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连接器 |
申请号 | CN201210411596.5 | 申请日期 | 2012-10-24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6452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H01R13/641 | IPC分类号 | H01R13/641;H01R13/66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莫列斯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美国伊***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莫列斯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莫列斯公司 |
发明人 | 铃木裕一;新津俊博;松坂治;上野浩史 |
代理机构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付永莉 |
摘要
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一对接引导部;以及第二连接器,具有与上述第一端子卡合的第二端子、与上述第一对接引导部对接的第二对接引导部,上述第一对接引导部包括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的固定端子,上述第二对接引导部包括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的弹性端子,上述固定端子或弹性端子配设有压电元件。通过配设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检测固定端子和弹性端子的状态的压电元件,即使是在小型化和扁平化的连接器的对接工序中,也能正确检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并能可靠地防止对接工序的不完全对接的发生。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一对接引导部;以及
第二连接器,具有与上述第一端子卡合的第二端子、与上述第一对接引导部配合的第二对接引导部,
上述第一对接引导部包括固定端子,所述固定端子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上述第二对接引导部包括弹性端子,所述弹性端子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
其中:
上述固定端子或弹性端子配设有压电元件;以及
上述固定端子和上述弹性端子中的任一个包括接合凸部,而上述固定端子和上述弹性端子中的另一个包括接合凹部和从该接合凹部突出的越过部,基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联接,所述接合凸部配合在所述接合凹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上述第一对接引导部与上述第二对接引导部相对移动,上述接合凸部越过上述越过部而与上述接合凹部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电元件配设在上述弹性端子的变形面上,且与该变形面一起变形而产生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电元件配设在上述固定端子的与上述弹性端子所接触的面上,并被上述弹性端子推压而产生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电元件上连接有一对电极,通过检测电极以非接触方式检测该对电极间的电压变化,并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的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电元件上连接有一对电极,通过与该对电极导通的、由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变色部件的颜色变化,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的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通过检测上述电压变化所包括的第一峰值以及与该第一峰值极性相反的第二峰值,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的完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平板状的第一导体,上述第一端子是从上述第一导体的表面突出的部件,其中上述第二连接器具有平板状的第二导体,上述第二端子是通过将上述第二导体图案化而形成的平板状部件,第二端子包括形成在其内侧的内侧开口,并且还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接触臂部,上述一对接触臂部从两侧弹性地夹持上述第一端子。
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为了电连接一对平行的板,使用诸如板对板连接器等的连接器。这样的连接器形成为分别安装在由电路板等构成的一对板的相对面上,并且相互对接而导通。另外,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即,使安装在两端部的增强配件作用为锁定部件,从而保持与另一方连接器的对接状态。
[0003] 但是,由于在各连接器的下表面安装有面积比连接器本体大得多的板,通过目视来确认一方连接器与另一方连接器的对接状态较困难。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连接器日趋小型化和扁平化,对置板之间的间隔非常窄,很难正确判断一方连接器与另一方连接器是否完全对接。
[0004] 不过,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即,使用传感器检测连接器的对接状态,而不依赖于像目视这样的基于进行对接工作的操作人员的感觉来识别(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5] 图13是说明现有技术的能检测对接的连接器的图。
[0006] 在图中,861表示一方连接器即作为插头的端子的插头端子,961表示另一方连接器即作为插座的端子的插座端子。如图所示,在使双方连接器对接的情况下,将插头端子
861拧入插座端子961上。
[0007] 另外,与插座端子961相邻地配设有压电元件893,通过将插头端子861拧入插座端子961,该插头端子861的前端压迫压电元件893。该压电元件893由于插头端子861的压迫,根据推压力产生电压V。而且,检测装置897检测上述电压V的值,若该电压V的值变成表示双方连接器的对接已完成的预定值,则使发光元件898发光。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8880号公报
[0009]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连接器中,需要使插头端子861拧入插座端子961上,从而连接器变得大型化。因此,较难使用在例如移动电话、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数码相机等已被小型化的电子设备的框体内部。另外,由于通过拧入插头端子861并基于压电元件893受到的推压力来检测连接器的对接已完成,所以较难提高检测精度。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连接器存在的问题,通过配设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检测固定端子和弹性端子的状态的压电元件,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连接器,即使是在小型化和扁平化的连接器的对接工序中,也能正确地检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并能可靠地防止对接工序中不完全对接的发生。
[0011]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一对接引导部;
