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 |
申请号 | CN95190583.X | 申请日期 | 1995-06-23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暂无 |
公开/公告日 | 1996-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64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暂无 | IPC分类号 | 暂无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申请人地址 | 日本东京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当前权利人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发明人 | 杉山玄六;平田东一;石川广二;丰冈司;中村刚志 |
代理机构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健 |
摘要
一种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为了在进行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作时,能顺利地抬起动臂,在液压阀装置(12)的第1阀群中,在铲斗用换向阀(21)的供油通路(32)设置可变节流阀(70),将作为动臂抬起的操作指令的二次压C导入该可变节流阀(70)的向液控操作部(70a),当二次压C为0或小时,使可变节流阀(70)全开,随着二次压C增大,使其开口面积减小,以限制铲斗用换向阀(21)的压力油供给流量。
1.一种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是装设在至少具有动臂 (300)、斗臂(301)、铲斗(302)这3种工作机构的液压挖掘机上, 并且是具有包括用以驱动上述动臂的动臂缸(50)、用以驱动斗臂的 斗臂缸(52)、用以驱动铲斗的铲斗缸(54)的多个驱动装置的液压 回路装置;这种液压回路装置具有至少是第1和第2两个液压泵 (10、11)以及将上述第1和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至少供给到上 述动臂缸、斗臂缸和铲斗缸内的液压阀装置(12);上述液压阀装置 具有控制由上述第1液压泵(10)向上述动臂缸(50)内供给的压 力油流的第1动臂用换向阀(22)、控制由上述第1液压泵向上述铲 斗缸(54)内供给的压力油流的铲斗臂用换向阀(21)、控制由上述 第2液压泵(11)向上述动臂缸(50)内供给的压力油流的第2动 臂用换向阀(26)、控制由上述第2液压泵向上述斗臂缸(52)内供 给的压力油流的斗臂用换向阀(25);为了将上述第1液压泵输出的 压力油并联地供给到上述第1动臂用换向阀(22)和铲斗用换向阀 (21)内,将它们的供油通路(33、32)连接到上述第1液压泵上, 为了将上述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并联地供给到上述第2动臂用 换向阀(26)和斗臂用换向阀(25)内,将它们的供油通路(37、 36a)连接到上述第2液压泵上,在上述这样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 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
动臂抬起检测机构(71),用以检测作为上述动臂(300)的抬 起操作的动臂抬起;
辅助流量控制机构(70;90),该机构是设置在上述铲斗用换向 阀(21)的供油通路(32)上,当由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检测出 动臂抬起时,用以限制上述铲斗用换向阀的压力油供给流量。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其特征在 于: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71)是检测上述第1动臂用换向阀 (22)的操作量的机构;上述辅助流量控制机构包括根据上述操作量 而减小开口面积的可变流量控制机构(70;90)。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其特 征在于:上述换向阀(22、21、26、25)是利用油压信号进行转换 的液控操作阀;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是将动臂抬起的油压信号导 入上述辅助流量控制机构(70;90)的管路机构(71)。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其特 征在于:还具备检测作为上述斗臂(301)的收拢操作的斗臂收拢的 斗臂收拢检测机构(82)和转换机构(81),该转换机构(81)的用 途是,只有在由上述斗臂收拢检测机构检测出斗臂收拢时,才能实 现由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71)检测出动臂抬起时上述辅助流量 控制机构(70;90)所进行的供给流量的限制。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其特征在 于:上述斗臂收拢检测机构是检测上述斗臂用换向阀(25)的操作 量的机构(82),上述转换机构(81)只有在上述斗臂用换向阀 (25)的操作量超过规定值时才能动作,以便能实现由上述动臂抬起 检测机构(71)检测出动臂抬起时上述辅助流量控制机构(70; 90)所进行的供给流量的限制。
