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申请号 | CN201010507613.6 | 申请日期 | 2010-10-10 |
法律状态 | 暂无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8286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25B15/12 | IPC分类号 | F;2;5;B;1;5;/;1;2;;;F;2;5;B;4;1;/;0;6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李华玉 | 申请人地址 |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李华玉 | 当前权利人 | 李华玉 |
发明人 | 李华玉 |
代理机构 | 暂无 | 代理人 | 暂无 |
摘要
本发明提供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技术领域。第二吸收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一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增加其它部件,形成系列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溶液节流阀(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3.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三溶液泵(1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4.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三溶液泵(1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5.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6.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溶液节流阀(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7.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8.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溶液节流阀(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第一节流阀(E)、第二节流阀(F)、第一冷剂液泵(G)、第二冷剂液泵(H)或第三节流阀(I),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或第二蒸发器(D)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①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②有第二蒸发器(D)而吸收-发生器(2)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F)和取消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同时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或第二蒸发器(D)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1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溶液节流阀(7),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再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第一节流阀(E)、第二节流阀(F)和冷剂液泵(G),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G)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无第二蒸发器、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1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第一节流阀(E)、第二节流阀(F)、第一冷剂液泵(G)、第二冷剂液泵(H)或第三节流阀(I),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①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②有第二蒸发器(D)而吸收-发生器(2)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F)和取消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并将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调整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1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节流阀(E)、第一冷剂液泵(G)和第二冷剂液泵(H),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1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 溶液节流阀(7),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再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第一节流阀(E)、第二节流阀(F)、第一冷剂液泵(G)、第二冷剂液泵(H)或第三节流阀(I),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或第二蒸发器(D)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①无第二蒸发器、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②有第二蒸发器(D)而吸收-发生器(2)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F)和取消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同时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或第二蒸发器(D)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1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第一节流阀(E)、第一冷剂液泵(G)、第二冷剂液泵(H)或第二节流阀(F),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1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溶液节流阀(7),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再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第一节流阀(E)、第二节流阀(F)、第一冷剂液泵(G)、第二冷剂液泵(H)或第三节流阀(I),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或第二蒸发器(D)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①无第二蒸发器、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②有第二蒸发器(D)而吸收-发生器(2)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F)和取消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同时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或第二蒸发器(D)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1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节流阀(E)、第一冷剂液泵(G)和第二冷剂液泵(H),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1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二溶液泵(6)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之后分别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二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之后与第一发生器(4)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二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15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23-2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2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泵(M),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泵(M),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泵(M),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 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泵(M),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7、29-3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之后分别与第一发生器(4)和第二发生器(J)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8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之后分别与第一发生器(4)和第二发生器(J)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二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 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之后分别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二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二发生器(J)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之后和第三发生器(N)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4)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二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4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四溶液泵(M)和第五溶液泵(Q),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Q)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四溶液泵(M)和第五溶液泵(Q),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Q)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四溶液泵(M)和第五溶液泵(Q),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Q)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四溶液泵(M)和第五溶液泵(Q),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Q)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5-49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S)和第四节流阀(K),将第二发生器(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S)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4)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将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1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S)和第四节流阀(K),第二发生器(J)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S)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1、13、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三冷剂液泵(T)或第四节流阀(K),将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或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4、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冷剂液泵(T),将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7),增加第四节流阀(K)或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溶液泵(11)、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三吸收器(R),将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7),增加第三节流阀(I)或第二冷剂液泵(H)、第三溶液泵(11)、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三吸收器(R),将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或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节流阀(K)或第三冷剂液泵(T)、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T)、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节流阀(K)或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I)或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第二蒸发器(D)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6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节流阀(K)或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分汽室(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分汽室(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5-62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吸收-发生器(2)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7-44所述的任一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a1)和新增节流阀(b1),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a1)连通,新增冷凝器(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1)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新增冷凝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a1)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3-44所述的任一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a1)和新增节流阀(b1),由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a1)连通,新增冷凝器(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1)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新增冷凝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a1)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7-32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a2