以及第二连接器,具有与上述第一端子卡合的第二端子、与上述第一对接引导部对接的第二对接引导部,上述第一对接引导部包括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的固定端子,上述第二对接引导部包括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的弹性端子,在上述固定端子或弹性端子上配设有压电元件。
[0012] 在本发明的另一连接器中,上述固定端子和弹性端子中的任一方包括接合凸部,而上述固定端子和弹性端子中的另一方包括接合凹部和从该接合凹部突出的越过部,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上述第一对接引导部与第二对接引导部相对移动,上述接合凸部越过上述越过部而与接合凹部卡合。
[0013]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上述压电元件配设在上述弹性端子的变形面上,随着该变形面变形而产生电压。
[0014]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上述压电元件配设在上述固定端子的与上述弹性端子相抵接的面上,并且随着上述弹性端子施加的压力而产生电压。
[0015]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一对电极连接到上述压电元件上,通过检测电极以非接触方式检测该一对电极间的电压变化,并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是否完成。
[0016]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一对电极连接到上述压电元件上,通过与该一对电极导通的、由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变色部件的颜色变化,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是否完成。
[0017]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通过检测上述电压变化所包括的第一峰值以及与该第一峰值极性相反的第二峰值,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是否完成。
[0018]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上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平板状的第一导体,上述第一端子是从上述第一导体的表面突出的部件,上述第二连接器具有平板状的第二导体,上述第二端子是通过将上述第二导体图案化而形成的平板状部件,第二端子包括形成在其内侧的内侧开口,并且还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接触臂部,若上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卡合,则上述一对接触臂部从两侧弹性地夹持上述第一端子。
[0019] 根据本发明,连接器具有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检测固定端子和弹性端子状态的压电元件。由此,即使是在小型化和扁平化的连接器的对接工序中,也能正确地检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并能可靠地防止对接工序中不完全对接的发生,并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立体图,其中,凸连接器的对接面与凹连接器的对接面倾斜相对。
[0021]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
[0022]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
[0023] 图4是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与凹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检测操作的立体图。
[0024]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与凹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并省略了凸连接器的基膜、增强层以及第一板。
[0025]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与凹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并省略了凸连接器的基膜、增强层以及第一板。
[0026]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的凸加强金属配件与凹连接器的接合臂的卡合状态的立体图,图7也是图5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0027] 图8是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的凸加强金属配件与凹连接器的接合臂的位置关系变化图,其中,(a1)~(c1)表示凸连接器与凹连接器对接操作的各步骤的状态,(a2)~(c2)是(a1)~(c1)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28]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所产生的电压的变化的图。
[0029]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的凸加强金属配件与凹连接器的接合臂的卡合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30]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的凸加强金属配件与凹连接器的接合臂的卡合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31]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与凹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检测操作的立体图。
[0032] 图13是说明现有技术的能检测对接的连接器的图。
[0033] 附图标记说明
[0034] 1凸连接器
[0035] 15、115基膜
[0036] 15c基膜端部
[0037] 16、119增强层
[0038] 16c增强层端部
[0039] 50、150导体图案
[0040] 51凸导体
[0041] 52、152图案分离空间
[0042] 53突出端子
[0043] 56凸增强配件
[0044] 56a接合凹部
[0045] 56b越过部
[0046] 56c侧缘
[0047] 58尾部
[0048] 91第一板
[0049] 101凹连接器
[0050] 115a端子对接开口
[0051] 115b、116b、117b、118b卡合凹部对接开口
[0052] 115c、116c、117c、118c中间配件部对接开口
[0053] 116增强框层
[0054] 116a、117a、118a中央开口
[0055] 117盖膜
[0056] 118粘结层
[0057] 151凹导体
[0058] 153收容端子
[0059] 153a接触臂部
[0060] 154端子收容开口
[0061] 154a内侧开口
[0062] 154b外侧开口
[0063] 155凹加强金属配件
[0064] 155c中间配件部
[0065] 155f前方配件部
[0066] 155r后方配件部
[0067] 156卡合凹部
[0068] 157接合臂
[0069] 157a接合凸部
[0070] 157b倾斜部
[0071] 157c空隙部
[0072] 191第二板
[0073] 193、893压电元件
[0074] 194配件绝缘层
[0075] 195上侧导电层
[0076] 211检测电极
[0077] 215电压测定装置
[0078] 216导线
[0079] 217变色部件
[0080] 217a连接电极
[0081] 291检测板
[0082] 861插头端子
[0083] 897检测装置
[0084] 898发光元件
