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拍照管理方法,适用于影像撷取装置,该影像撷取装置具有用以辅助对焦的一发光元件及一影像感测单元,利用一镜头撷取一感测影像数据,该拍照管理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使用该发光元件打光于一物体上,且通过该镜头使该影像感测单元从该物体上撷取该感测影像数据;以及
依据该感测影像数据,直接判定该物体与该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而设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远拍模式或近拍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照管理方法,其中该感测影像数据的来源包括该发光元件打光于该物体上的光环,且该设定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或该近拍模式的步骤包括下列步骤:
判断该光环的直径是否大于第一临界值;
若该光环的直径大于该第一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以及
若该光环的直径并未大于该第一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近拍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拍照管理方法,其中该设定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或该近拍模式的步骤还包括: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远拍模式时,调整该影像撷取装置中一影像感测单元与一镜头间的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以及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近拍模式时,调整该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照管理方法,其中该感测影像数据的来源包括该发光元件打光于该物体上的照度,且该设定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或该近拍模式的步骤包括下列步骤:
判断该照度是否小于第二临界值;
若该照度小于该第二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以及若该照度并未小于该第二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近拍模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拍照管理方法,其中该设定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或该近拍模式的步骤还包括: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远拍模式时,调整该影像撷取装置中一影像感测单元与一镜头间的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以及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近拍模式时,调整该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照管理方法,其中该感测影像数据的来源包括该发光元件打光于该物体上的光环与照度,且该设定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或该近拍模式的步骤包括下列步骤:
判断该光环的直径是否大于第一临界值且该照度是否小于第二临界值;
若该光环的直径大于该第一临界值且该照度小于该第二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以及
若该光环的直径并未大于该第一临界值且该照度并未小于该第二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近拍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拍照管理方法,其中该设定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或该近拍模式的步骤还包括: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远拍模式时,调整该影像撷取装置中一影像感测单元与一镜头间的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以及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近拍模式时,调整该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照管理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
判断一环境光源的亮度是否小于一设定值;
若该环境光源小于该设定值,使用该发光元件打光,以辅助进行对焦操作;以及依据该对焦操作得到的至少一对焦点进行拍摄操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照管理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
依据该感测影像数据判定该物体与该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以及
依据该距离进行该影像撷取装置的闪光灯的输出控制。
10.一种拍照管理系统,适用于影像撷取装置,包括:
一发光元件,用以辅助进行对焦操作;
一镜头;
一影像感测单元;以及