)、二级发生器(b2)、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发生器(b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由第二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增加二级冷凝器(e2)和二级节流阀(f2),将二级发生器(b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二级发生器(b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e2)连通,二级冷凝器(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f2)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二级冷凝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3-4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发生器(b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由第三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8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将第二发生器(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增加二级冷凝器(e2)和二级节流阀(f2),将二级发生器(b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二级发生器(b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e2)连通,二级冷凝器(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f2)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二级冷凝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形成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由第三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节流阀(K)、第四溶液泵(M)、第三冷凝器(S)、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蒸发器(U)、第二吸收-发生器(V)、第二分汽室(W)和第二溶液节流阀(X),将第一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X)与第二吸收-发生器(V)连通,第二吸收-发生器(V)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吸收-发生器(V)与第二分汽室(W)连通,第二分汽室(W)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二分汽室(W)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S)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二蒸发器(D)或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三蒸发器(U)连通,第三蒸发器(U)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发生器(V)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蒸发器(U)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第三蒸发器、第二节流阀、第四节流阀和第二溶 液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
7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溶液泵(M)、第三冷凝器(S)、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蒸发器(U)、第二吸收-发生器(V)、第二分汽室(W)和第二溶液节流阀(X),将第一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X)和第二吸收-发生器(V)与第二分汽室(W)连通,第二分汽室(W)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发生器(V)连通,第二吸收-发生器(V)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三蒸发器(U)连通,第三蒸发器(U)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发生器(V)连通,第二分汽室(W)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S)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蒸发器(U)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第三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属于热泵技术领域。 \n背景技术:\n[0002] 根据热力学原理,对于一定温度的余热来讲,随着被提升的温度越高,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则越低;随着供热温度的逐步提高,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将逐步降低,二者之间应连续对应和变化。但是,不同效数和不同级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它们的工作参数不是连续变化的,它们在性能指数上不连贯而有着较大差别,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不能实现连续对应。 \n[0003] 本发明从提升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温度角度出发,为实现第三类热泵热力学参数和性能指数连续化,提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给出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一系列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使不同工作参数区间都有相应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实现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在工作参数区间上的连续衔接和在性能指数上的连续衔接。 发明内容:\n[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和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n[0005] 1.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006] 2.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n[0007] 3.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008] 4.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0009] 5.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010] 6.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n[0011] 7.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012] 8.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0013] 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n①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②有第二蒸发器而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和取消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同时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n[0014] 1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再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冷剂液泵,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n[0015] 1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①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②有第二蒸发器而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和取消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并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n[0016] 1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节流阀、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n[0017] 1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再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①无第二蒸发器、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②有第二蒸发器而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和取消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同时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n[0018] 1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n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n[0019] 1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项所述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再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①无第二蒸发器、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②有第二蒸发器而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和取消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同时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n[0020] 1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项所述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节流阀、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n[0021] 1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22] 1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23] 1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24] 2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25] 2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26] 2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27] 2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15项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28] 2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29] 2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23-2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30] 2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2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31] 2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32] 2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033] 2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34] 3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35] 3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7、29-30项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36] 3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8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37] 3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038] 3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39] 3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和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40] 3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41] 3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 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42] 3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43] 3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044] 4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45] 4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46] 4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47] 4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48] 4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49] 4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50] 4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51] 4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52] 4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053] 4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54] 5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5-49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055] 5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56] 5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1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57] 5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1、13、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冷剂液泵或第四节流阀,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58] 5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4、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冷剂液泵,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59] 5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第四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060] 5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第三节流阀或第二冷剂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61] 5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62] 5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63] 5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64] 6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第二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n[0065] 6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66] 62.