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 |
申请号 | CN202122191730.2 | 申请日期 | 2021-09-10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H02S40/10 | IPC分类号 | H;0;2;S;4;0;/;1;0;;;H;0;2;S;2;0;/;3;0;;;F;2;4;S;3;0;/;4;2;5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华氢能源动力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枫科技园D11第3层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华氢能源动力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华氢能源动力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潘爱华;蔡亮;范光良;刘俊;赵宝德 |
代理机构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沃赵新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综合利用装置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包括底板、太阳能电池板和机体,所述机体固定设置于底板的上表面,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对称固定设置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上侧均开设有凹槽,右侧的所述凹槽的内部通过两个第一轴承转动设置有第一转杆,右侧的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后侧固定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第一转杆的杆壁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左端杆壁通过第二轴承转动连接有矩形框,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固定设置于矩形框的内部,所述矩形框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转杆。本实用新型便于对太阳能电池板的表面进行清理,保证了太阳能电池板的正常使用。
1.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包括底板(1)、太阳能电池板(2)和机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3)固定设置于底板(1)的上表面,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对称固定设置有两个支撑板(4),两个所述支撑板(4)的上侧均开设有凹槽,右侧的所述凹槽的内部通过两个第一轴承转动设置有第一转杆(5),右侧的所述支撑板(4)的上端后侧固定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第一转杆(5)的杆壁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的左端杆壁通过第二轴承转动连接有矩形框(7),所述太阳能电池板(2)固定设置于矩形框(7)的内部,所述矩形框(7)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转杆(8),所述第二转杆(8)通过卡接机构卡接设置于左侧的凹槽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U形板(9)、限位块(10)和限位杆(11),所述第一U形板(9)固定设置于右侧的支撑板(4)的上端后侧且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限位杆(11)与第一通孔的内壁活动套接,所述第一转杆(5)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环绕开设有齿槽,所述空腔的后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限位杆(11)的前端固定设置有齿辊(12),所述齿辊(12)与齿槽啮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机构包括插杆(13)和两个固定板(14),两个所述固定板(14)固定设置于左侧的凹槽的内部,两个所述固定板(14)的内部均开设有插孔,所述插杆(13)与两个插孔的内壁活动套接,所述第二转杆(8)的杆壁环绕开设有多个插槽,所述插杆(13)与对应的插槽活动插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机构包括第二U形板(15),所述第二U形板(15)固定设置于左侧的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二U形板(15)的内部固定设置有防滑垫(16),所述第二转杆(8)卡接设置于防滑垫(16)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固定板(14)之间设置有驱动块(17),所述驱动块(17)与插杆(13)的杆壁固定套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11)的杆壁活动套接有弹簧(18),所述弹簧(18)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块(10)和第一U形板(9)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1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拉环(19)。
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综合利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冷热电三联供是指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带动燃气机、微燃机或内燃机等燃气发电设备运行,产生的电力供应用户的电力需求,系统发电后排出的余热通过余热回收利用设备(余热锅炉或者余热直燃机等)向用户供热、供冷。\n[0003] 现有的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的太阳能电池板通常是固定设置,这样导致的问题是由于太阳能电池板的表面存在多个凹槽,在积灰后不便于对其表面进行清理,从而影响太阳能电池板的正常使用。\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太阳能电池板固定设置,一旦表面积灰时,不便于进行清理,影响其正常使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n[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n[0006] 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包括底板、太阳能电池板和机体,所述机体固定设置于底板的上表面,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对称固定设置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上侧均开设有凹槽,右侧的所述凹槽的内部通过两个第一轴承转动设置有第一转杆,右侧的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后侧固定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第一转杆的杆壁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左端杆壁通过第二轴承转动连接有矩形框,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固定设置于矩形框的内部,所述矩形框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通过卡接机构卡接设置于左侧的凹槽的内部。\n[0007]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U形板、限位块和限位杆,所述第一U形板固定设置于右侧的支撑板的上端后侧且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限位杆与第一通孔的内壁活动套接,所述第一转杆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环绕开设有齿槽,所述空腔的后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限位杆的前端固定设置有齿辊,所述齿辊与齿槽啮合连接。