,横梁1的左\n右两端分别开有连接口,横梁1左端经左边的连接口插接在左端的缀板二6的上下两侧,横\n梁1右端经右边的连接口插接在右端的缀板一5的上下两侧,纵梁2的上下两端与横梁1的上\n下两端分别对应齐平,从左右方向上看,横梁1的截面形状呈H型,纵梁2与横梁1连接处的翼\n缘高度大于纵梁2中间的翼缘高度,纵梁2与横梁1连接处的翼缘高度高增大交接部位的接\n触面积,充分保证螺栓连接的可靠度,纵梁2中间段的翼缘高度低,在满足承载力的前提下\n减小截面面积以达到降低结构自重的目的。\n[0022] 为了进一步方便安装,横梁1包括中间承重部105,中间承重部105左右两端的上部\n分别固定有上水平部二104和上水平部三108,中间承重部105左右两端的下部分别固定有\n下水平部二101和下水平部三107,上水平部二104相对左边纵梁2的一端固定有竖直的上连\n接部三103,下水平部二101相对左边纵梁2的一端固定有竖直的下连接部三102,上连接部\n三103贴合在上连接部二205外侧,下连接部三102贴合在下连接部二201外侧,上连接部三\n103朝下的一端贴合在左端缀板二6的上侧,下连接部三102朝上的一端贴合在左端缀板二6\n的下侧,上水平部三108相对右端纵梁2设置的一端固定有竖直的上连接部四109,下水平部\n三107相对右端纵梁2设置的一端固定有竖直的下连接部四106,上连接部四109和下连接部\n四106分别贴合在右端的上连接部一207和下连接部一206外侧,上连接部四109朝下的一端\n贴合在右端缀板一5的上侧,下连接部四106朝上的一端贴合在右端缀板一5的下侧,上连接\n部三103和左端的上连接部二205固定连接,下连接部三102和左端的下连接部二201固定连\n接,上连接部四109和右端的上连接部一207固定连接,下连接部四106和右端的下连接部一\n206固定连接;上水平部二104和上水平部三108关于中间承重部105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对\n称设置,下水平部二101和下水平部三107关于中间承重部105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对称设\n置。\n[0023] 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温隔热等性能,缀板二6、上连接部三103、上水平部二104、中间\n承重部105、下水平部二101和下连接部三102之间形成浇筑腔三7,右端的缀板一5、上连接\n部四109、上水平部三108、中间承重部105、下水平部三107和下连接部四106之间形成浇筑\n腔四8。\n[0024] 本实用新型中,横梁1的浇筑腔一3和浇筑腔二4内分别浇筑陶粒混凝土,上预制墙\n板10和下预制墙板9的上下两端分别预埋有螺栓,上预制墙板10和下预制墙板9的结构相\n同,上预制墙板10上排布有若干填充腔11,在预制墙板的填充腔11内填充硅酸铝棉,提高保\n温隔热抗火效果,横梁1经螺栓分别与上预制墙板和下预制墙板固定连接,缀板一5和缀板\n二6分别焊接在横梁1的左右两侧,在浇筑腔一3和浇筑腔二4内分别浇筑陶粒混凝土,缀板\n一5和缀板二6分别限制浇筑区域,增大浇筑区域混凝土与钢材的接触面积以加强粘结,各\n个连接部上开有螺孔,使用螺栓将对应的连接部固定连接在一起,再在浇筑腔三7和浇筑腔\n四8内分别浇筑陶粒混凝土;本实用新型中的上预制墙板10、下预制墙板9、横梁1、纵梁2均\n采用中空形式,不但能减少自重还能使截面惯性矩足够大以承受竖向荷载,达到轻质高强、\n环保节能的效果,提高保温隔热抗火性能;通过板间组合以构成楼板(屋面板)—梁—墙复\n合受力体系,充分利用各构件的承载能力,避免材料浪费;通过纵梁2、横梁1、上预制墙板和\n下预制墙板之间的组合,提高整体受力性能,留有浇筑腔,方便浇筑;在本实用新型以组合\n的形式构成一种新型墙板连接结构,可承重,制作方便,施工简易便捷;可用于各种结构形\n式的装配式内外墙。\n[0025]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n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n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