[0085] 961插座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86]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87]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其中凸连接器的对接面与凹连接器的对接面倾斜相对,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
[0088] 在图中,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方,即作为第一连接器的凸连接器,其与上述连接器的另一方,即作为第二连接器的凹连接器101电连接。而且,上述凸连接器1安装于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一板91的表面上,而上述凹连接器101安装于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二板191的表面上。另外,上述第一板91和第二板191是电子设备等所使用的印刷电路板、柔性扁平电缆(FFC:Flexible Flat Cable)、以及柔性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但也可以是任何种类的板。此外,上述凸连接器1和凹连接器101可以与第一板91和第二板191独立地制造并安装到上述第一板91和第二板191的表面上,也可以直接制造在上述第一板91和第二板191的表面上。
[0089]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凸连接器1、凹连接器101以及其他部件所包括的各部分的结构和操作,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术语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凸连接器1、凹连接器101以及其他部件所包括的各部分如图中所示的姿势时是适当的,而在凸连接器1、凹连接器101以及其他部件所包括的各部分的姿势发生了变化时,应根据姿势的变化变更并解释这些方向。
[0090] 而且,上述凸连接器1是平板状的扁平连接器,整体上近似呈矩形,且厚度方向的尺寸大约为0.3~0.5mm,其尺寸可以适当变更。如图2所示,上述凸连接器1的安装面侧(图2的下侧)具有:平坦薄板部件即作为板状增强板部的增强层16、绝缘性的平坦薄板部件即作为板状的第一板部(即凸板部)的基膜15、以及导体图案50。
[0091] 上述基膜15由例如聚酰亚胺等树脂制成,但也可使用任何种类的材质,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材质即可。另外,在上述基膜15的另一面(图2的下表面)上,配设有平坦的薄板部件即作为板状增强板部的增强层16。该增强层16由例如不锈钢等金属制成,但其材质也可以是树脂,也可以是包含玻璃纤维、碳纤维等的复合材料,可以是任何种类的材质。另外,上述基膜15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作用为在纵向上延伸的基膜端部15c。同样地,增强层
16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作用为在纵向上延伸的增强层端部16c。
[0092] 并且,上述导体图案50例如通过对预先贴附在基膜15的一面上的、厚度为数个μm~数十个μm的铜箔进行蚀刻加工并图案化而形成,上述导体图案50在凸连接器1的纵向(图2的连接右上和左下的方向)上延伸,且具有:多个凸导体51,作为第一导体并作用为相互平行排列配设的多条导线;以及凸加强金属配件56,作用为在该凸导体51的两侧配设的一对第一加强金属配件,即作用为第一对接引导部。此外,上述凸导体51是与凸加强金属配件56分离的、细的扁平矩形垫。相邻的凸导体51之间也由图案分离空间52分离。
[0093] 各凸导体51在凸连接器1的对接面上露出,并且具有作为第一端子或凸端子的单个突出端子53。此外,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具有以例如0.4mm左右的预定间距相互平行排列配设的多个凸导体51和突出端子53(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为三个),从而形成在凸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两列,而凸导体51和突出端子53的数量、间距以及其他排列方式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例子,可任意变更。
[0094] 上述突出端子53的每一个都是从凸导体51的表面突出的部件,通过例如光刻技术的蚀刻方法与凸导体51一体地形成。此外,上述突出端子53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例如是
0.1~0.3mm左右,也可以适当变更。
[0095] 如图所示,上述突出端子53具有圆柱状的形状,但也可以是例如横截面为四方形、五角形、六角形等棱柱状的形状,也可以是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柱状的形状,可以任意变更。并且,突出端子53也可以形成为其前端部的直径大于其他部分的直径。
[0096] 另外,各凸导体51具有从基膜15的前端向前延伸、从基膜的后端向后延伸的尾部
58。而且,该尾部58的安装面在凸连接器1的安装面上露出,并与利用焊接等形成在第一板91表面上的、未图示的连接垫相连接。由此,凸连接器1固定在第一板91上,并且凸导体51电连接到第一板91上的相应导电迹线。
[0097] 并且,在上述凸导体51的任一侧方,配设有凸加强金属配件56,该凸加强金属配件56作用为接合凸部或第一对接引导部。该凸加强金属配件56与上述凸导体51一起通过对预先贴附于基膜15的一面上的、厚度为数个μm~数十个μm的铜箔进行蚀刻加工并图案化而形成。该凸加强金属配件56在凸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与凸导体51分离并配设在凸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
[0098]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侧缘56c作用为检测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是否完成的固定端子或对接检测端子。此外,凹连接器101的接合臂157作用为另一方上的弹性端子或对接检测端子。
[0099] 上述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侧缘56c形成为与凸连接器1的侧缘对齐,并在靠近其前端(图2的左下端)的部分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朝向内侧凹入的接合凹部56a。该接合凹部56a接合凹连接器101的接合臂157上的接合凸部157a,并防止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
101的卡合被解除。另外,从位于上述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侧缘56c上的接合凹部56a向前的位置上形成有相对于接合凹部56a突出的越过部56b。
[0100] 此外,沿上述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整个安装面侧配设有基膜15的基膜端部15c。
因此,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安装面不会在凸连接器1的安装面露出。而且,上述凸加强金属配件56插入到凹连接器101中的作用为第二对接引导部的卡合凹部156内并与之对接,从而定位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
[0101]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连接器101是平板状的扁平连接器,其整体上呈大致矩形,且厚度方向的尺寸大约为0.3~0.5mm,其尺寸可以适当变更。如图3所示,上述凹连接器
101是具有层构造的平板状部件,其中从安装面侧(图3的下侧)顺次堆叠如下部件:增强层
119、基膜115、导体图案150、盖膜117、粘结层118以及增强框层116。
[0102] 上述基膜115由例如聚酰亚胺等树脂制成,但也可以是任何种类的材质,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材质即可。另外,上述增强层119由例如不锈钢等金属制成,但其材质也可以是任何种类的材质,例如,可以是树脂,也可以是包含玻璃纤维、碳纤维等的复合材料。
[0103] 上述导体图案150通过例如对预先贴附于基膜115的一面上的、厚度为数个