6.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其特征在 于:上述换向阀(22、21、26、25)是利用油压信号进行转换的液 控操作阀,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是将动臂抬起的油压信号导入上 述辅助流量控制机构(70;90)的第1管路机构(71),上述斗臂收 拢检测机构是将斗臂收拢的油压信号导入上述转换机构(81)的第 2管路机构(82),上述转换机构是设置在上述第1管路机构(71)上, 是根据上述第2管路机构(82)输送过来的斗臂收拢的液压信号进 行动作的换向阀(81)。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其特征在 于上述辅助流量控制机构(90)具有:
(a)提动阀(500),该阀是设置在上述供油通路(32)上,具有 提动阀芯(502)和可变节流控制阀(503),上述提动阀芯(502)在 上述供油通路上形成辅助可变节流阀(501),上述可变节流控制阀 (503)形成于上述提动阀芯上,并且根据该提动阀芯的移动量改变 开口面积;
(b)控制油路(504),该油路能通过上述可变节流控制阀 (503)将上述供油通路(32)的上述辅助可变节流阀(501)的上游 侧与上述供油通路的下游侧连通,根据流过上述控制油路的压力油 的流量来决定上述提动阀芯(502)的移动量;
(c)液控流量控制机构,该机构具有设置在上述控制油路 (504)上的液控可变节流阀(505),根据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 (71)输送过来的信号改变上述液控可变节流阀的开口面积,以控制 流过控制油路的压力油流量。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其特征在 于:上述辅助流量控制机构是设置在上述控制油路(504)上,并且 还具有防止压力油倒流的单向阀(506)。
技术范畴\n本发明涉及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特别是涉及改进动 臂、斗臂、铲头这3个工作机构同时操作时的动作的液压挖掘机的 液压回路装置。\n背景技术\n对于装设在至少具有动臂、斗臂、铲斗这3种工作机构的液压 挖掘机上,并且具有包括用以驱动动臂的动臂缸、用以驱动斗臂的 斗臂缸、用以驱动铲斗的铲斗缸的多个驱动装置的液压回路装置来 说,众所周知的实例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昭58-146632号公报中有 所记载。该液压回种装置具有至少是第1和第2两个液压泵以及将 压力油由该第1和第2液压泵至少供给到动臂缸、斗臂缸和铲斗缸 内的液压阀装置;液压阀装置具备控制由第1液压泵供给到动臂缸 的压力油流的第1动臂用换向阀、控制由第1液压泵供给到铲斗缸 的压力油流的铲斗用换向阀、控制由第2液压泵供给到动臂缸的压 力油流的第2动臂用换向阀、控制由第2液压泵供给动斗杆缸的压 力油流的斗臂用换向阀、为了将第1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并联地供 给到第1动臂用换向阀和铲斗用换向阀内而将这两个换向阀的供油 通路并联连接到第1液压泵上的第1并联通路、为了将第2液压泵 输出的压力油并联地供给第2动臂用换向阀和斗臂用换向阀内而将 这两个换向阀的供油通路并联连接到第2液压泵上的第2并联通 路。\n发明的公开\n在上述先有技术的液压回路装置中,将动臂缸、斗杆缸和铲斗 缸通过上述的换向阀和第1、第2并联通路连接到2个液压泵上,借 此,可以完成动臂、斗臂、铲斗的各种复合动作。例如对于动臂和 斗臂的2复合动作来说,至少将第1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通过第1 动臂用换向阀供给到动臂缸内,将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通过斗 臂用换向阀供给到动臂缸内,能使动臂和斗臂同时动作;对于动臂 和铲斗的2复合动作来说,至少将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通过第 2动臂用换向阀供给到动臂缸内,将第1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通过 铲斗用换向阀供给到铲斗臂缸内,能使动臂和铲斗同时动作;对于 铲斗和斗臂的2复合动作来说,将第1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通过\n铲斗用换向阀供给到铲斗缸内,将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通过 斗臂用换向阀供给到斗臂缸内,能使铲斗和斗臂同时动作。