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 |
申请号 | CN97111811.6 | 申请日期 | 1997-06-20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1997-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8844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暂无 | IPC分类号 | 暂无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郑文贵 | 申请人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文山区兴隆路1段70巷11弄8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郑文贵 | 当前权利人 | 郑文贵 |
发明人 | 郑文贵 |
代理机构 |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曹广生 |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轮挡泥板,主要指机动车车轮甩出水的消除装置。它具有一弧形壳体、至少一消能装置及相连通的排水系统,其中消能装置是弧形、且安装在弧形壳体内,又排水系统也处在弧形壳体内。从而,不影响后方车辆驾驶员的视线,保证交通安全。
1、一种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它具有一弧形壳体(1)、至少一消能装置 (2、2a、3)及相连通的排水系统(200),其中消能装置(2、2a、3)是弧形、且安装在 弧形壳体(1)内,又排水系统(200)也处在弧形壳体(1)内;上述弧形壳体(1)分为后 段(1A)、中段(1B)及前段(1C);上述弧形壳体(1)的后段的内侧内依次设有第一阻 尼室(13),第二阻尼室(14)有靠外侧的背部通道(16),又其下面具有一底部(15), 在第一阻尼室(13)中设有以弧形横杆(22)上并列着数块条片(21)的初级消能装置(2), 在第二阻尼室(14)与背部通道(16)之间设有以弧形基板(31)排列多个集水器(32)和 排水导板(33)的二级消能装置(3),弧形基板(31)上还设有多个排水孔(311),底部 (15)外端具有排水口(161) 而上述弧形壳体(1)的中段(1B)的壳体(1)底缘处有 一开口(11),邻接开口(11)处设有包容顶部消能装置(2a)的阻尼室(13),该顶部消 能装置(2a)是在支持座(23)下方并列连接多块条片(21),且该条片(21)向下渐尖, 该支持座(23)固设在壳体(1)的背部,相邻两条片(21)之间界定一栏水凹槽(24), 各拦水凹槽(24)纵向弧形地凹设在支持座(23)中。
2、按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初级消能装置(2)的条 片(21)横断面呈箭头形或棘齿形。
3、按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底部(15)开设排放孔 (131)、(141),又在上述底部(15)下滑设一滑动阀(151)。
4、按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弧形基板(31)的最低 部开设一最低排水孔(311a)。
5、按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集水器(32)是由斜连 接在基板(31)上的刷毛组成、且该刷毛伸向壳体(1)内侧。
6、按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弧形壳体(1)的后段(1A)、 中段(1B)及前段(1C)的内侧皆设有一开口(11)及与开口(11)配合的活动门(12)。
7、按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弧形壳体(1)的后段(1A) 具有相互枢接的上部(1u)和下部(1d)。
8、按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排水系统(200)包括至 少一前轮排水管(203)借第一连接管(201)、第二连接管(202)分别连接弧形壳体(1) 的前段(1C)和后段(1A);与前轮排水管(203)相连通的储水槽(204),以及至少二 后轮排水管(206)。