一处理单元,适于使该发光元件打光于一物体上,并通过该镜头与该影像感测单元取得来自于该物体上的一感测影像数据,且依据该感测影像数据直接判定该物体与该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而设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远拍模式或近拍模式,其中该影像感测单元通过该镜头感测该感测影像数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拍照管理系统,其中该感测影像数据的来源包括该发光元件打光于该物体上的光环,且该处理单元还判断该光环的直径是否大于第一临界值,若该光环的直径大于该第一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且若该光环的直径并未大于该第一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近拍模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拍照管理系统,其中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远拍模式时,该处理单元还调整该影像感测单元与该镜头间的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以及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近拍模式时,该处理单元还调整该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拍照管理系统,其中该感测影像数据的来源包括该发光元件打光于该物体上的照度,且该处理单元还判断该照度是否小于第二临界值,若该照度小于该第二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且若该照度并未小于该第二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近拍模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拍照管理系统,其中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远拍模式时,该处理单元还调整该影像感测单元与该镜头间的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以及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近拍模式时,该处理单元还调整该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拍照管理系统,其中该感测影像数据的来源包括该发光元件打光于该物体上的光环与照度,且该处理单元还判断该光环的直径是否大于第一临界值且该照度是否小于第二临界值,若该光环的直径大于该第一临界值且该照度小于该第二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远拍模式,以及若该光环的直径并未大于该第一临界值且该照度并未小于该第二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为该近拍模式。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拍照管理系统,其中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远拍模式时,该处理单元还调整该影像感测单元与该镜头间的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或当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该拍摄模式决定为该近拍模式时,该处理单元还调整该后焦距离为相应该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拍照管理系统,其中该处理单元还判断一环境光源的亮度是否小于一设定值,若该环境光源小于该设定值,使用该发光元件打光,以辅助进行对焦操作,且依据该对焦操作得到的至少一对焦点进行拍摄操作。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拍照管理系统,其中该处理单元还依据该感测影像数据判定该物体与该影像撷取装置的距离,且依据该距离进行闪光灯的输出控制。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拍照管理系统,其中该发光元件包括红光发光二极管。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拍照管理系统,还包括准直透镜,该准直透镜位于该发光元件的前端。
2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拍照管理系统,其中该影像撷取装置包括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影机。
22.一种拍照管理方法,适用于一影像撷取装置,该影像撷取装置具有用以辅助对焦的一发光元件及一影像感测单元,利用一镜头撷取一感测影像数据,包括下列步骤:
使用发光元件打光于一物体上,其中该发光元件用以辅助进行对焦操作;
该影像感测单元通过该镜头以从该物体上撷取感测影像数据,并依据该感测影像数据直接判定该物体与该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其中该感测影像数据包括该发光元件打光于该物体上的光环与照度;
判断该光环的直径是否小于第一临界值且该照度是否大于第二临界值;以及若该光环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临界值且该照度大于该第二临界值,决定该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近拍模式。
拍照管理方法及系统\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拍照管理方法及系统,且特别涉及一种可以自动判断远拍(Normal)与近拍(Macro)的拍照管理方法及系统。\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时代的演进,由于影像撷取装置,如数码相机与数码摄影机所拍摄出数字影像可以方便地在相关装置,如计算机系统中进行检视与处理,因此,影像撷取装置已经变成现代人生活中的必备品之一。\n[0003] 目前来说,影像撷取装置可以提供远拍(Normal)模式与近拍(Macro)模式来对于不同距离的物体进行拍摄操作。在常规技术中,决定远拍模式或近拍模式的方式必须通过使用者手动地进行按钮选择,以指示影像撷取装置。当影像撷取装置接受到使用者的指示之后,便可依据指示来决定是否要调整影像撷取装置内部镜头与影像感测单元之间的后焦距离(Back Focal Distance)。当后焦距离决定之后,便可进行对焦操作与后续的拍摄操作。\n[0004] 另外,常规的决定远拍模式或近拍模式的方式也可通过一拨杆来指示影像撷取装置。其中,拨杆具有相应的传感器来检测拨杆的位置,以依据拨杆位置得知影像撷取装置目前的拍摄模式为远拍模式或近拍模式。