μm~数十个μm的铜箔进行蚀刻加工以及图案化而形成。导体图案150在凹连接器101的纵向(连接图3的右上和左下的方向)上延伸,且具有多个凹导体151,所述凹导体作为第二导体并作用为彼此平行排列的多条导线;以及凹加强金属配件155,作为第二对接导引部并作用为配设于该凹导体151两侧的一对第二加强金属配件。凹导体151是与凹加强金属配件155分离的、细的扁平矩形垫。相邻的凹导体151之间由图案分离空间152分离。
[0104] 各凹导体151具有形成在露出凹连接器101的对接面部分的单个收容端子153,该单个收容端子153用作第二端子或凹端子。此外,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具有例如以0.4mm左右的预定间距相互平行排列配设的多个凹导体151和收容端子153(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为三个),从而形成在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两列。凹导体151和收容端子153的数量、间距以及其他排列方式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例子,可任意变更。
[0105] 上述收容端子153的每一个被收容在凹导体151的厚度方向上的端子收容开口
154内,并通过例如光刻技术的蚀刻方法而与凹导体151一体形成。典型的是,使凹导体151图案化后残存的图案为收容端子153,该收容端子153周围的材料被除去的部分为端子收容开口154。因此,收容端子153的厚度尺寸与凹导体151的厚度尺寸相同。
[0106] 而且,上述收容端子153的每一个都具有一对接触臂部153a,其基部与凹导体151的收容端子153的周围部分即端子收容开口154的周边连接。该接触臂部153a具有弹性作用,并在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0107] 端子收容开口154包括收容端子153内侧的内侧开口154a和收容端子153外侧的外侧开口154b。在收容端子153与凸连接器1的突出端子53对接时,上述内侧开口154a接收并容置该突出端子53。上述外侧开口154b允许上述接触臂部153a变形。
[0108] 上述内侧开口154a具有较大的面积,典型的是,其宽度尺寸大于突出端子53前端部的宽度尺寸,此外,其竖直方向的尺寸也大于突出端子53前端部的竖直方向的尺寸。因此,突出端子53能顺畅地进入内侧开口154a内。另一方面,一对接触臂部153a之间的相对间隙是宽度较窄的空间,典型的是,其宽度尺寸小于突出端子53的宽度尺寸。因此,若收容在内侧开口154a内的突出端子53在接触臂部153a之间的相对间隙内相对移动,相对的一对接触臂部153a与突出端子53的侧面接触并将其推开。接触臂部153a的弹性作用然后使得相对的一对接触臂部153a抵靠突出端子53的侧面推压。也就是说,由该对接触臂部153a从两侧弹性地夹持突出端子53。
[0109] 另外,上述内侧开口154a的形状为沿宽度方向逐渐减小,从而使得相对的接触臂部153a彼此靠近。即,相对的接触臂部153a具有倾斜的锥形。因此,突出端子53能顺畅地进入对置的接触臂部153a之间的间隙部分。
[0110] 并且,各凹导体151具有从基膜115的前端向前延伸、从基膜的后端向后延伸的尾部158。而且,该尾部158的安装面在凹连接器101的安装面上露出,并与利用焊接等连接到第二板191表面上的、未图示的连接垫。由此,凹连接器101固定在第二板191上,并且凹导体151与第二板191上的相应导电迹线电连接。
[0111] 配设于上述凹导体151的左右侧的凹加强金属配件155具有与凹导体151对置的、形成在内侧缘的卡合凹部156。该卡合凹部156是在凹连接器101的纵向上延伸的细长矩形开口,并作用为第二对接引导部,以与凸连接器1的凸加强金属配件56对接,并定位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另外,在凹加强金属配件155的划定卡合凹部156的侧缘上形成有作为弹性端子的上述接合臂157。此外,卡合凹部156沿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凸加强金属配件56沿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0112] 上述凹加强金属配件155在前后方向分隔分为前金属配件部155f和后金属配件部155r。上述前金属配件部155f和后金属配件部155r电隔离,并相互绝缘。而且,上述前金属配件部155f具有位于凹加强金属配件155纵向中间部分的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以及沿卡合凹部156的与凹导体151相反一侧的侧缘在纵向上延伸的接合臂157。
[0113] 该接合臂157的基端与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连接,且自由端为朝向前方(图3的左下方)延伸的悬臂状部件,在靠自由端即靠前端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在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内侧,即朝向对置的凹导体151的方向突出的接合凸部157a。优选的是,该接合凸部157a的靠基端的部分相对于接合臂157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倾斜的倾斜部157b。
而且,上述接合臂157具有弹性作用,并在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位于靠自由端的接合凸部157a可在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地位移。此外,在接合臂
157与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之间形成有狭缝状的空间即空隙部157c,以允许接合臂157的变形。
[01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接合臂157的上表面配设有压电元件193。该压电元件
193是例如将流体原料涂布于接合臂157的上表面而形成的薄膜状元件,且形成为附着于接合臂157的上表面,并能够与该接合臂157的上表面一起变形。此外,可以用任何制造方法制作,只要使上述压电元件193附着于接合臂157的上表面从而能与接合臂157的上表面一起变形即可,例如可以用粘结剂等将用其他方法形成的呈薄膜状的压电元件粘结在接合臂157的上表面上。
[0115] 而且,在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的接合臂157以外的部分的上表面,即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的上表面的未附着压电元件193的部分上配设有金属配件绝缘层194。该金属配件绝缘层194由例如聚酰亚胺等树脂制成,但也可以是任何种类的材质,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材质即可,且具有与上述压电元件193的厚度相同的厚度。由此,压电元件193和金属配件绝缘层194的上表面实质上是齐平的。
[0116] 并且,上侧导电层195配设在压电元件193和金属配件绝缘层194的上表面。上述上侧导电层195是大致呈L状的薄平板状导电部件,在凹连接器101的纵向上延伸的前端部分附着于压电元件193的上表面,并可与接合臂157的上表面一起变形,而其他部分附着于金属配件绝缘层194的上表面。此外,上述上侧导电层195是将例如导电胶等原料涂布在压电元件193和金属配件绝缘层194的上表面上形成的薄膜状部件,但也可以用任何制造方法制作,只要使上侧导电层195附着于压电元件193的上表面从而能与压电元件193的上表面一起变形即可,例如可以用粘结剂等将用其他方法形成的呈薄膜状的金属粘结在压电元件193和配件绝缘层194的上表面上。
[0117] 由此,包括接合臂157(压电元件193结合于该接合臂上)的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与附着于压电元件193的表面的上侧导电层195作为压电元件193的一对电极,所以能利用接合臂157的变形检测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
[0118] 在上述基膜115中,与各收容端子153相对应的部位、与卡合凹部156相对应的部位、以及与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基膜115的端子对接开口115a、卡合凹部对接开口115b以及中间金属配件部对接开口115c。典型的是,上述端子对接开口115a以及卡合凹部对接开口115b呈矩形(长轴位于纵向上),且大小与端子收容开口154以及卡合凹部156相对应。