另外即 使是动臂、斗臂、铲斗的3复合动作,如同挖掘作业中那样在斗臂 缸和铲斗缸的负荷压力十分高时,也能将第1和第2液压泵输出的 压力油的一部分通过各自的换向阀分别供给到铲斗缸和斗臂缸内, 将第1和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的剩余部分通过第1和第2动臂 用换向阀供给到动臂的缸内,能使动臂、斗臂、铲斗同时动作。\n但是,对于上述以往的技术来说,人们知道在动臂、斗臂、铲 斗的3复合动作之中,在进行空中的3复合动作即动臂抬起、斗臂 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作时,不能按照操作者的意图使动臂抬 起,操作性显著恶化,同时还有可能发生与操作者的意图相反的急 剧的动作。\n就是说,在进行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作 时,由于第1动臂用换向阀和铲斗用换向阀是通过并联通路并联连 接在第1液压泵上,第1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不能供给到负荷压比 保持由于自重而落下的铲斗的铲斗缸还要高的动臂缸内;由于第2 动臂用换向阀和斗臂用换向阀是通过并联通路并联连在第2液压泵 上,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不能供给到负荷压比保持由于自重而 落下的斗臂的斗臂缸还要高的动臂缸内,动臂不能进行上升动作。因 此,会发生操作者不希望的动作,同时例如铲斗缸进行收拢操作而 移动到行程终端时,在那一时刻第1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急剧地供 给到动臂缸内,其结果,由于动臂急剧地开始上升,有可能发生与 操作者的意图相反的急剧动作。\n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它能 在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作时使动臂进行上升 动作。\n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采用 下述结构。就是说,是装设在至少具有动臂、斗臂、铲斗这3种工 作机构的液压挖掘机上,并且是具有包括用以驱动动臂的动臂缸、用 以驱动斗臂的斗臂缸、用以驱动铲斗的铲斗缸的多个驱动装置的液 压回答路装置;这种液压回路装置具有至少是第1和第2两个液压 泵以及将上述第1和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至少供给到上述动臂 缸、斗壁缸和铲斗缸内的液压阀装置;上述液压阀装置具有控制由 上述第1液压泵供向上述动臂缸内供给的压力油流的第1动臂用换 向阀、控制由上述第1液压泵向上述铲斗缸内供给的压力油流的铲 斗用换向阀、控制由上述第2液压泵向上述动臂缸内供给的压力油 流的第2动臂用换向阀、控制由上述第2液压泵向上述斗臂缸内供 给的压力油流的斗臂用换向阀;为了将上述第1液压泵输出的压力 油并联地供给到上述第1动臂用换向阀和铲斗用换向阀内,将它们 的供油通路连接到上述第1液压泵上,为了将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 力油并联地供给到上述第2动臂用换向阀和斗臂用换向阀,将它们 的供油通路连接在上述第2液压泵上,在上述这样的液压挖掘机的 液压回路装置上,采用具有动臂抬起检测机构和辅助流量控制机构 的结构,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是用于检测作为上述动臂的抬起操 作的动臂抬起;上述辅助流量控制机构是设置在上述铲斗用换向阀 的供油通路上,当由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检测出动臂抬起时,用 以限制上述铲斗用换向阀的压力油供给流量。\n在上述液压回路装置上,最好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是检测上 述第1动臂用换向阀的操作量的机构;上述辅助流量控制机构包括 根据上述操作量而减小开口面积的可变流量控制机构。\n另外,最好上述换向阀是利用液压信号进行转换的液控操作阀; 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是将动臂抬起的油压信号导入上述辅助流量 控制机构的管路机构。