再者,在一些常规技术中,也可透过影像撷取装置的闪光灯进行预闪,且通过影像感测单元感测物体光线的强弱,从而判定物体的距离。\n[0005] 如前所述,常规技术大部分都需要手动地进行相关操作,如按钮选择与拨杆调整。\n因此,将会造成使用者不便,且无法实现自动判定远拍模式与近拍模式的目的。另外,若在影像撷取装置中设置传感器,除了传感器的成本之外,还必需考虑控制线路及其空间配置,从而增加影像撷取装置的设计难度且降低其信赖度。再者,若通过闪光灯进行预闪,将会增加影像撷取装置额外的耗电量,且降低闪光灯的寿命。如果拍摄对象是人物,也可能因为闪光灯的光线使得人的眼睛感到不适。\n【发明内容】\n[0006]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自动判断远拍与近拍的拍照管理方法及系统。\n[0007]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n[0008] 为实现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方法,可以适用于具有用以辅助对焦的发光元件及用以通过镜头撷取感测影像数据的影像感测单元的影像撷取装置。首先,使用发光元件打光于一物体上,且通过镜头使影像感测单元从物体上撷取感测影像数据。之后,依据感测影像数据,直接判定该物体与该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而设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远拍模式或近拍模式。\n[0009] 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系统,可以适用于影像撷取装置。拍照管理系统包括用以辅助进行对焦操作的发光元件、镜头、影像感测单元与处理单元。处理单元适于使发光元件打光于一物体上,且通过镜头与影像感测单元取得于物体上的感测影像数据。处理单元依据感测影像数据直接判定该物体与该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而设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远拍模式或近拍模式,其中影像感测单元通过该镜头检测到感测影像数据。\n[0010] 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方法,可以适用于影像撷取装置,影像撷取装置具有用以辅助对焦的发光元件及用以通过镜头撷取感测影像数据的影像感测单元。首先,使用发光元件打光于物体上,其中发光元件原先用以辅助进行对焦操作。接着,影像感测单元通过镜头以从物体上撷取感测影像数据,并依据该感测影像数据直接判定该物体与该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其中感测影像数据包括发光元件于物体上的光环与照度。之后,判断光环的直径是否小于第一临界值且照度是否大于第二临界值,若光环的直径小于第一临界值且照度大于第二临界值,决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近拍模式。\n[0011] 上述方法可以通过程序代码方式收录于实体媒体中。当程序代码被机器加载且执行时,机器变成用以实行上述方法的装置。\n【附图说明】\n[0012] 图1为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系统的示意图;\n[0013] 图2为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配备准直透镜的发光元件的示意图;\n[0014] 图3为显示当发光元件打光,物体在距离影像撷取装置20公分时,影像感测单元所撷取到的感测影像数据的示意图;\n[0015] 图4为显示当发光元件打光,物体在距离影像撷取装置1公尺时,影像感测单元所撷取到的感测影像数据的示意图;\n[0016] 图5为显示当发光元件打光,物体在距离影像撷取装置2公尺时,影像感测单元所撷取到的感测影像数据的示意图;\n[0017] 图6为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方法的流程图;\n[0018] 图7为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依据感测影像数据决定拍摄模式的方法的流程图;\n[0019] 图8为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依据感测影像数据决定拍摄模式的方法的流程图;\n[0020] 图9为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依据感测影像数据决定拍摄模式的方法的流程图;以及\n[0021] 图10为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方法的流程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2]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n[0023] 图1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系统。\n[0024]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系统100可以是一影像撷取装置,如数码相机与数码摄影机。值得注意的是,影像撷取装置至少提供一远拍模式与一近拍模式,总地来说,影像撷取装置至一物体间的距离小于50公分时,影像撷取装置需调整为为近拍模式,反之,当距离大于50公分时,影像撷取装置需调整为为远拍模式。但依据不同镜头设计规格,影像撷取装置决定远拍或近拍的距离,也有所不同,因此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拍照管理系统100包括一发光元件110、一镜头120、一影像感测单元130、与一处理单元140。发光元件110可以是具有一特定颜色,如红色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发光元件110的聚焦效果,发光元件110的前端可以设置一准直透镜(Collimating Lens)112,如图2所示。影像感测单元130可以是电荷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CMOS),用以通过镜头120感测影像数据。处理单元140可以致使发光元件110、镜头120、影像感测单元130、与相关元件进行相关操作,且执行本实施例的拍照管理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发光元件110在影像撷取装置中可以辅助进行对焦操作。