9、按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排水系统(200)包括 至少一空气抽引管(205)连接前轮排水管(203)和后轮排水管(206)。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轮挡泥板,主要指机动车车轮甩击水的消除装置。\n目前,习知的汽车挡泥(水)板,可用于遮挡雨天时,车轮后抛的水滴、水流,但是, 水滴或水流撞击挡泥板后,会被反射回流至轮胎及地面、细化成水雾,而遇车辆高速行驶中, 通过车身的空气涡流(eddy flow)时,水雾扩散形成一道“水雾幕”,造成后方车辆驾驶者 的视线障碍,影响交通安全。\n鉴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能把车轮抛甩出水的能量消 除,并收集水到各单元中,而后经排水系统排至车后方。\n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它具有一弧形壳 体、至少一消能装置及相连通的排水系统,其中消能装置是弧形、且安装在弧形壳体内,又 排水系统也处在弧形壳体内;上述弧形壳体分为后段、中段及前段;上述弧形壳体的后段的 内侧内依次设有第一阻尼室,第二阻尼室有靠外侧的背部通道,又其下面具有一底部,在第 一阻尼室中设有以弧形横杆上并列着数块条片的初级消能装置,在第二阻尼室与背部通道之 间设有以弧形基板排列多个集水器和排水导板的二级消能装置,弧形基板上还设有多个排水 孔,底部外端具有排水口;而上述弧形壳体的中段的壳体底缘处有一开口,邻接开口处设有 包容顶部消能装置的阻尼室,该顶部消能装置是在支持座下方并列连接多块条片,且该条片 向下渐尖,该支持座固设在壳体的背部,相邻两条片之间界定一栏水凹槽,各拦水凹槽纵向 弧形地凹设在支持座中。\n上述初级消能装置的条片横断面呈箭头形或棘齿形;上述底部开设排放孔,又在上述底 部下滑设一滑动阀;上述弧形基板的最低部开设一最低排水孔;上述集水器是由斜连接在基 板上的刷毛组成、且该刷毛伸向壳体内侧;上述弧形壳体的后段、中段及前段的内侧皆设有 一开口及与开口配合的活动门;上述弧形壳体的后段具有相互枢接的上部和下部;上述排水 系统包括至少一前轮排水管借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分别连接弧形壳体的前段和后段;与 前轮排水管相连通的储水槽,以及至少二后轮排水管;上述排水系统包括至少一空气抽引管 连接前轮排水管和后轮排水管。\n由于采用上述方案:不影响后方车辆驾驶员的视线,保证交通安全。\n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n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安装位置正视示意图。\n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安装位置仰视示意图。\n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壳体后段纵剖示意图。\n图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3的横断面示意图。\n图5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纵向剖示意图。\n图6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5的6-6方向断面示意图。\n图7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消能装置局剖示意图。\n图8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安装示意图。\n第一实施例,如图1~6所示,包括数个除水单元100分别包绕各前轮W和各后轮W1, 以及一排水系统200系与各除水单元100相连通。\n除水单元100包括:一壳体1以其弧形纵剖面包绕车轮W、W1、且其横断面呈U型(横 宽约等于轮胎宽),以及至少一消能装置2、2a、3弧形地设在壳体1之中、环包各轮胎W、 W1,以阻尼(dampen)进入壳体中的雨水消除雨水的能量,并加以收集向后排放。\n除水单元100分为一后段1A、一中段1B及一前段1C,分别对应于车轮(车胎)的后方 部位、中间部位及前方部位。\n除水单元100的后段1A包括一壳体1,在靠近车轮W、W1一侧(即壳体1内侧)开 设一开口11,并设一门(或窗)12,以控制开口11的启闭;第一阻尼室(dampening)13位 于邻接开口11的壳体1中,第二阻尼室14位于壳体1中的第一阻尼塞13内侧,一底部15 及一背部通道16设在壳体的外侧与开口11呈相对的内侧;多个(例如:2个)初级消能装 置2绕着车轮轮心(未示出)同心,且弧形地设置在壳体第一阻尼室13中,各初级消能装 置2含有多个条片21(blades)弧形、并列设在第一阻尼室13中,借条片21消除抛入壳体中 水滴的动能(例如:借摩擦损失消能),至少有一横杆22连接各条片21,以稳定安装各条 片21在壳体1之中;以及二级消能装置3亦绕着车轮轮心同心、且弧形地设在壳体1内的 第二阻尼室14中,含有一基板31弧形地设在壳体1内的第二阻尼室14与背部通道16之间, 多数集水器32列设在基板31上、且面向开口11,用于收集进入壳体之中,经初级消能装置 2的雨水水滴(由轮胎离心抛甩而出),以及多个排水导板33各科设在基板31上,使集水 器32所集水滴滴流而下,由排水导板33导引至在基板31上的多个排水孔311流入背部通 道16,再由通道底部的排水口161,排放所汇集的雨水。