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使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接触形成表面声波传输通道,再控制其中一个终端向另一个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另一个终端通过传输通道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
所述固定终端包括主控制器(6)、感应基板(1)和主换能器(2),所述主控制器(6)通过信号线与主换能器(2)连接,用于驱动主换能器(2)接收或发射表面声波信号;所述移动终端(3)包括从控制器(7)、感应头(4)和固定设置在感应头(4)上的从换能器(5),所述从控制器(7)通过信号线与从换能器(5)连接,用于驱动从换能器(5)发射或接收表面声波信号;信息交互时,感应头(4)与感应基板(1)相接触形成表面声波传输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3)通过传输通道向固定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固定终端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3)通过传输通道向固定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固定终端接收到表面声波信号后对表面声波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表面声波信号通过传输通道反馈给移动终端(3),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终端通过传输通道向移动终端(3)发射表面声波信号,移动终端(3)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终端通过传输通道向移动终端(3)发射表面声波信号,移动终端(3)接收到表面声波信号后对表面声波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表面声波信号通过传输通道反馈给固定终端,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换能器(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为多个时,多个主换能器(2)并联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换能器(2)设置在感应基板(1)的正面、背面或侧面。
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近场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n背景技术\n[0002] 近场通信是在射频识别以及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近距离通信技术,而移动支付则是使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方式完成支付行为的一种新型近场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基于近场通信的移动支付则是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支付,移动终端模拟为非接触支付卡并采用近距离支付方式与支持非接触支付的交易系统进行交互完成有关支付应用。\n[0003]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2010年09月27日印发的《通信标准灰技术报告》中明确了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移动终端电子支付技术要求,从该报告中可以看出,移动终端与读卡设备(固定终端)基于无线网络或蓝牙实现非接触式通信。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种非接触式的通信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如下,不法份子使用读卡设备(固定终端)靠近移动终端用户一定距离,就可获取移动终端的信息,再通过破解软件等就可获知密码,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移动终端上的款项转走,最终导致用户财产损失。\n发明内容\n[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本发明必须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两者直接接触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信息交互,提高了通信的安全性。\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n[0006] 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使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接触形成表面声波传输通道,再控制其中一个终端向另一个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另一个终端通过传输通道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n[0007]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传输通道向固定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固定终端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n[0008]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传输通道向固定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固定终端接收到表面声波信号后对表面声波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表面声波信号通过传输通道反馈给移动终端,实现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n[0009] 所述固定终端通过传输通道向移动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移动终端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n[0010] 所述固定终端通过传输通道向移动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移动终端接收到表面声波信号后对表面声波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表面声波信号通过传输通道反馈给固定终端,实现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n[0011] 所述固定终端包括主控制器、感应基板和主换能器,所述主控制器通过信号线与主换能器连接,用于驱动主换能器接收或发射表面声波信号;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从控制器、感应头和固定设置在感应头上的从换能器,所述从控制器通过信号线与从换能器连接,用于驱动从换能器发射或接收表面声波信号;信息交互时,感应头与感应基板相接触形成表面声波传输通道。\n[0012] 所述的主换能器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为多个时,多个主换能器并联连接。\n[0013] 所述的主换能器设置在感应基板的正面、背面或侧面。\n[0014] 采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n[0015] 一、本发明中,必须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相接触的条件下,才能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实现信息交互,与现有技术中的非接触式通信方式相比,本发明这种接触式的通信方式更加安全,特别是配上加密功能,更能够有效杜绝非法监听或信息泄露。并且,接触式的通信方式不容易受到温度、气候、温度等外界环境的影响,通信的可靠性更高。\n[0016] 二、本发明中,既可通过移动终端或固定终端向固定终端或移动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实现信息传递,也可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两者之间交互式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实现信息交互,这些通信方式使得本发明能够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用于手机支付技术、银行刷卡技术、公交刷卡技术和门禁刷卡技术中等,适用范围更广。\n[0017] 三、本发明中,当主换能器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主换能器并联连接,使得主控制器能够驱动多个主换能器同时发射或接收表面声波信号,有利于智能建立传输距离最短的传输通道,即当多个主换能器同时发射表面声波信号时,移动终端智能选择接收距离感应头最近的主换能器发射的表面声波信号;而当多个主换能器同时接收表面声波信号时,固定终端智能选择距离感应头最近的主换能器所接收到的表面声波信号。另外,由于传输通道的距离最短,还使得表面声波信号的强度更强,不仅能够大幅提高信息交互的速度,还能够提高通信的灵敏度。