[0119] 另外,层叠在导体图案150之上的盖膜117、粘结层118以及增强框层116形成凹连接器101的框体。该框体是扁平正方形部件,且上述框体的外围限定的凹部作为收容凸连接器1的连接凹部。此外,在图1示出的例子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了上述框体的图示。
[0120] 上述盖膜117是绝缘性的薄板部件,且是作为第二覆盖部的凹覆盖部,由例如聚酰亚胺等树脂制成,但也可以是任何种类的材质,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材质即可。而且,上述盖膜117具有形成上述凹部的中央开口117a、以及形成在与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相对应的部位的中间金属配件部对接开口117c。此外,上述中央开口117a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形成有与卡合凹部156相对应的卡合凹部对接开口117b。
[0121] 另外,上述粘结层118由粘结性的树脂制成,也可适当省略。而且,上述增强框层
116具有形成上述凹部的中央开口118a、以及形成在与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相对应的部位上的中间金属配件部对接开口118c。此外,上述中央开口118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形成有与卡合凹部156相对应的卡合凹部对接开口118b。
[0122] 并且,上述增强框层116由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或聚酰亚胺等树脂制成,但可以是任何种类的材质,既可以是导电性材质,也可以是绝缘性材质。而且,上述增强框层116具有形成上述凹部的中央开口116a、以及形成在与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相对应的部位上的中间金属配件部对接开口116c。此外,上述中央开口116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形成为与卡合凹部156相对应的卡合凹部对接开口116b。
[0123] 接着,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凸连接器1和凹连接器101的对接操作。
[0124] 图4是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与凹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检测操作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与凹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并省略了凸连接器的基膜、增强层以及第一板,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与凹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并省略了凸连接器的基膜、增强层以及第一板,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的凸加强金属配件与凹连接器的接合臂的卡合状态的立体图,图7也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的凸加强金属配件与凹连接器的接合臂的位置关系变化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所产生的电压的变化的图。此外,在图8中,(a1)~(c1)表示凸连接器与凹连接器对接操作的各个步骤,(a2)~(c2)是(a1)~(c1)的B部分的放大图。
[0125] 在这里,如图1所示,凸连接器1和凹连接器101分别安装在第一板91和第二板
191表面上。此外,如上所述,在图1示出的例子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了凹连接器101的框体的图示。另外,上述第一板91和第二板191可以是例如个人电脑、移动电话、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以及车辆用导航装置等的电子设备、家庭电子产品等电器所使用的印刷电路板、柔性电路板、以及柔性扁平电缆等平板状电缆等,但也可以是其他任何种类的板。
[0126] 首先,操作人员使凸连接器1的姿势为形成有突出端子53的面与凹连接器101的表面对置,即凸连接器1的表面与凹连接器101的表面大致平行,且凸连接器1放在凹连接器101的上方,以使得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框体处的大致正方形的凹部对齐。
[0127] 接着,操作人员使凸连接器1相对于凹连接器101下降,即,在对接方向上移动凸连接器1,并使凸连接器1进入凹连接器101框体的凹部内,直到凸连接器1的对接面的表面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面接触。该情况下,使凸连接器1左右侧的凸加强金属配件56进入凹连接器101左右侧的卡合凹部156内,从而定位凸连接器1和凹连接器101。此外,使上述凸加强金属配件56进入卡合凹部156的靠后端的位置。也就是说,使凸加强金属配件
56的后端与卡合凹部156的后端靠近。接着,使突出端子53中的每一个进入对应收容端子
153内侧的内侧开口154a内。
[0128] 在该状态下,凸连接器1的凸加强金属配件56与凹连接器101的接合臂157的位置关系如图8的(a1)和(a2)所示。由于凸加强金属配件56位于卡合凹部156的靠后端的位置,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前端位于接合臂157的接合凸部157a的后方(图8的上方)。
因此,在初始状态下,接合臂157不变形。
[0129] 接着,操作人员使凸连接器1相对于凹连接器101在锁定方向上相对滑动。即,在使凸连接器1的表面与凹连接器101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使凸连接器1朝向凹连接器101的前方(图1的左下方)相对移动。该情况下,各突出端子53进入对应的收容端子153内侧的内侧开口154a内,并且左右侧的凸加强金属配件56进入左右侧的卡合凹部156内,以引导该滑动,所以凸连接器1相对于凹连接器101的姿势不会错乱。
[0130] 若使凸连接器1相对于凹连接器101在锁定方向上相对滑动,则凸加强金属配件
56的前端朝向卡合凹部156的前端行进。因此,如图8的(b1)和(b2)所示,接合臂157的接合凸部157a越上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侧缘56c的靠前端部分,即越过部56b。这时,接合凸部157a的倾斜部157b与该越过部56b的前端接触,所以接合凸部157a能顺畅地越上越过部56b。然后,接合臂157在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位于靠近自由端的接合凸部157a在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弹性地位移。此外,在接合臂157与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之间形成有空隙部157c,所以如图8的(b1)和(b2)所示,即使是在接合凸部157a朝向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外侧达到最大限度的情况下,接合臂157也不与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接触。即,接合臂157能自由变形而不会受到拘束。
[0131] 并且,如图5和图6所示,若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则凸连接器1左右侧的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接合凹部56a与凹连接器101左右侧的接合臂157的接合凸部157a卡合。具体地说,如图8的(c1)和(c2)所示,由于接合臂157的接合凸部157a越过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越过部56b,接合臂157依靠自身的弹性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并且接合凸部157a在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向内侧位移,进入接合凹部56a内。由此,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接合凹部56a与接合臂157的接合凸部157a成为啮合状态,凸连接器