\n另外,上述液压回路装置最好还具备检测作为上述斗臂的收拢 操作的斗臂收拢的斗臂收拢检测机构和转换机构,该转换机构的用 途是,只有在由上述斗臂收拢检测机构检测出斗臂收拢时,才能实 现由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检测出动臂抬起时上述辅助流量控制机 构所进行的供给流量的限制。\n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上述斗臂收拢检测机构是检测上述斗臂用 换向阀的操作量的机构;上述转换机构只有在上述斗臂用换向阀的 操作量超过规定值时才能动作,以便能实现由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 构检测出动臂抬起时上述辅助流量控制机构所进行的供给流量的限 制。\n另外,最好上述换向阀是利用液压信号进行转换的液控操作阀, 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是将动臂抬起的液压信号导入上述辅助流量 控制机构的第1管路机构,上述斗臂收拢检测机构是将斗臂收拢的 油压信号导入上述转换机构的第2管路机构,上述转换机构是设置 在上述第1管路机构上,是根据上述第2管路机构输送过来的斗臂 收拢的油压信号进行动作的换向阀。\n再者,上述辅助流量控制机构的构成包括:(a)摆动阀,该阀是 设置在上述供油通路上,具有提动阀芯和可变节流控制,上述提动 阀芯在上述供油通路上形成辅助可变节流阀,上述可变节流控制阀 是形成于上述摆动阀芯上,并且根据上述提动阀芯的移动量改变开 口面积;(b)控制油路,该油路能通过上述可变节流控制阀将上述供 油通路的上述辅助可变节流阀的上游侧与上述供油通路的下游侧连 通,根据流过上述控制油路的压力油流量来决定上述提动阀芯的移 动量;(c)液控流量控制机构,该机构具有设置在上述控制油路上的 液控可变节流阀,根据上述动臂抬起检测机构输送过来的信号改变 上述液控可变节流阀的开口面积,以控制流过控制油路的压力油流 量。\n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上述辅助流量控制机构是设置在上述控制 油路上,还具有防止压力油倒流的单向阀。\n在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液压回路装置上,在进行动臂抬起、 斗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作时,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不 能供给到负荷压力比保持由于自重而落下的斗臂的斗臂缸还要高的 动臂缸内,但是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检测出动臂抬起,辅助流量控制 机构限制铲斗用换向阀的压力油供给流量,因此第1液压泵的输出 压力上升到动臂的负荷压力以上,第1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能通过 第1动臂用换向阀供给到负荷压力比保持由于自重而落下的铲斗的 铲斗缸还要高的动臂缸内。于是,在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斗收 拢的3复合动作中动臂上升,能进行符合操作者意图的操作,同时 能避免铲斗缸移动到行程末端时等动臂的急剧动作。另外,对于铲 斗的单独操作来说,辅助流量控制机构由于不限制铲斗换向阀的压 力油供给流量,因此不会发生不必要节流损失。\n利用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检测第1动臂用换向阀的操作量,设置 根据该操作量减小开口面积的可变的流量控制机构作为辅助流量控 制机构,借此,根据动臂抬起的操作量限制铲斗用换向阀的压力油 供给流量,因此,第1液压泵的输出压力根据动臂抬起的操作量而 上升,将与动臂抬起的操作量相适应的流量供给到动臂缸内。所以, 与动臂抬起的操作量相适应的动臂抬起的速度受到控制,在动臂抬 起、斗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作中动臂抬起的操作更加顺利。\n在换向阀是根据油压信号进行转换的液控操作阀的情况下,把 动臂抬起检测机构作成将动臂抬起的油压信号导入辅助流量控制机 构的管路机构,借此能以简单的结构获得上述作用。\n只有在由斗臂收拢检测机构检测出作为斗臂的收拢操作的斗臂 收拢,并且由转换机构检测出斗臂收拢时,才能实现当动臂抬起检 测机构检测出动臂抬起时,辅助流量控制机构所进行的供给流量的 限制,因此,在进行动臂抬起和铲斗收拢的2复合动作时,第1液 压泵输出的压力油能分别通过第1动臂用换向阀和铲斗用换向阀供 给到动臂缸和铲斗缸内,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能通过第2动臂 用换向阀供给到动臂缸内,动臂缸一定动作,同时由于辅助流量控 制机构不进行铲斗用换向阀的供给流量的限制,不会发生不必要的 节流损失,并且铲斗的速度不会降低。