\n[0018] 四、本发明中,主换能器可以设置在感应基板的正面、背面或侧面上,设置方式多种式样,能够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n附图说明\n[0019] 图1为本发明中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在进行信息交互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n[0020] 图2为本发明中主换能器设置在感应基板正面的结构示意图;\n[0021] 图3为本发明中主换能器设置在感应基板背面的结构示意图;\n[0022] 图中的标记为:1、感应基板,2、主换能器,3、移动终端,4、感应头,5、从换能器,6、主控制器,7、从控制器。\n具体实施方式\n[0023] 实施例1\n[0024] 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首先使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接触形成表面声波传输通道,再控制其中一个终端向另一个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另一个终端通过传输通道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n[0025]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终端包括主控制器6、感应基板1和主换能器2,所述主控制器6通过信号线与主换能器2连接,用于驱动主换能器2接收或发射表面声波信号;所述移动终端3包括从控制器7、感应头4和固定设置在感应头4上的从换能器5,所述从控制器7通过信号线与从换能器5连接,用于驱动从换能器5发射或接收表面声波信号;信息交互时,感应头4与感应基板1相接触形成表面声波传输通道。\n[0026] 进一步的,所述的主换能器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为多个时,多个主换能器2并联连接,且优选多个主换能器2均匀设置在感应基板1上,这样就使得每个主换能器2只需要负责较窄区域内的信号接收,有利于提高信号的接收灵敏度和提高信号的发射距离,即相当于增强了信号强度。另外,多个主换能器2均匀设置在感应基板1上的结构,使得感应头4无论置于感应基板1的什么位置,总会有与感应头4最接近的主换能器2,即能够形成传输距离最短的表面声波传输通道,有利于降低表面声波的传输损耗和减少表面声波的传输时间,进而提高近场通信的响应速度。\n[0027]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换能器2是指该换能器在主控制器6的控制下,既可以接收表面声波信号,也可以发射表面声波信号。而从换能器5是指该换能器在从控制器7的控制下,既可以发射表面声波信号,也可以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当固定终端上的主换能器2为发射表面声波信号时,移动终端3上的从换能器5为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反之,当固定终端上的主换能器2为接收表面声波信号时,移动终端3上的从换能器5为发射表面声波信号。这样,两者配合就能够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n[0028]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主换能器2设置在感应基板1的正面、背面或侧面。\n[0029] 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基板1为方形,多个主换能器2均匀设置在方形感应基板1四周的正面、背面或侧面。\n[0030] 本实施例中,感应基板1和感应头4的材质可以为玻璃、陶瓷、金属等能够传输表面声波的物质。\n[0031] 本实施例中,在感应基板1和感应头4上都设置有对应的处理电路,用于表面声波与电信号之间的转换和电信号的放大及处理。\n[0032] 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3通过传输通道向固定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固定终端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该实施方式适用于银行刷卡、门禁控制等只需通过移动终端3向固定终端单向传递信息的行业。以银行刷卡为例,其具体实施方法过:银行卡为移动终端3,POS机或ATM机为固定终端,银行卡上集成了感应头4、从换能器5、信号驱动电路、信号编码电路、从控制器7和电源等部件。在刷卡过程中,银行卡上的从控制器7发出带有唯一身份信息的数据,通过编码电路编码进行编码后再经信号驱动电路驱动换能器发出表面声波信号;该表面声波信号通过接触传播的方式传输到固定终端的感应基座上,被感应基座上的主换能器2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该信号经信号放大电路、信号采集电路、信号解码电路等处理后被固定终端的主控制接收并处理,从而达到信号接触传递的目的。\n[0033] 实施例2\n[0034] 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首先使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接触形成表面声波传输通道,再控制其中一个终端向另一个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另一个终端通过传输通道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n[0035] 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3通过传输通道向固定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固定终端接收到表面声波信号后对表面声波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表面声波信号通过传输通道反馈给移动终端3,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该实施方式适用于公交刷卡、手机支付等需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进行信息交互的行业。以手机支付为例,其具体实施方法过:手机为移动终端3,POS机或ATM为固定终端,手机上集成了基于表面声波通信的通信模块,其通信模块上包括感应头4、从换能器5、信号驱动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信号编码电路(信号解码电路)、从控制器7等部件。在手机支付的过程中,手机上的通信模块通过从控制器7发出带有唯一身份信息的数据,通过编码电路编码进行编码后再经信号驱动电路驱动换能器发出表面声波信号;该表面声波信号通过接触传播的方式传输到固定终端的感应基座上,被感应基座上的主换能器2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该信号经信号放大电路、信号采集电路、信号解码电路等处理后被固定终端的主控制器6接收并处理,处理完成后固定终端再通过信号回传通道反馈一组确认信息给移动终端3,起到信号交互传输的目的。信号回传通道的电路构成形式与信号正向传输的形式类似,即无论是移动终端3还是固定终端都集成了相同的处理电路(包括发送和接收电路)。\n[0036] 实施例3\n[0037] 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首先使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接触形成表面声波传输通道,再控制其中一个终端向另一个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另一个终端通过传输通道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n[0038]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终端通过传输通道向移动终端3发射表面声波信号,移动终端3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该实施方式适用于智能充值等只需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进行信息单向传递的行业,其具体实施方法同实施例1相同\n[0039] 实施例4\n[0040] 一种基于表面声波的近场接触式通信方法,首先使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接触形成表面声波传输通道,再控制其中一个终端向另一个终端发射表面声波信号,另一个终端通过传输通道接收表面声波信号,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n[0041]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终端通过传输通道向移动终端3发射表面声波信号,移动终端3接收到表面声波信号后对表面声波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表面声波信号通过传输通道反馈给固定终端,实现移动终端3与固定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该实施方式适用于智能物流识别等需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3进行信息交互传输的行业,其具体实施方法同实施例2相同。
法律信息
- 2018-08-31
- 2015-09-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H04W 4/00
专利申请号: 201510280419.1
申请日: 2015.05.28
- 2015-09-02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0-10-20
|
2008-11-13
| | |
2
| |
2015-05-27
|
2013-11-25
| | |
3
| |
2014-03-12
|
2013-11-16
| | |
4
| |
2008-06-04
|
2006-11-20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