换言之,当拍摄的环境光源的亮度低于一设定值时,发光元件110将会打光,以辅助进行对焦操作,在本实施例中,环境光源的亮度的设定值须视影像感测单元130对目前影像感测分辨率的能力决定。另外,发光元件110也可用来协助远拍模式与近拍模式的判定。图3、图\n4与图5分别显示当发光元件110打光于一物体上,物体在距离影像撷取装置20公分、1公尺与2公尺时,影像感测单元130所撷取到的感测影像数据。注意的是,感测影像数据可以包括相应发光元件110于物体上的光环与/或照度。其中,图3、图4与图5中左侧的图示出影像感测单元130所撷取到的感测影像数据。且将感测影像数据分析之后可以得到图3、图4与图5中右侧的光环直径与照度分析图。如图3所示,当物体在距离影像撷取装置20公分时,物体上相应发光元件110的光环直径为D1,约为50毫米,且照度为F1,约为3644.3勒克斯(lux)。如图4所示,当物体在距离影像撷取装置1公尺时,物体上相应发光元件110的光环直径为D2,约为100毫米,且照度为F2,约为794.8勒克斯。如图5所示,当物体在距离影像撷取装置2公尺时,物体上相应发光元件110的光环直径为D3,约为200毫米,且照度为F3,约为205.7勒克斯。值得注意的是,光环直径可以大体上与物体与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成正比,而照度可以大体上与物体与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成反比。换言之,依据感测影像数据中的光环与照度信息可以判定物体与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物体与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与光环直径与/或照度间的关系可以事先记录于拍照管理系统100中。在本实施例中,远拍与近拍模式的判定,端看物体与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是否大于或小于50公分,而相对应50公分的光环直径与照度分别是70毫米与1150勒克斯,但不以此为限。\n[0025] 图6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方法。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方法适用于一影像撷取装置,如数码相机与数码摄影机。其中,影像撷取装置具有用以辅助对焦的发光元件,如红光发光二极管。\n[0026] 首先,如步骤S610,致使发光元件打光于一物体上,并如步骤S620,于物体上通过影像感测单元撷取感测影像数据。之后,如步骤S630,依据感测影像数据设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远拍模式或近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感测影像数据中可以包括相应发光元件于物体上的光环与/或照度。依据感测影像数据中的光环与/或照度信息可以将影像撷取装置设定为远拍模式或近拍模式。\n[0027] 图7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依据感测影像数据决定拍摄模式的方法。在此实施例中,感测影像数据包括相应发光元件于物体上的光环。如步骤S710,判断感测影像数据中的光环直径是否大于一第一临界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影像撷取装置所定义的近拍模式的距离可能有所差异,因此,第一临界值可能依据不同影像撷取装置而有所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临界值可以依据近拍模式所定义的距离与光环直径间的关系来决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临界值为70毫米。若光环直径大于第一临界值(步骤S710的是),如步骤S720,决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远拍模式,且如步骤S730,调整影像撷取装置中影像感测单元与镜头间的后焦距离为相应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若光环直径并未大于第一临界值(步骤S710的否),如步骤S740,决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近拍模式,且如步骤S750,调整后焦距离为相应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值得注意的是,相应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与相应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可以事先进行记录。基本上当物体与影像感测单元间的距离越小时,背焦距离越长,亦即特定距离就越大;反之,当物体与影像感测单元间的距离越大时,背焦距离越短,亦即特定距离就越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特定距离小于第二特定距离。\n[0028] 图8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依据感测影像数据决定拍摄模式的方法。在此实施例中,感测影像数据包括相应发光元件于物体上的照度。如步骤S810,判断感测影像数据中的照度是否小于一第二临界值。类似地,由于不同影像撷取装置所定义的近拍模式的距离可能有所差异,因此,第二临界值可能依据不同影像撷取装置而有所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临界值可以依据近拍模式所定义的距离与照度间的关系来决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临界值为1150勒克斯。若照度小于第二临界值(步骤S810的是),如步骤S820,决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远拍模式,且如步骤S830,调整影像撷取装置中影像感测单元与镜头间的后焦距离为相应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若照度并未小于第二临界值(步骤S810的否),如步骤S840,决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近拍模式,且如步骤S850,调整后焦距离为相应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类似地,相应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与相应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可以事先进行记录。