1与凹连接器101被锁定,并维持在对接状态。
[0132] 另外,由于接合臂157的接合凸部157a接合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接合凹部56a,防止了凸连接器1相对于凹连接器101在反锁定方向上相对滑动。因此,即使受到外力或振动,凸连接器1也不会相对于凹连接器101在反锁定方向上相对滑动而解除锁定,所以维持了凸连接器1和凹连接器101的对接状态。此外,由于操作人员手指施加的力足以克服施加到接合凸部157a上的弹簧力,在操作人员使凸连接器1相对于凹连接器101在反锁定方向上相对滑动的情况下,解除接合凸部157a与接合凹部56a的接合,即能解除锁定。
[0133] 并且,若使凸连接器1相对于凹连接器101在锁定方向,即前方相对滑动时,则进入收容端子153内侧的内侧开口154a内的突出端子53在内侧开口154a内相对移动,并进入一对接触臂部153a的对置部分之间的间隙。由此,由于接触臂部153a的对置部分之间的间隔与突出端子53的侧面相接触,并由此使该对相对的接触臂部分开,因此利用接触臂部153a的弹性,接触臂部153a的对置部分变成被突出端子53的侧面推压的状态。也就是说,一对接触臂部153a从两侧弹性地夹持突出端子53。这样,有助于接触臂部153a夹持突出端子53,并维持对接状态。
[0134] 另外,收容端子153是薄壁部件,由于接触臂部153a的厚度尺寸小于突出端子53的高度尺寸,即使由于各部分的尺寸误差(公差)、形状的扭曲等导致在突出端子53与收容端子153之间产生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与对接方向有关的错位,所有突出端子53都可靠地进入对应的收容端子153内侧的内侧开口154a内,且突出端子53的侧面与接触臂部153a可靠地接触。
[0135] 此外,内侧开口154a的形状为:若接近接触臂部153a的对置部分,则宽度尺寸逐渐减小。因此,在突出端子53移动并进入接触臂部153a的对置部分之间的间隙时,能顺畅地进入并使接触臂部153a的对置部分之间的间隔扩张。
[0136]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检测压电元件193根据接合臂157的变形而产生的电压,能正确地检测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使用在表面上配设了由板状金属板制成的检测电极211的检测板291。该检测板29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相同。在与具有接合臂157的一对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相对应的部位上配设有一对检测电极211。
[0137] 而且,在上述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非接触状态下,上述检测板291配设成检测板291的表面与凹连接器101所安装的第二板191的表面大致平行。另外,优选的是,上述检测板291配设于靠近在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操作中不移动的一侧的板(使凸连接器1移动的情况下为第二板191,或者在使凹连接器101移动的情况下为第一板
91)。并且,优选的是,将检测板291的姿势确定成各检测电极211的表面与各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的表面面对。
[0138] 在图中,215表示例如示波器、数据记录器等的电压测定装置,并利用导线216与各检测电极211连接。由此,利用上述电压测定装置215能检测出压电元件193根据接合臂157的变形而产生的电压。具体地说,如上所述,包括接合臂157(压电元件193附着于该接合臂)的中间金属配件部155c与形成于压电元件193上的上侧导电层195作用为压电元件193的一对电极,所以利用检测电极211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该一对电极的电压变化,由此,能检测出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
[0139] 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实验并测量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后,能得到图9所示的结果。此外,在实验中,作为电压测定装置215使用了美国Tektronix公司制造的示波器“TDS1012”和GraphTec株式会社制造的数据记录器“GL800”。另外,如图4所示,检测板
291配设在第二板191的下方且与第二板191分离,且检测板291的表面配设成与凹连接器
101所安装的第二板191的表面大致平行。此外,在实验中,第二板191与检测板291的距离设定为2~3cm左右,但即使将该距离延长为10cm左右,也能测量电压。
[0140] 在图9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此外,在压电元件
193的初始状态,即压电元件193以及与该压电元件193一起变形的接合臂157未变形的状态下,电压的值为0。
[0141] 如图9所示,在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操作中,首先,检测出第一峰值P1,接着,检测出第二峰值P2。第一峰值P1与第二峰值P2极性相反。此外,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峰值P1的极性为负,而第二峰值P2的极性为正,但是正负极性如果需要可变更,也可以是,第一峰值P1的极性为正,而第二峰值P2的极性为负。另外,第一峰值P1和第二峰值P2的值可通过变更电压测定装置215的灵敏度来适当调整。
[0142] 如图8的(b1)和(b2)所示,可认为第一峰值P1示出了在接合凸部157a越过越过部56b,并沿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向外侧发生最大限度位移时,压电元件193和接合臂
157一起发生了较大变形后而产生的电压。另外,如图8的(c1)和(c2)所示,可认为第二峰值P2示出了在接合凸部157a越过越过部56b,并沿凹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向内侧发生位移而进入接合凹部56a内时,由于压电元件193与接合臂157一起恢复到原来的姿势,在反方向上发生了变形后而产生的电压。因此,在检测到第二峰值P2时,可判断为凸连接器
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
[0143] 此外,对于解除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对接的操作,仅是与用于使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对接的操作相反的操作,所以省略说明。
[014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对在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侧缘56c上形成接合凹部56a和越过部56b,而在接合臂157上形成接合凸部157a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在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侧缘56c上形成与接合凸部157a同样形状的接合凸部,而在接合臂157上形成与接合凹部56a和越过部56b同样形状的接合凹部和越过部。即,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侧缘56c和接合臂157中的任一方包括接合凸部,而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侧缘56c和接合臂157中的另一方包括接合凹部和越过部。
