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它包括外壳(1)、触头、主轴(6)、拐臂(7)和电流互感器(10),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电阻式电压传感器(8,9)、零序电流互感器(11)和低气压闭锁装置,所述外壳内设有电源侧即电源进线侧和负荷侧即用户使用侧,该电源侧套管和负荷侧各装设有电阻式电压传感器(8,9),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11)装设于所述负荷侧套管上,所述低气压闭锁装置装设于外壳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一侧设有用于通过进线的进线孔即进线套管安装孔,另一侧设有用于通过出线的出线孔即出线套管安装孔;所述进线孔内设有进线套管(3),该进线套管(3)中设有进线接线端子,所述出线孔内设有出线套管(2),该出线套管(2)内设有出线接线端子,所述进、出线接线端子为套管内部的接线铜排;所述进线套管和出线套管均固定于外壳(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包括动触头(4)和静触头(5),动触头(4)通过拐臂(7)与主轴(6)相连,并与静触头(5)相对应,动触头(4)可在主轴(6)的带动下作往复运动,所述动触头(4)与静触头(5)的开距为4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式电压传感器(8,9)为高精密电阻式电压传感器,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11)为零序电流互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为穿芯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互感器装设于所述电源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气压闭锁装置包括低气压装置(12)、滑动杆(13)、顶针(14)、顶块(15)、弹簧(16)、连杆(17);当开关气体压力低于0.02Mpa时,所述低气压装置(12)中的顶针(14)向内缩进,从而脱离限制顶块(15),弹簧(16)的弹力使得滑动杆(13)向左滑动,通过连杆(17)传动限制合分闸操作轴转动,达到低气压闭锁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其特征在于:该开关可用于24kV以下电力系统。
技术领域\n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化柱上开关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自动切除单相接地故障和自动隔离相间短路故障的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n背景技术\n在我国随着城网、农网改造的不断深化,在配电网运行中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断提高,主干线出现故障和事故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这时候支线事故造成主干线停电的比率不断升高。为避免20kV及以下馈电线路上,因某个T接用户支线或其内部发生故障,而引起主干线路和其他相邻用户的停电事故,因此通常在主干线路与上述用户支线T接处(责任分界点)安装一台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俗称看门狗)。\n中国专利文献CN201069751Y公开了一种分界负荷开关,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三相进线柱和三相出线柱,设置在壳体内的三个灭弧室为真空灭弧室、隔离机构、脱扣机构、用于对电流进行采样的相互独立的电流互感器和零序电流互感器、和用于作为控制电路电源的电压互感器;所述电流互感器贯穿一相出线;所述隔离机构包括隔离转轴和三个与所述隔离转轴相对固定设置且彼此绝缘的隔离刀闸,所述隔离刀闸在隔离转轴的带动下转动一定角度以实现隔离刀闸与进线柱的电连接或断开;所述脱扣机构包括主轴和三个彼此绝缘的动触头,所述各动触头在主轴的带动下在灭弧室中做往返运动以实现动触头与出线柱的点连接或断开。\n该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有:\n1、由于分界负荷开关灭弧室采用真空灭弧,须设置隔离刀闸,安装在分界负荷开关内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由此而造成分界负荷开关体积大;仅能用于10kV电力用户。\n2、接地故障检测仅采用零序电流值检测法,仅能检测零序电流值大小,不能准确判断零序电流方向,会出现误动作;\n3、该分界负荷开关不带有低气压闭锁装置,开关内部气压不足时仍可进行操作,有较大的安全隐患。\n实用新型内容\n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体积小、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安全、故障检测准确并带有低气压闭锁装置的分界负荷开关。\n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n一种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它包括外壳、触头、主轴、拐臂和电流互感器,它还包括电阻式电压传感器、零序电流互感器和低气压闭锁装置,外壳内设有电源侧即电源进线侧和负荷侧即用户使用侧,该电源侧套管和负荷侧各装设有电阻式电压传感器,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装设于所述负荷侧套管上,所述低气压闭锁装置装设于外壳中。\n上述外壳的一侧设有用于通过进线电缆的进线孔即进线套管安装孔,另一侧设有用于通过出线电缆的出线孔即出线套管安装孔;所述进线孔内设有进线套管,该进线套管中设有进线接线端子,所述出线孔内设有出线套管,该出线套管内设有出线接线端子,所述进、出线接线端子为套管内部的接线铜排;所述进线套管和出线套管均固装于外壳上。