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067] 63.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5-62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68] 64.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44项所述任一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069] 65.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3-44所述任一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由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070] 66.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32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由第二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071] 67.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增加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将二级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二级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连通,二级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二级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72] 68.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3-4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由第三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073] 69.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8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增加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将二级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二级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连通,二级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二级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由第三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074] 70.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节流阀、第四溶液泵、第三冷凝器、第三冷剂液泵、第三蒸发器、第二吸收-发生器、第二分汽室和第二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二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发生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三蒸发器连通,第三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第三蒸发器、第二节流阀、第四节流阀和第二溶液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 \n[0075] 71.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溶液泵、第三冷凝器、第三冷剂液泵、第三蒸发器、第二吸收-发生器、第二分汽室和第二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发生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二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三蒸发器连通,第三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第三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 \n附图说明:\n[0076]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77]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78]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79]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80]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81]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82]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83]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84]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85]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2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86]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87]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88]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5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89]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6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90]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7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91]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8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92]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93]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6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94]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7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95]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2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96]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5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97]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8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98] 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099] 图24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00] 图24所示与图23所示相比,二者主要差别在于:图23中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采用溶液双路循环,图24中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采用溶液单路循环。 \n[0101] 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02] 图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03] 图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04] 图2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05] 图2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06] 图3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2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07] 图3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08] 图3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09] 图3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5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10] 图3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6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11] 图3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7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12] 图3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8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13] 图3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114] 图38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15] 图3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16] 图39所示与图38所示不同,后者比前者多一个供热端——第三冷凝器。 [0117] 图4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18] 图41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19] 图41与图40所示不同,前者溶液为单路循环,后者溶液为双路循环。 [0120] 图42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是图41中取消第二蒸发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蒸发器的结果。 \n[0121] 图41-图42是多环节采用吸收-发生器来发挥余热与冷环境之间温差驱动力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代表。 \n[0122] 图4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23] 图4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n[0124] 以图44所示与图9所示为例来说明给出图43-44所示的目的。图43所示与图9所示相比,实质相同,另有区别:图9所示中,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首先全部进入第一蒸发器C,然后分成三路进入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一路吸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三路经第二节流阀F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采用该方案时允许吸收-发生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图44中,吸收-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冷凝后再经第一冷剂液泵G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E进入第一蒸发器C、吸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I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该方案不允许吸收-发生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125] 图中,1-第一吸收器,2-吸收-发生器/第一吸收-发生器,3-第二吸收器,4-发生器/精馏塔/第一发生器,5-第一溶液泵,6-第二溶液泵,7-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节流阀,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分汽室/第一分汽室,11-第三溶液泵。 \n[0126] 图中,A-第一冷凝器,B-第二冷凝器,C-蒸发器/第一蒸发器,D-第二蒸发器,E-节流阀/第一节流阀,F-第二节流阀,G-冷剂液泵/第一冷剂液泵,H-第二冷剂液泵,I-第三节流阀,J-第二发生器,K-第四节流阀,L-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第四溶液泵,N-第三发生器,O-第五节流阀,P-第四溶液热交换器,Q-第五溶液泵,R-第三吸收器,S-第三冷凝器,T-第三冷剂液泵,U-第三蒸发器,V-第二吸收-发生器,W-第二分汽室,X-第二溶液节流阀。 \n[0127] 图中,a1-新增冷凝器,b1-新增节流阀;a2-二级吸收器,b2-二级发生器,c2-二级溶液泵,d2-二级溶液热交换器,e2-二级冷凝器,f2-二级节流阀。 \n[0128] 需要指出的是: \n[0129] ①为了撰写方便和考虑到部件的位置,诸如图17中的“第四节流阀K”并不代表图\n17中出现4个节流阀;其它个别部件也有类似。 \n[0130] ②溶液节流阀的作用在于使溶液降压,当有溶液热交换器时可保留或取消溶液节流阀。 \n[0131] ③图29-36中,吸收-发生器2和第一吸收器1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得到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132] ④参照上述第③点所作说明,图19-36所示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也可称之为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带有低温供热端的多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具体实施方式:\n[013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n[0134]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除非必要,自附图9开始不对图1-8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所涉及的结构和流程进行表述,自附图17开始不对图1-8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和图9-16所示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所涉及的结构和流程进行表述。 \n[0135] 图1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n[0136]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溶液节流阀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137]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降压降温后进入第一吸收器1;进入第一吸收器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7降压后流经吸收-发生器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0,进入分汽室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二吸收器3;进入第二吸收器3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吸收-发生器2;进入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形成单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n[0138] 图2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n[0139]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n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140]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降压降温后进入第一吸收器1;进入第一吸收器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进入吸收-发生器\n2;进入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2的另一路溶液;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0,进入分汽室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二吸收器3,进入第二吸收器3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双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n[0141] 图3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n[0142]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三溶液泵1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n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143]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降压降温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0,进入分汽室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进入第一吸收器1;进入第一吸收器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二吸收器3;进入第二吸收器3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吸收-发生器2,进入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和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单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n[0144] 图4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n[0145]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三溶液泵1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n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n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46]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降压降温后进入吸收-发生器2,进入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2的另一路溶液;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0,进入分汽室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进入第一吸收器\n1;进入第一吸收器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二吸收器3;进入第二吸收器3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双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n[0147] 图5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n[0148]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n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n[0149]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降压降温后进入第二吸收器3;进入第二吸收器3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降压降温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0,进入分汽室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进入第一吸收器1;进入第一吸收器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进入吸收-发生器2;进入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形成单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n[0150] 图6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n[0151]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溶液节流阀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n10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n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0152]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降压降温后进入第二吸收器3;进入第二吸收器3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降压降温后进入吸收-发生器2,进入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2的另一路溶液;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7降压后流经吸收-发生器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0,进入分汽室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进入第一吸收器\n1;进入第一吸收器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形成双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n[0153] 图7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n[0154]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 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10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n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n[0155]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降压降温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0,进入分汽室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二吸收器3;进入第二吸收器3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一吸收器1;进入第一吸收器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进入吸收-发生器2;进入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形成单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n[0156] 图8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n[0157]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吸收-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溶液节流阀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分汽室\n10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0158]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降压降温进入吸收-发生器2、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2的另一路溶液;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7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0,进入分汽室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二吸收器3;进入第二吸收器3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一吸收器1;进入第一吸收器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形成双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0159]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上述8个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吸收-发生器2的主要作用在于使 流经其内的溶液汽化,起到了发生器的作用(这也正是将其命名为吸收-发生器的原因);在被加热介质初始温度相对较低的场合,吸收-发生器2可分担第一吸收器1的部分对外热负荷。因此,吸收-发生器2可选择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60] 图9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61]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第一节流阀E、第二节流阀F、第一冷剂液泵G和第二冷剂液泵H,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162] ②流程上,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C;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三路经第二节流阀F节流降压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163] 以图1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和图9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进步和意义: \n[0164] 在图1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第一吸收器1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并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且该部分热负荷——对应着第一吸收器1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的量——可连续调节;第二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第二吸收器3出口稀溶液的浓度则降低,则进入吸收-发生器2的溶液浓度降低,从而使得进入发生器4的溶液浓度降低,有利于提高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的冷凝压力;在图9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第二吸收器3承担高温热负荷,则允许发生器4产生冷剂蒸汽的冷凝压力可以降低,从而使发生器4出口浓溶液的浓度提高,进而提高第一吸收器1出口稀溶液浓度,第一吸收器1的供热温度得到提高。随着可连续调节的第二吸收器3热负荷的增大,机组的供热温度提高而性能指数相应降低,这种提高和降低是连续和逐步对应的;也就是说利用本发明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能够实现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之间的合理对应和连续变化,也能够实现了第三类吸收式机组之间在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无间断衔接。 \n[0165] 图10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66]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溶液节流阀7,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再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第一节流阀E、第二节流阀F和冷剂液泵G,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G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167] 在上述结构中,无第二蒸发器D和第二节流阀F时,第一蒸发器C承担分别向第一吸收器1和吸收-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此时溶液节流阀7可取消。 \n[0168] ②流程上,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F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169] 图1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70]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第一节流阀E、第二节流阀F、冷剂液泵G和第三节流阀I,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71] ②流程上,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C而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I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F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D;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D;进入第二蒸发器D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172] 图11所示还体现出与图9、图10所示的不同技术细节:图11中,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发生器2,较低温度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1;图9、图10中,较高温度的冷 剂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1,较低温度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发生器2。在利用余热介质中的显热时,两种技术方案没有实质性差别,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其一。 \n[0173] 图12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74]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节流阀E、第一冷剂液泵G和第二冷剂液泵H,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175] ②流程上,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D、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176] 图13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77]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溶液节流阀7,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再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第一节流阀E、第二节流阀F、第一冷剂液泵G和第二冷剂液泵H,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178] ②流程上,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C;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 供,第三路经第二节流阀F节流降压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179] 图14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80]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第一节流阀E、冷剂液泵G和第二节流阀F,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n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181] ②流程上,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D而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F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进入第二蒸发器D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182] 图15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83] ①结构上,在图7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蒸发器C、节流阀E、第一冷剂液泵G和第二冷剂液泵H,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与蒸发器C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蒸发器C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184] ②流程上,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蒸发器C;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进入蒸发器C;进入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三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185] 图16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86] ①结构上,在图8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蒸发器C、节流阀E、第一冷剂液泵G和第二冷剂液泵H,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与蒸发器C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蒸发器C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187] ②流程上,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蒸发器C;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进入蒸发器C;进入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三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188] 图17所示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89]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A、第二冷凝器B、蒸发器C、第一节流阀E、第一冷剂液泵G、第二冷剂液泵H、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二溶液泵6增设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J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蒸发器C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蒸发器C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90]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J、加热来自第一吸收器\n1进入第二发生器J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J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作为第二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K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一吸收器1;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进入蒸发器C;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进入蒸发器C;进入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 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三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n3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191] 图18所示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92] ①结构上,在图14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n[0193]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J、加热来自第一发生器\n4进入第二发生器J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J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作为第二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K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9进入第二吸收器3,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194] 图19所示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95] ①结构上,在图15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泵M,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n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n[0196]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发生器J,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J、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J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J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作为第二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K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一发生器4,第一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进入分汽室10,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197] 图20所示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198] ①结构上,在图10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二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 一吸收器1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n[0199]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的一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二发生器J,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J、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J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J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N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作为第二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K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一吸收器\n1;吸收-发生器2的另一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进入第三发生器N,第二发生器J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N、加热进入第三发生器N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N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作为第三发生器N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五节流阀O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A,第三发生器N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进入第一吸收器1,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00] 图21所示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01] ①结构上,在图13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0202]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进入第二发生器J,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J、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J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J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N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作为第二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K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发生器N;第二发生器J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N、加热进入第三发生器N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N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作为第三发生器N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五节流阀O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A,第三发生器N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吸收器3,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03] 图22所示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04] ①结构上,在图16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三发生器N、第四节流阀K、第五节流阀O、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四溶液泵M和第五溶液泵Q,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n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Q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n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O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n[0205]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三发生器N,第二发生器J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N、加热进入第三发生器N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N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作为第三发生器N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五节流阀O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A,第三发生器N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二发生器J;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J、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J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J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N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作为第二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K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A,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泵O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进入第一发生器4;第一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吸收-发生器2,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06] 图23所示的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07] ①结构上,在图1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208]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吸收器R、被来自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二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J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A提供,进入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09] 图24所示的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10] ①结构上,在图1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211]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2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二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J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A提供,进入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进入第三吸收器R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进入第一发生器4,第一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进入分汽室10,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12] 