\n只有在由斗臂收拢检测机构检测出斗臂用换向阀的操作量,并 且其操作量超过规定值时,才能实现当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检测出动 臂抬起时辅助流量控制机构所进行的供给流量的限制,因此,在进 行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作时,在斗臂收拢的 操作量少,由于第2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的一部分通过第2动臂用 换向阀供给到动臂缸内时,不由辅助流量控制机构进行供给流量的 限制,因此不会发生不必要的节流损失,并且铲斗速度不会降低。\n在换向阀是由液压信号进行转换的液控操作阀的情况下,把动 臂抬起检测机构作成将动臂抬起的油压信号导入辅助流量控制机构 的第1管路机构;把斗臂收拢检测机构作成将斗臂收拢的油压信号 导入转换机构的第2管路机构;将转换机构设置在第1管路机构上, 由于是借助第2管路机构输出的斗臂收拢的油压信号进行动作的换 向阀,能以简单的结构获得上述作用。\n由于以提动阀、控制油路和液控流量控制机构构成提动阀型流 量控制阀,以这种提动阀型流量控制阀构成辅助流量控制机构,因 此提动阀的提动阀芯具有与以往的阀结构的配置在供油通路上的负 载单向阀类似的配置构造,另外,液控流量控制机构可以利用与以 往的阀体分离的保持提动阀芯的固定部件进行配置,因此不对以往 的换向阀的结构进行较大的变更,即能获得作为辅助流量控制机构 的所希望的性能。\n另外,提动阀型的流量控制阀具有辅助流量控制机构和负载单 向阀两者的功能,并且在作为主回路的供油通路上只是设置1个提 动阀,因此与在供油通路上设置负载单向阀和辅助流量控制机构两 个阀的结构相比,整个阀构造简化,结构紧凑,同时压力油通过主 回路时的压力损失降低,可以实现能量损失小的驱动装置操作。\n由于在控制油路上设置单向阀,能设定成当提动阀芯移动到全 闭位置时,不将可变节流控制阀完全封闭,因此能形成稳定的控制 油流,流量控制精度提高,同时可变节流控制阀的制作容易。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n从本发明来看,即使在空中进行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斗收 拢的3复合动作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动臂的上升,能进行符合操作 者的意图的动作,同时能避免铲斗缸移动到行程末端等操作者所不 预期的动作,能提高作业的安全性。\n附图的简要说明\n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的回 路图;\n图2是装设本发明的液压回路装置的液压挖掘机的侧视图;\n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操作杆装置的详细情况的图;\n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可变节流阀的开度特性的图;\n图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的回 路图;\n图6是图5所示的可变节流阀部分的放大图;\n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第2斗臂用换向阀的开度特性的图;\n图8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液压挖掘机的液压回路装置的回 路图;\n图9是图8所示的提动阀型流量控制阀部分的放大图;\n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铲斗用换向阀和提动阀型流量控制阀 部分的阀构造的图;\n图11是用于说明图10所示的提动阀型流量控制阀的动作的说 明图。\n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n下面,按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n按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n本实施例的液压回路装置是装设在图2所示的具有动臂300、 斗臂301、铲斗302的3种工作机构的液压挖掘机上,在图1中,它 具备包括用于驱动动臂301的动臂缸50a、50b(以下以50表示)和 用于驱动斗臂301的斗臂缸52以及用于驱动铲斗302的铲斗缸54 的多个液压驱动装置。液压挖掘机的动臂300、斗臂301和铲斗302 构成前部机构14,前部机构14可以上下动作地安装在上部旋转体2 的前方,该上部旋转体2可以在下部行驶体1上旋转。下部行驶体 1和上部旋转体2分别由未予图示的左右行驶马达和旋转马达来驱 动,在上述多个驱动装置中也包括此等行驶马达和旋转马达。\n本实施例的液压回路装置还具有作为主泵的第1和第2液压泵 10、11,由第1和第2液压泵10、11输出的压力油经过液压阀装置 12供给到动臂缸50、斗臂缸52、铲斗缸54和未予图示的旋转马达 与行驶马达内。\n液压阀装置12具有第1行驶用换向阀20、铲斗用换向阀21、第 1动臂用换向阀22、第1斗臂用换向阀23和旋转用换向阀24、第2 斗臂用换向阀25、第2动臂用换向阀26、辅助换向阀27、第2行驶 用换向阀28。