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轻质梁自平衡长期静力加载装置 |
申请号 | CN201410809159.8 | 申请日期 | 2014-12-23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68590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G01N3/10 | IPC分类号 | G;0;1;N;3;/;1;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宁波大学 | 申请人地址 |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宁波大学 | 当前权利人 | 宁波大学 |
发明人 | 翟佳磊;李玉顺;黄帅;刘涛;陈伟 |
代理机构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蔡菡华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质梁自平衡长期静力加载装置,特点是包括架体,架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多根上下间距排列的搁档,位于同一层的左右两根搁档上放置有两根水平悬空放置且相互平行的轻质梁,轻质梁的承重面与水平面相垂直,轻质梁的外承重面与架体相接触,架体内固定设置有至少两个多层支架,多层支架上对应每层轻质梁的位置处搁置有静力施加组件,静力施加组件位于同一层的两根轻质梁之间,静力施加组件与轻质梁的承重面相垂直,位于同一层上的静力施加组件相平行;优点是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少,可同时对多根轻质梁进行长期静力加载试验。
1.一种轻质梁自平衡长期静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所述的架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多根上下间距排列的搁档,所述的架体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一组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多组上下排列的第一连接孔组,位于一根支撑杆上的第一连接孔组的数量与位于所述的架体一端的搁档的数量相等,所述的第一连接孔组包括至少三个上下等间距排列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的搁档的两端一体设置有连接片,所述的连接片与所述的搁档相垂直,且所述的搁档位于所述的连接片的中部,所述的连接片与和其对应端的支撑杆上的第一连接孔通过两个高强度螺栓固定连接,位于同一层的左右两根搁档上放置有两根水平悬空放置且相互平行的轻质梁,所述的轻质梁的承重面与水平面相垂直,所述的轻质梁的外承重面与所述的支撑杆的内侧面相接触,所述的架体内固定设置有至少两个多层支架,所述的多层支架上对应每层轻质梁的位置处搁置有静力施加组件,所述的静力施加组件位于同一层的两根所述的轻质梁之间,所述的静力施加组件与所述的轻质梁的承重面相垂直,位于同一层上的静力施加组件相平行,所述的静力施加组件包括自锁式液压千斤顶和压力传感器,所述的自锁式液压千斤顶与位于同一层的其中一根所述的轻质梁的内承重面相接触,所述的压力传感器与位于同一层的另一根所述的轻质梁的内承重面相接触,所述的自锁式液压千斤顶的施力轴与所述的压力传感器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质梁自平衡长期静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的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加强连接框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质梁自平衡长期静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的前后两侧设置有至少两组水平排列的第二连接孔组,所述的第二连接孔组的数量与所述的多层支架的数量相等,所述的第二连接孔组包括多个水平等间距排列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的多层支架的底部一体设置有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伸入与其对应端的第二连接孔中。
一种轻质梁自平衡长期静力加载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中梁的静力加载试验,尤其涉及一种轻质梁自平衡长期静力加载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梁是土木建筑结构中常见的用于承重的长条形构件,梁的承重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牢度,因此,梁在投入使用前需要先经过长期的静力加载试验。目前,对梁的长期静力加载方法主要有重物加载和机械加载,重物加载的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的重物和人力,而且无法一次加载多根梁试件,此外,还需要通过地槽固定来实现加载装置的自平衡;\n机械加载对试验室的条件要求苛刻,无法普及。\n发明内容\n[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可对多根梁试件同时进行加载试验的轻质梁自平衡长期静力加载装置。\n[0004]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轻质梁自平衡长期静力加载装置,包括架体,所述的架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多根上下间距排列的搁档,位于同一层的左右两根搁档上放置有两根水平悬空放置且相互平行的轻质梁,所述的轻质梁的承重面与水平面相垂直,所述的轻质梁的外承重面与所述的架体相接触,所述的架体内固定设置有至少两个多层支架,所述的多层支架上对应每层轻质梁的位置处搁置有静力施加组件,所述的静力施加组件位于同一层的两根所述的轻质梁之间,所述的静力施加组件与所述的轻质梁的承重面相垂直,位于同一层上的静力施加组件相平行。