\n[0008] 优选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插杆和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固定设置于左侧的凹槽的内部,两个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均开设有插孔,所述插杆与两个插孔的内壁活动套接,所述第二转杆的杆壁环绕开设有多个插槽,所述插杆与对应的插槽活动插接。\n[0009] 优选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第二U形板,所述第二U形板固定设置于左侧的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二U形板的内部固定设置有防滑垫,所述第二转杆卡接设置于防滑垫的内部。\n[0010] 优选的,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驱动块,所述驱动块与插杆的杆壁固定套接。\n[0011] 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杆壁活动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块和第一U形板固定连接。\n[0012] 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拉环。\n[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n[0014] 1、该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通过设置有的第一转杆和限位机构,能够在需要对太阳能电池板的表面进行清理时对其进行翻转并限位,以便于进行清理。\n[0015] 2、该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通过设置有的卡接机构,能够避免在正常使用时连接杆和第二转杆转动,以便于使太阳能电池板保持固定的角度。\n[0016]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便于对太阳能电池板的表面进行清理,保证了太阳能电池板的正常使用。\n附图说明\n[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n[0019] 图3为图2中局部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n[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n[0021] 图5为图4中第二U形板和防滑垫的侧视连接结构示意图。\n[0022] 图中:1底板、2太阳能电池板、3机体、4支撑板、5第一转杆、6连接杆、7矩形框、8第二转杆、9第一U形板、10限位块、11限位杆、12齿辊、13插杆、14固定板、15第二U形板、16防滑垫、17驱动块、18弹簧、19拉环。\n具体实施方式\n[002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n[002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n[0025] 实施例1\n[0026] 参照图1‑3,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包括底板1、太阳能电池板2和机体3,机体3固定设置于底板1的上表面,底板1的上表面对称固定设置有两个支撑板4,两个支撑板4的上侧均开设有凹槽,右侧的凹槽的内部通过两个第一轴承转动设置有第一转杆5,右侧的支撑板4的上端后侧固定设置有限位机构,第一转杆5的杆壁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左端杆壁通过第二轴承转动连接有矩形框7,太阳能电池板2固定设置于矩形框7的内部,矩形框7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转杆8,第二转杆8通过卡接机构卡接设置于左侧的凹槽的内部。\n[0027] 限位机构包括第一U形板9、限位块10和限位杆11,第一U形板9固定设置于右侧的支撑板4的上端后侧且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限位杆11与第一通孔的内壁活动套接,第一转杆5的内部开设有空腔,空腔的内部环绕开设有齿槽,空腔的后端开设有第二通孔,限位杆\n11的前端固定设置有齿辊12,齿辊12与齿槽啮合连接,便于在将矩形框7翻转后进行限位,以便于对太阳能板进行清理,此处限位杆11、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的横截面均设置为矩形,避免限位杆11转动。\n[0028] 卡接机构包括插杆13和两个固定板14,两个固定板14固定设置于左侧的凹槽的内部,两个固定板14的内部均开设有插孔,插杆13与两个插孔的内壁活动套接,第二转杆8的杆壁环绕开设有多个插槽,插杆13与对应的插槽活动插接,便于对第二转杆8卡接,避免第二转杆8转动。\n[0029] 两个固定板14之间设置有驱动块17,驱动块17与插杆13的杆壁固定套接,便于通过驱动块17带动插杆13运动。\n[0030] 限位杆11的杆壁活动套接有弹簧18,弹簧18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块10和第一U形板9固定连接,便于在没有外力作用时齿辊12能够始终插接在空腔的内部。\n[0031] 限位杆1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拉环19,便于通过拉环19带动限位杆11运动。\n[0032] 本实用新型中,在需要调整太阳能电池板2的角度时,通过驱动块17将插杆13从对应的插槽的内部移出,转动矩形框7,在调整至合适的角度后通过驱动块17将插杆13插入对应的插槽的内部进行限位,使太阳能电池板2的角度保持固定,在需要对太阳能电池板2的表面进行清理时,拉动拉环19,拉环19通过限位杆11带动齿辊12与空腔分离,以第一转杆5为转轴翻转矩形框7,在对矩形框7翻转后松开拉环19,弹簧18通过自身弹力挤压限位块10,限位块10通过限位杆11带动齿辊12与齿槽啮合,达到对第二转杆8限位的效果,从而使矩形框7的角度保持固定,以便于对其表面进行清理。\n[0033] 实施例2\n[0034] 参照图3‑5,一种高渗透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装置,包括底板1、太阳能电池板2和机体3,机体3固定设置于底板1的上表面,底板1的上表面对称固定设置有两个支撑板4,两个支撑板4的上侧均开设有凹槽,右侧的凹槽的内部通过两个第一轴承转动设置有第一转杆5,右侧的支撑板4的上端后侧固定设置有限位机构,第一转杆5的杆壁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左端杆壁通过第二轴承转动连接有矩形框7,太阳能电池板2固定设置于矩形框7的内部,矩形框7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转杆8,第二转杆8通过卡接机构卡接设置于左侧的凹槽的内部。\n[0035] 限位机构包括第一U形板9、限位块10和限位杆11,第一U形板9固定设置于右侧的支撑板4的上端后侧且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限位杆11与第一通孔的内壁活动套接,第一转杆5的内部开设有空腔,空腔的内部环绕开设有齿槽,空腔的后端开设有第二通孔,限位杆\n11的前端固定设置有齿辊12,齿辊12与齿槽啮合连接,便于在将矩形框7翻转后进行限位,以便于对太阳能板进行清理,此处限位杆11、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的横截面均设置为矩形,避免限位杆11转动。\n[0036] 卡接机构包括第二U形板15,第二U形板15固定设置于左侧的凹槽的内部,第二U形板15的内部固定设置有防滑垫16,第二转杆8卡接设置于防滑垫16的内部,便于对第二转杆\n8进行卡接,避免第二转杆8转动。\n[0037] 两个固定板14之间设置有驱动块17,驱动块17与插杆13的杆壁固定套接,便于通过驱动块17带动插杆13运动。\n[0038] 限位杆11的杆壁活动套接有弹簧18,弹簧18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块10和第一U形板9固定连接,便于在没有外力作用时齿辊12能够始终插接在空腔的内部。\n[0039] 限位杆1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拉环19,便于通过拉环19带动限位杆11运动。\n[0040] 本实用新型中,在需要调整太阳能电池板2的角度时,通过矩形框7将第二转杆8从防滑垫16的内部拉出,在对矩形框7的角度调整后,将第二转杆8压入防滑垫16的内部,使太阳能电池板2的角度保持固定,在需要对太阳能电池板2的表面进行清理时,拉动拉环19,拉环19通过限位杆11带动齿辊12与空腔分离,以第一转杆5为转轴翻转矩形框7,在对矩形框7翻转后松开拉环19,弹簧18通过自身弹力挤压限位块10,限位块10通过限位杆11带动齿辊\n12与齿槽啮合,达到对第二转杆8限位的效果,从而使矩形框7的角度保持固定,以便于对其表面进行清理。\n[004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