图25所示的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13] ①结构上,在图23所示的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S和第四节流阀K,将第二发生器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S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4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214]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J向第三冷凝器S提供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S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S的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K进入第一冷凝器A;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一部分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15] 图26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16] ①结构上,在图12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将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17] ②流程上,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吸收器R、被来自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 入第二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J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18] 图27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19] ①结构上,在图26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S和第四节流阀K,第二发生器J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S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20]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一部分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S、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S的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K进入第一蒸发器C,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21] 图28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22] ①结构上,在图12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冷剂液泵T,将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 \n[0223] ②流程上,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吸收器R、被来自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吸收并加热由第一蒸发器C经第三冷剂液泵T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二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J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24] 图29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225]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7,增加第四节流阀K、第三溶液泵11、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三吸收器R,将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 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26] ②流程上,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一吸收器1、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进入第三吸收器R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吸收-发生器2进入分汽室10;发生器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E进入第一蒸发器C而第二路经第四节流阀K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R、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分汽室1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F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三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由分汽室10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二吸收器3的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27] 图30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228] ①结构上,在图10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7,增加第二冷剂液泵H、第三溶液泵11、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三吸收器R,将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29] ②流程上,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一吸收器1、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进入第三吸收器R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进入吸收-发生器2;发生器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E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F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三路经第二 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分汽室1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R、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由分汽室10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二吸收器3的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30] 图31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231] ①结构上,在图1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第四节流阀K、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32] ②流程上,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进入第一吸收器1、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D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进入第三吸收器R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二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发生器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E进入第一蒸发器C而第二路经第四节流阀K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R、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F进入第二蒸发器D;分汽室1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进入第二蒸发器D;进入第二蒸发器D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33] 图32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234] ①结构上,在图12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T、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n10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35] ②流程上,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进入第一吸收器1、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进入第三吸收器R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二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发生器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E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分汽室1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二蒸发器D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第三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R、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36] 图33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237] ①结构上,在图13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38] ②流程上,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0;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C而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I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F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三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R、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39] 图34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240] ①结构上,在图14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二蒸发器D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41] ②流程上,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吸收-发生器2;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D而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F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进入第二蒸发器D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二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R、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进入第一蒸发器C、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42] 图35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243] ①结构上,在图15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n1连通,将分汽室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44] ②流程上,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二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一吸收器1;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C而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I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R提供;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三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R、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n3提供,形 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245] 图36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246] ①结构上,在图16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n1连通,将分汽室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47] ②流程上,分汽室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二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吸收器R、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第三吸收器R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一吸收器1;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C;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四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三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第四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加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R、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48] 图37所示的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49] ①结构上,在图17所示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a1和新增节流阀b1,第一发生器4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a1连通,新增冷凝器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1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新增冷凝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a1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 \n[0250]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一部分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a1,进入新增冷凝器a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a1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b1进入第一冷凝器A,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51] 图38所示的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52] ①结构上,在图17所示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a2、二级发生器b2、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4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将第二发生器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发生器b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53]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二级吸收器a2、被来自二级发生器b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二级吸收器a2的稀溶液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进入二级发生器b2;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二级发生器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A提供,进入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二级发生器b2的浓溶液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进入二级吸收器a2,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由第二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254] 图39所示的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55] ①结构上,在图38所示的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由第二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增加二级冷凝器e2和二级节流阀f2,将二级发生器b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二级发生器b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e2连通,二级冷凝器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f2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二级冷凝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0256] ②流程上,二级发生器b2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二级冷凝器e2、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二级冷凝器e2的冷剂液经二级节流阀f2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J产生的一部分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57] 图40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58]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节流阀K、第四溶液泵M、第三冷凝器S、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蒸发器U、第二吸收-发生器V、第二分汽室W和第二溶液节流阀X,将第一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X与第二吸收-发生器V连通,第二吸收-发生器V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n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吸收-发生器V与第二分汽室W连通,第二分汽室W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二分汽室W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S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二蒸发器D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三蒸发器U连通,第三蒸发器U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发生器V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蒸发器U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259]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X降压后进入第二吸收-发生器V、吸收来自第三蒸发器U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发生器V的溶液,第二吸收-发生器V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4;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降压后流经第二吸收-发生器V、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W,进入第二分汽室W的溶液向第三冷凝器S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分汽室W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M进入第一吸收器1;进入第三冷凝器S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S的冷剂液经第三冷剂液泵T进入第一蒸发器C;第二蒸发器D的一部分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K进入第三蒸发器U、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发生器V提供,形成 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0260] 图4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61]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溶液泵M、第三冷凝器S、第三冷剂液泵T、第三蒸发器U、第二吸收-发生器V、第二分汽室W和第二溶液节流阀X,将第一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X和第二吸收-发生器V与第二分汽室W连通,第二分汽室W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发生器V连通,第二吸收-发生器V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三蒸发器U连通,第三蒸发器U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发生器V连通,第二分汽室W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S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蒸发器U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n[0262]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X降压后流经第二吸收-发生器V、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W,进入第二分汽室W的溶液向第三冷凝器S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分汽室W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M进入第一吸收器1;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吸收-发生器V、吸收来自第三蒸发器U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发生器V的溶液,第二吸收-发生器V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4;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第三蒸发器U、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发生器V提供;第二分汽室W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S、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三冷剂液泵T进入第一蒸发器C,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63] 图42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64] ①结构上,在图4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蒸发器D、第三蒸发器U和第二节流阀F,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发生器2和第二吸收-发生器W连通。 \n[0265]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发生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X降压后流经第二吸收-发生器V、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W,进入第二分汽室W的溶液向第三冷凝器S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分汽室W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M进入第一吸收器1;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吸收-发生器V、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发生器V的溶液,第二吸收-发生器V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4;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C;第二分汽室W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S、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三冷剂液泵T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四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吸收余热向第一吸收-发生器2提供,第三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发生器V提供,第四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66] 图43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67]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 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精馏塔4连通,精馏塔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精馏塔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类冷凝器A连通、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增设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二节流阀F和取消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n[0268] ②流程上,精馏塔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C;进入第一蒸发器C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69] 图44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n[0270] ①结构上,在图1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二节流阀F和取消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C调整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n[0271] ②流程上,发生器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E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I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加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C、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0272] 图43-44所示给出了溶液单路循环且吸收-发生器2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冷剂介质——冷剂液或冷剂蒸汽——可选择采用的另一种流程:图43中,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在第二冷凝器B内放热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进入第二蒸发器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图44中,分汽室10释放的冷剂蒸汽在第二冷凝器B内放热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G进入第一蒸发器C、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2提供。另外,图43所示还给出了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的热泵结构。 \n[0273]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n[0274] 1.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结构和流程简单合理,为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实现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的连续化提供了基础。 \n[0275] 2.提出的系列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的连续对应和变化,实现了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之间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连续衔接。 \n[0276] 3.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系列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第三类吸收式机组种类的多样性,可更好地实现机组供热与用户热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 [0277] 4.提出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根据余热参数和供热温度的高低来选择高温供热端热负荷所占的比例,实现供热温度与性能指数之间的逐步对应,得到合理的性能指数,实现驱动热的高效使用,提高余热利用效率,实现热尽其用。
法律信息
- 2013-12-04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专利权人由李华玉变更为李华玉
地址由257061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北二路271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家属区7082501号变更为266555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山南路123号江山瑞城5号楼1单元2101室
- 2011-11-02
- 2011-03-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F25B 15/12
专利申请号: 201010507613.6
申请日: 2010.10.10
- 2011-02-09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