\n[0005] 所述的架体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一组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多组上下排列的第一连接孔组,位于一根支撑杆上的第一连接孔组的数量与位于所述的架体一端的搁档的数量相等,所述的第一连接孔组包括至少三个上下等间距排列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的搁档的两端一体设置有连接片,所述的连接片与所述的搁档相垂直,且所述的搁档位于所述的连接片的中部,所述的连接片与和其对应端的支撑杆上的第一连接孔通过两个高强度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的轻质梁的外承重面与所述的支撑杆的内侧面相接触。\n[0006] 两组所述的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加强连接框架,在静力加载时,增加了架体的连接牢度。\n[0007] 所述的底座的前后两侧设置有至少两组水平排列的第二连接孔组,所述的第二连接孔组的数量与所述的多层支架的数量相等,所述的第二连接孔组包括多个水平等间距排列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的多层支架的底部一体设置有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伸入与其对应端的第二连接孔中;该结构使得可根据实际试验需要对轻质梁在长度方向的不同加载点进行静力加载。\n[0008] 所述的静力施加组件包括自锁式液压千斤顶和压力传感器,所述的自锁式液压千斤顶与位于同一层的其中一根所述的轻质梁的内承重面相接触,所述的压力传感器与位于同一层的另一根所述的轻质梁的内承重面相接触,所述的自锁式液压千斤顶的施力轴与所述的压力传感器固定连接。\n[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n[0010] (1)、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少,适合对轻质梁进行长期静力加载试验,且位于同一层的轻质梁不仅作为试验试件,而且同时成为静力加载装置的一部分,加载时起到类似反力架的作用,使得同一层上的静力施加组件可同时对两根轻质梁进行静力加载;\n[0011] (2)、由于架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多根上下间距排列的搁档,使得整个加载装置可同时对多根轻质梁进行静力加载试验;\n[0012] (3)、由于上下两根搁档之间的间距可调,使得同一个加载装置中可同时对不同规格的轻质梁进行静力加载试验,使用较灵活;\n[0013] (4)、该静力加载装置无需地槽固定,直接放在平坦的地面上就可实现装置的自平衡,也可移动到任何环境中进行轻质梁的长期静力加载;\n[0014] (5)、由于搁档的两端一体设置有连接片,通过连接片与支撑杆固定连接,保证了在长期静力加载时,搁档与支撑杆的连接牢固度;\n[0015] (6)、由于轻质梁悬空架置,减少了摩擦力等因素对静力加载的影响,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n附图说明\n[0016]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n[0017] 图2为图1的正视图;\n[0018] 图3为本发明的搁档的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9]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n[0020] 如图所示,一种轻质梁自平衡长期静力加载装置,包括架体,架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多根上下间距排列的搁档1,架体包括底座2,底座2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一组支撑杆3,支撑杆3上设置有多组上下排列的第一连接孔组31,位于一根支撑杆3上的第一连接孔组31的数量与位于架体一端的搁档1的数量相等,第一连接孔组31包括多个上下等间距排列的第一连接孔,搁档1的两端一体设置有连接片11,连接片11与搁档1相垂直,且搁档\n1位于连接片11的中部,连接片11与和其对应端的支撑杆3上的第一连接孔通过两个高强度螺栓4固定连接,两组支撑杆3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加强连接框架5,位于同一层的左右两根搁档1上放置有两根水平悬空放置且相互平行的轻质梁6,轻质梁6的承重面与水平面相垂直,轻质梁6的外承重面61与支撑杆3的内侧面相接触,架体内设置有两个多层支架7,架体的底座2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两组水平排列的第二连接孔组21,第二连接孔组21包括多个水平等间距排列的第二连接孔,多层支架7的底部一体设置有连接杆71,连接杆71伸入与其对应端的第二连接孔中,多层支架7上对应每层轻质梁6的位置处搁置有静力施加组件,静力施加组件位于同一层的两根轻质梁6之间,静力施加组件与轻质梁6的承重面相垂直,位于同一层上的两个静力施加组件相平行,静力施加组件包括自锁式液压千斤顶8和压力传感器9,自锁式液压千斤顶8与位于同一层的其中一根轻质梁6的内承重面62相接触,压力传感器9与位于同一层的另一根轻质梁6的内承重面62相接触,自锁式液压千斤顶8的施力轴与压力传感器9固定连接。
法律信息
- 2017-01-18
- 2015-05-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G01N 3/10
专利申请号: 201410809159.8
申请日: 2014.12.23
- 2015-04-29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1-03-16
|
2010-07-07
| | |
2
| | 暂无 |
2014-12-23
| | |
3
| | 暂无 |
1997-12-16
| | |
4
| | 暂无 |
2007-09-14
| | |
5
| |
2007-01-17
|
2006-06-14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