\n进一步的,触头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动触头通过拐臂与主轴相连,并与静触头相对应,动触头可在主轴的带动下作往复运动,用于实现压气式灭弧原理,达到静触头与动触头的连接和断开,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开距为45mm,实现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的分合。\n进一步的,电阻式电压传感器为高精密电阻式电压传感器,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为高精密零序电流互感器。\n进一步的,零序电流互感器为三相一体穿芯式零序电流互感器。\n进一步的,电流互感器装设于所述电源侧。\n更进一步的,低气压闭锁装置包括低气压装置、滑动杆、顶针、顶块、弹簧、连杆;当开关气体压力低于0.02Mpa时,所述低气压装置中的顶针向内缩进,从而脱离限制顶块,弹簧的弹力使得滑动杆向左滑动,通过连杆传动限制合分闸操作轴转动,达到低气压闭锁作用。\n本实用新型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的箱体内充有SF6气体作为绝缘及灭弧气体,采用六氟化硫压气式灭弧原理、电阻式电压传感器和三相一体穿芯式零序电流互感器,压气式负荷开关触头开距大(即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开距达45mm),起到隔离开关作用,箱体内部可不设隔离刀闸,既能完全满足开关使用条件,达到安全标准,又可节省箱体空间。以上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箱体内结构紧凑,不仅可减少开关的组装工序,简化开关内部零件的连接关系,而且可大大减小开关的体积,使开关运输、安装更加方便。\n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接地故障检测方法:电流与电压相位角检测法。即采用高精度零序电流互感器及高精度电阻式电压传感器,配合开关的控制器,可通过对零序电流与零序电压相位角判断,能更加准确的检测出单相接地故障位置,不会出现开关误动作。\n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低气压闭锁装置,当箱体内气体压力低于安全值时,低气压闭锁装置闭锁,使开关不能做任何操作,并在箱体及控制器上有明显的指示,使开关使用更加安全可靠。\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n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精密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结构示意图;\n图3为本实用新型低气压闭锁装置机构示意图;\n图号说明:1为外壳,2出线套管,3进线套管,4动触头,5静触头,6主轴,7拐臂,8、9电阻式电压传感器,10电流互感器,11高精密零序电流互感器,12低气压装置,13滑动杆,14顶针,15顶块,16弹簧,17连杆。\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n实施例1\n如图1和2所示,一种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它包括外壳1、触头、主轴6、拐臂7和电流互感器10,它还包括电阻式电压传感器8、9、零序电流互感器11和低气压闭锁装置(详见附图3),上述箱体内设有电源侧即电源进线侧和负荷侧即用户使用侧,该电源侧和负荷侧各装设有三个电阻式电压传感器8、9,一零序电流互感器(11)装设于所述负荷侧上,低气压闭锁装置(附图3)装设于机构箱中;外壳1为不锈钢材料制成,外壳1的一侧设有三个用于通过进线导体的进线孔即进线套管安装孔,另一侧设有三个用于通过出线导体的出线孔即出线套管安装孔;进线孔内设有进线套管3,该进线套管3中设有进线接线端子即套管内部接线铜排,出线孔内设有出线套管2,该出线套管2内设有出线接线端子即套管内部接线铜排;进线套管和出线套管均固装于外壳1上。\n触头包括动触头4和静触头5,动触头4通过拐臂7与主轴6相连,并与静触头5相对应,动触头4可在主轴6的带动下作往复运动,动触头4与静触头5的开距为45mm,上述动触头和静触头均为3个。\n电阻式电压传感器8、9为高精密电阻式电压传感器,零序电流互感器11为零序电流互感器。\n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为三相一体穿芯式电流互感器(详见附图2),三个电流互感器装设于所述电源侧,三个电流互感器是分体的,两组高精度电阻式电压传感器8、9分别穿过电源侧和负荷侧,且由螺栓紧固固定在不锈钢箱体内壁上。\n箱体内采用六氟化硫气体作为绝缘及灭弧气体。\n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用于灭弧作用的三个触头在主轴的带动下做往复运动,用于实现压气式灭弧原理,达到静触头5与动触头4的连接和断开,从而实现用户分界智能负荷开关的分合。\n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24KV以下架空配电线路和用户支线的责任分界点之间,防止用户侧事故波及到电力配电线路,造成电力网络中大面积停电事故,从而确保配电网络的供电可靠性。\n以上所述之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案例之一,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法律信息
- 2016-02-1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H02H 7/26
专利号: ZL 200920277977.2
申请日: 2009.12.17
授权公告日: 2010.09.08
- 2010-09-08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3-12-26 | 2013-12-26 | | |
2 | | 2011-08-16 | 2011-08-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