[0145]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加强金属配件56包括用于检测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
101的对接的、作为固定端子的侧缘56c,卡合凹部156包括用于检测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的、作为弹性端子的接合臂157,在侧缘56c或接合臂157上配设有压电元件
193。由此,由于能基于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变化而检测出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能正确地检测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并能可靠地防止对接操作中不完全对接的产生。
[0146] 另外,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侧缘56c和接合臂157中的任一方包括接合凸部
157a,而另一方包括接合凹部56a和越过部56b,在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对接时,凸加强金属配件56相对于卡合凹部156移动,接合凸部157a越过越过部56b并与接合凹部56a卡合。由此,由于压电元件193的变形量较大,且与此相伴的电压变化也较大,因此能正确地检测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并能可靠地防止对接操作中不完全对接的产生。
[0147] 并且,压电元件193配设在接合臂157的变形面上,且与该变形面一起变形而产生电压。更具体地说,压电元件193配设在作为检测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的弹性端子的接合臂157的上表面,即压电元件193配设在与接合臂157的变形方向平行的平面上,基于该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变化,检测出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因此,由于压电元件193的变形量较大,且与此相伴的电压变化也较大,因此能正确地检测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并能可靠地防止对接操作中不完全对接的产生。
[0148] 并且,一对电极连接到压电元件193,利用检测电极211以非接触方式检测该对电极间的电压变化,由此检测出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由此,能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变化,且能在任意位置配设电压测定装置215和检测板
291。
[0149] 并且,通过检测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变化所包括的第一峰值P1和与该第一峰值P1极性相反的第二峰值P2,检测出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更具体地说,在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操作中,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具有两个峰值,一旦检测到第二次产生的峰值即第二峰值P2时,可判断为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因此,即使具有来自电压测定装置215或其他装置的外部噪声,也能可靠地识别表示对接已完成的第二峰值P2,由此能可靠地检测对接完成。
[0150] 另外,上述第二峰值P2的极性与第一次产生的峰值即第一峰值P1的极性相反。因此,即使具有来自电压测定装置215或其他装置的外部噪声,也能可靠地识别第一峰值P1、第二峰值P2,由此能可靠地检测对接完成。
[0151] 并且,凸连接器1具有平板状的凸导体51,突出端子53是从凸导体51的表面突出的部件,凹连接器101具有平板状的凹导体151,收容端子153是通过图案化凹导体151而形成的平板状部件,且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接触臂部153a以及形成在其内侧的内侧开口
154a,若突出端子53与收容端子153卡合,则该对接触臂部153a从两侧弹性地夹持突出端子53。
[0152] 由此,能稳定地保持收容端子153与突出端子53的接触,并能可靠地防止短路。
[0153]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具有相同构造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示,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操作和相同的效果,也省略其说明。
[0154]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的凸加强金属配件与凹连接器的接合臂的卡合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15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压电元件193在凹连接器101宽度方向上配设在接合臂157的外侧的侧面上,即与接合臂157的变形方向垂直的平面上。上述压电元件193是例如将流体原料涂布于接合臂157的侧面而形成的薄膜状元件,上述压电元件193形成为附着于接合臂157的侧面,并能够与接合臂157的侧面一起变形。此外,可以用任何制造方法制作,只要使上述压电元件193附着于接合臂157的侧面从而能与接合臂157的侧面一起变形即可,例如可以用粘结剂等将用其他方法形成的呈薄膜状的压电元件粘结在接合臂
157的侧面上。
[0156] 并且,上侧导电层195配设在与接合臂157的形成有压电元件193的侧面相反一侧的面上。由此,附着于压电元件193的一个面上的接合臂157与附着于压电元件193的另一个面上的上侧导电层195作为压电元件193的一对电极,所以能利用接合臂157的变形检测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
[0157] 此外,对于其他方面的结构和操作,由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
[0158]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电元件193在凹连接器101宽度方向上配设在作为检测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的弹性端子的接合臂157的外侧的侧面,即与接合臂157的变形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基于该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变化,检测出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因此,能缩窄压电元件193的面积,并能节约压电元件193的使用量。
[0159] 此外,虽然压电元件193的变形量较小,与此相伴的电压变化也较小,但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包括第一峰值P1和第二峰值P2,因此能可靠地检测对接操作的完成。
[0160]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具有相同构造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示,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操作和相同的效果,也省略其说明。
[0161]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的凸加强金属配件与凹连接器的接合臂的卡合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16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压电元件193配设在凸连接器1的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侧面上。具体地说,压电元件193配设在接合凹部56a的底面,即与接合臂157的变形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形成为进入接合凹部56a的接合凸部157a与压电元件193接触。上述压电元件193是例如将流体原料涂布于接合凹部56a的底面而形成的薄膜状元件。此外,可以用任何制造方法制作,只要使上述压电元件193附着于接合凹部56a的底面即可,例如可以用粘结剂等将用其他方法形成的呈薄膜状的压电元件粘结在接合凹部56a的底面上。