\n各条片21的横断面,可为箭头形或棘齿形,面向开口11渐渐变尖,以便容易导引雨水 进入壳体中,但是,可减少雨水有所挟带的污物回流向轮胎或地面。\n底部15开设有底部排放孔131、141在第一、第二阻尼室13、14的底部,有一滑动阀 151滑设在底部15,必要时可开启滑动阀151,以开启排入孔131、141排泄污泥、污物等。\n基板31是最低部开设一最低排水孔311a,安装滤网以防污泥进入背部通道16中、堵 住排水口161或防止污泥经排水口161排出造成污染。\n各集水器32包括:多个刷毛倾斜连接在基板31上、并伸向开口11、以捕捉甩入壳体1 中的雨水,再由集水器下方的导板33导流入通道16中排放雨水。\n最顶端的排水导板33a则用以承接除水单元100中段1B所排泄的雨水水流进入通道16 向下排放。\n前段1C借中段1B的分隔与后段1A前后相对,而前段1C的结构相似于后段1A,唯独 长度较后段1A较短,有关前段1C的构造不赘述。\n前、中、后段1C、1B、1A的开口11各借一门12控制开口11的启闭,该门12晴天时 关闭,以防尘土、污物进入壳体中,而在雨天,尤其车在高速行驶中,予以开门12,以便收 集雨水。该门12可为可挠式滑动门,可卷收在含有清洁装置的卷轴120中,可借一驱动马 达,在雨天中将门12开启,当然,该门12亦可取住,而以百叶窗、手动或电动启闭。\n如图5、6所示:除水单元100为中段1B系包括:一壳体1底缘有一开口11邻近车轮 W、W1,一阻尼室13邻接开口11,以包容一顶部消能装置2a在该阻尼室13之中,以及该 顶部消能装置2a弧形地设在车轮W、W1的上方、且包括多个板片21一体并列连接在一支 撑从23的下方,各板片21系向下渐渐变尖,而支持座23固设在壳体1的背部,相邻两板 片21之间界定一栏水凹槽24,各拦水凹槽24纵向、弧形地凹设在支持座23中,将凹槽24 中所积水流循凹槽24,排水导板33a重力泄流入前、后段1C、1A的背部通道16中,向外 排放雨水。\n当然,前述后段1A中所设的初级消能装置2,亦可加装在中段1B阻尼室13之中的邻 近开口11,进一步消除进入中段1B中的水滴能量。\n第二实施例,如图7、8所示,顶部消能装置2a的每个相邻板片21之间亦可形成两个 或多个拦水凹槽24、25,如图7所示,有效地捕捉由车轮W、W1上甩的雨水。\n如图8所示,各除水单元100的后段1A包括:一上部1u与一下部1d伸缩地或枢接地 连接该上部1u,下部1d时常缩退至车辆底部,以防被不平路面的后头等异物撞毁,而在雨 天启动雨刷、且车速超过一予设的高速值时,可启动一驱动系统(含驱动马达M)以下放该 下部1d,以供完整地除水用。该驱动系统可借一稳定电路,控制系统或手动操作加以驱动 下部1d。\n在雨天中动作雨刷且侦测出高速的车速时,门12乃自动开启,以接雨水进入壳体中, 且中部1d亦自上部1u下放,用于接收车轮所抛甩的雨水。\n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排水系统200,如图2所示,包括:至少一前轮排水管203借第一 连接管201与第二连接管202分别连接各前轮W的除水单元100的前段1C及后段1A;一 储水槽204安装在车辆的后部与该前轮排水管203相连通,并借一排水管204a连接储水槽 204至后轮W1的除水单元的后段1A,该后段1A的背部通逆16底部排水口161连接一排 水软管207,将所收集的雨水放流至后轮W1的后方;以及至少一后轮排水管206连通后轮 W1,除水单元的前轮1C与后段1A,将前段1C所收集的雨水排入后段1A再予以排放。\n排水系统200包括至少一空气抽引管205连接前轮排水管203及后轮排水管206,使在 高速行驶时,将空气流A引经抽引管205,借Bernoulli或文氏计(Venturi tube)的原理,以空 气抽除雨水,由后方排放,当然,亦可加装泵,以泵输出雨水加以排放。\n消能装置2、2a、3(可以是弧形条、棒、杆、长型网或海绵体等形状结构)可将由车 轮离心抛甩入壳体中的雨水能量微分、消除,能轻易地收集雨水内后轮W1的后方排放,由 于可减少反射、回流至各轮胎及路面上的雨水,以减少车辆行驶中的雨水阻力,使在雨天中 驾驶可安全、平稳,而且能防止水雾的形成,因此,雨水水滴进入本发明的装置后,被微分、 除能,然后积分、集结在水槽204中,再予重力排至车后方,故不会造成水滴四溅,水雾弥 漫,导致视线不良,影响后方来车的安全行驶。而且车下路面雨水也减少,不致造成车辆的 飘浮,雨天开车的刹车距离亦可缩短,更促进行车安全。
法律信息
- 2008-08-27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0.4.5
- 2000-04-05
- 1997-12-31
- 1997-12-03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1923-08-04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