\n[0029] 图9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依据感测影像数据决定拍摄模式的方法。在此实施例中,感测影像数据包括相应发光元件于物体上的光环与照度。如步骤S910,判断感测影像数据中光环直径是否大于第一临界值,且照度是否小于第二临界值。类似地,由于不同影像撷取装置所定义的近拍模式的距离可能有所差异,因此,第一临界值与第二临界值可能依据不同影像撷取装置而有所变化。其中,第一临界值与第二临界值可以依据近拍模式所定义的距离与光环直径与照度间的关系来决定。若光环直径大于第一临界值且照度小于第二临界值(步骤S910的是),如步骤S920,决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远拍模式,且如步骤S930,调整影像撷取装置中影像感测单元与镜头间的后焦距离为相应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若光环直径并未大于第一临界值或照度并未小于第二临界值(步骤S910的否),如步骤S940,决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近拍模式,且如步骤S950,调整后焦距离为相应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类似地,相应远拍模式的第一特定距离与相应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可以事先进行记录。\n[0030] 图10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方法。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方法适用于一影像撷取装置,如数码相机与数码摄影机。其中,影像撷取装置具有用以辅助对焦的发光元件,如红光发光二极管。需要提醒的是,在此实施例中,影像撷取装置的预设拍摄模式为远拍模式。\n[0031] 首先,如步骤S1010,致使发光元件打光于一物体上,并如步骤S1020,于物体上通过影像感测单元撷取感测影像数据。其中,感测影像数据中可以包括相应发光元件于物体上的光环与照度。之后,如步骤S1030,判断感测影像数据中光环直径是否小于第一临界值且照度是否大于第二临界值。类似地,由于不同影像撷取装置所定义的近拍模式的距离可能有所差异,因此,第一临界值与第二临界值可能依据不同影像撷取装置而有所变化。其中,第一临界值与第二临界值可以依据近拍模式所定义的距离与光环直径与照度间的关系来决定。若光环直径小于第一临界值且照度大于第二临界值(步骤S1030的是),如步骤S1040,决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为近拍模式,且如步骤S1050,调整影像撷取装置中影像感测单元与镜头间的后焦距离为相应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类似地,相应近拍模式的第二特定距离可以事先进行记录。若光环直径并未小于第一临界值或照度并未大于第二临界值(步骤S1030的否),直接进行步骤S1060的判断。如步骤S1060,判断目前的环境光源是否小于一设定值。若环境光源并未小于设定值(步骤S1060的否),进行步骤S1080的操作。若环境光源小于设定值(步骤S1060的是),如步骤S1070,致使发光元件打光,并如步骤S1080,进行对焦操作。之后,如步骤S1090,依据对焦操作中所得到的至少一对焦点进行拍摄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操作可以包括影像撷取装置中相应闪光灯的输出控制。由于通过步骤S1020中所得到的感测影像数据可以判定出物体与影像撷取装置间的距离,因此,可以依据判定出的距离进行闪光灯的输出控制。\n[0032] 因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拍照管理方法及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判断与设定影像撷取装置的拍摄模式的目的。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共享原来用以辅助对焦的发光元件以完成相关判断与设定,因此,不会增加额外成本。另外,由于无需在镜头内部设置传感器,因此,也降低了相机设计的难度与成本。再者,由于发光元件的耗电量比闪光灯低,且光线也比闪光灯弱,因此,将可以达成节省能源以及减少人眼不适的情形发生。\n[0033] 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或特定型态或其部份,可以以程序代码的型态包含于实体媒体,如软盘、光盘片、硬盘、或是任何其它机器可读取(如计算机可读取)储存媒体,其中,当程序代码被机器,如计算机加载且执行时,此机器变成用以参与本发明的装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与装置也可以以程序代码型态通过一些传送媒体,如电线或电缆、光纤、或是任何传输型态进行传送,其中,当程序代码被机器,如计算机接收、加载且执行时,此机器变成用以参与本发明的装置。当在一般用途处理器实现操作时,程序代码结合处理器提供一操作类似于应用特定逻辑电路的独特装置。\n[003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寻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法律信息
- 2014-08-0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G03B 13/20
专利号: ZL 200810125425.X
申请日:
授权公告日:
- 2012-04-04
- 2010-02-10
- 2009-12-16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2005-12-21
| | |
2
| |
1994-07-27
|
1993-10-23
| | |
3
| |
2008-02-27
|
2007-08-23
| | |
4
| | 暂无 |
1991-10-17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