[0163] 另外,对于压电元件193的电极,虽然在图中没有示出,可通过在例如接合凹部
56a的前端(图的左下端)和后端(图的右上下端)的壁面上分别配设电极,来检测压电元件
193产生的电压。
[016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的(c1)和(c2)所示,由于压电元件193配设在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接合凹部56a的底面上,若接合臂157的接合凸部157a越过凸加强金属配件
56的越过部56b,由于接合臂157的弹性作用,接合凸部157a进入接合凹部56a内并与压电元件193接触,则该压电元件193被推压而变形,并产生电压。
[016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测量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后,与图9所示的例子相同地,上述电压也具有两个峰值,即第一峰值P1和第二峰值P2。
[0166] 该情况下,可认为,第一峰值P1是越过了越过部56b的接合凸部157a与接合凹部
56a底面的压电元件193强力接触,该压电元件193冲击性地被推压变形而产生。另外,可认为,与第一峰值P1极性相反的第二峰值P2是在接合凸部157a在相反方向上位移,并且压电元件193在相反方向上变形而产生。
[016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需要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金属配件绝缘层
194和上侧导电层195,所以能省略金属配件绝缘层194和上侧导电层195。另外,对于其他方面的结构和操作,由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
[0168]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电元件193配设在凸加强金属配件56侧缘56c的接合臂157所抵接的面上,并被接合臂157推压而产生电压。更具体地说,压电元件193配设在作为检测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的固定端子的凸加强金属配件56的侧面,即该压电元件193配设在接合凹部56a的底面上,也即,垂直于接合臂57的变形方向的平面。基于该压电元件193通过在接合凹部56a被推压而产生的电压变化,检测出凸连接器
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因此,能缩窄压电元件193的面积,并能节约压电元件193的使用量。另外,由于只要将简单且普通形状的压电元件193安装在所固定的部件的面上,因此能利用市场上出售的压电元件作为该压电元件193,以降低成本。
[0169] 此外,虽然压电元件193的变形量较小,与此相伴的电压变化也较小,但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包括第一峰值P1和第二峰值P2,因此能可靠地检测对接操作完成。
[0170]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具有相同构造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故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操作和相同的效果,也省略其说明。
[0171]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凸连接器与凹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检测操作的立体图。
[0172]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在图中所示的变色部件217来进行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的检测。具体地说,该变色部件217是由利用电导致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而着色、褪色的高分子材料,即电致变色材料(Electro Chromic Material)制成的部件,且大致呈长方形状的平板状,在长边方向的两端具有一对连接电极217a。并且,该对连接电极217a中的每一个分别经由未图示的导电迹线与压电元件193的一对电极中的每一个导通。
[0173] 若压电元件193产生电压,则变色部件217的颜色由于该电压而发生变化,所以能检测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此外,由于电致变色材料的颜色变化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虽然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但是操作人员能辨认变色部件217的颜色变化。另外,通过选择根据电压变化成不同颜色的电致变色材料,能通过颜色的不同来识别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的第一峰值P1和与该第一峰值P1极性相反的第二峰值P2。
[0174] 此外,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变色部件217配设在第一板91的背面,但也可以配设在第二板191的背面,或可以配设在非第一板91和第二板191的其他的位置。变色部件
217可以配设在任何位置,只要是操作人员可辨别的位置,且能使连接电极217a与压电元件193的电极导通的位置。
[0175] 另外,对于其他方面的结构和动作,由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
[0176]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由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变色部件217的颜色变化,检测压电元件193产生的电压变化,由此,检测出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因此,操作人员通过辨别变色部件217的颜色变化,能容易地判断凸连接器1与凹连接器101的对接完成。
[0177] 另外,不需要电压测定装置215和检测板291,因此能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0178]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可以在本发明的宗旨内作出各种变形,不应该将这些变形从本发明的范围排除。
[0179]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80] 本发明可适用于连接器。
法律信息
- 2015-04-01
- 2013-05-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H01R 13/641
专利申请号: 201210411596.5
申请日: 2012.10.24
- 2013-04-24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2-12-04
|
2002-04-12
| | |
2
| | 暂无 |
2008-11-07
| | |
3
| | 暂无 |
2007-12-26
| | |
4
| |
1998-08-12
|
1998-01-23
| | |
5
| | 暂无 |
1997-06-06
| | |
6
| |
2005-05-11
|
2003-11-06
| | |
7
| | 暂无 |
2003-10-01
| | |
8
| |
2009-07-01
|
2007-05-02
| | |
9
| |
1997-04-23
|
1996-06-29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