上述第1行驶用换向阀20、铲斗用换向阀21、第1动 臂用换向阀22和第1斗臂用换向阀23是用于分别控制由第1液压 泵10向未予图示的左右行驶马达中的一个马达、铲斗缸54、动臂缸 50和斗臂缸52内供给的压力油流;上述旋转用换向阀24、第2斗 臂用换向阀25、第2动臂用换向阀26,辅助换向阀27和第2行驶 用换向阀28是用于分别控制由第2液压泵11向未予图示的旋转马 达、斗臂缸52、动臂缸50、未予图示的辅助驱动装置和左右行驶马 达中的另一个马达内供给的压力油流。\n换向阀20~28是各自具有中间位置旁通通路的中间位置旁通 型的阀,将换向阀20~23内的中间位置旁通通路串联连接在中间位 置旁通油路30上构成第1阀群,上述中间位置旁通油路30是连接 在第1液压泵10的输出管路上;将换向阀24~28内的中间位置旁 通通路串联连接在中间位置旁通油路31上构成第2阀群,上述中间 位置旁通油路31是连接在第2液压泵11的输出管路上。\n另外,在第1阀群中,换向阀20与其他换向阀21~23是串联 地连接,以便第1液压泵10输出的压力油能优先供给到换向阀20 内;换向阀21、22的供油通路32、33是通过第1并联通路40并联 连接到第1液压泵10上,以便能将第1液压泵10输出的压力油并 联地供给到换向阀21、22内。再者,换向阀23是在中间位置旁通 油路30的最下游,与其他换向阀20~22是串联地连接,以便将液 压泵10输出的压力油优先地供给到此等其他的换向阀内,同时其供 油通路34还连接到第1并联通路40上,并且在该第1并联通路40 上设置只允许流向第1斗臂用换向阀23的压力油流的负载单向阀 41和固定节流阀42。\n节流阀42的功能是,由于第1斗臂用换向阀23与上游的动臂 用换向阀22和铲斗用换向阀21是串联地连接,要防止由于动臂、铲 斗的动作而引起斗臂速度急剧变化。当该节流阀42的开度过大时, 则在斗臂和动臂以及/或铲斗的复合动作时,第1液压泵10输出的 压力油就会供给到低压的斗臂内,因此有必要设定得小到无损于上 述功能的程度。\n在第2阀群中,换向阀25~27的供油通路36a、36b~38是通过 第2并联通路43并联连接到第2液压泵11上,以便能将第2液压 泵11输出的压力油并联地供给到换向阀25~27内。再者,换向阀 24相对于换向阀25的供油通路36a和换向阀26、27是通过第2并 联通路43并联连接;相对于换向阀25的供油通路36b是串联地连 接,以便第2液压泵11输出的压力油优先供给到换向阀24内。另 外,换向阀25的供油通路36b还通过固定节流阀19连接在第2并 联通路43上。再者,换向阀28与其他换向阀24~27是串联地连接, 以便第2液压泵11输出的压力油优先地供给到此等其他换向阀内, 同时换向阀28的供油通路39还连接到第2并联通路43上,并且在 上述第2并联通路43上设置只允许流向换向阀28的压力油流的负 载单向阀44和固定节流阀45。节流阀19、45的功能与节流阀42相 同,是用于防止由于与上游侧的换向阀有关的驱动装置的动作而引 起速度急剧变化。\n另外,第2行驶用换向阀28的供油通路39还通过连接油路46 与第1液压泵10连接,在连接油路46上设置只许流向第2行驶用 换向阀28的压力油流的单向阀47和开关阀48。另外,在中间位置 旁通油路30的上游侧和第2并联通路43的下游侧设置共同的溢流 阀49,以规定第1与第2液压泵10、11的输出压力的上限。\n本实施例的液压回路装置还有控制泵60,控制泵60的压力是 调整成由液控溢流阀61所确定的控制压力,该控制压力作为控制阀 一次压如图3所示被供给到铲斗和动臂用操作杆装置62的控制阀 62a、62b和62c、62d以及斗臂和旋转用操作杆装置63的控制阀63a、 63b和63c、63d还有未予图示的行驶用操作杆装置的控制阀内。作 为此等控制阀的输出的二次压是作为相关的驱动装置的操作用油压 信号作用于换向阀20~26和28上,以使这些换向阀进行转换。特 别是分别表示成:作为动臂抬起的液压信号的二次压为图中C,作为 斗臂收拢的油压信号的二次压为图中F,作为铲斗收拢的油压信号 的二次压为图中A;二次压C作用于第1和第2动臂用换向阀22、26 上,借此,换向阀22、26进行换向,第1液压泵10输出的压力油 和第2液压泵11输出的压力油合流供给到动臂缸50的下侧;二次 压F作用于第1和第2斗臂用换向阀23、25上,借助,换向阀23、 25进行换向,第2液压泵11输出的压力油和第1液压泵10输出的 压力油合流供给到斗臂缸52的下侧;二次压A作用于铲斗用换向 阀21上,借此,换向阀21换向,第1液压泵10输出的压力油供给 到铲斗缸54的下侧。\n另外,二次压A~H也作用于开关阀48上,在进行行驶复合动 作时,将开关阀48打开,第1液压泵10输出的压力油能供给于左 右行驶马达上。\n并且,在液压阀装置12的第1阀群中,在铲斗用换向阀20的 供油通路32的负载单向阀32a的下游侧设置作为辅助流量控制机 构的可变节流阀70,这是本发明的特征。该可变节流阀70具有向节 流方向动作的液控操作部70a,通过管路71将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 导入该液控操作部70a内。可变节流阀70的开度特性如图4所示, 设定成:当二次压C(动臂抬起操作量)为0或小值时,可变节流阀 70为全开,这时的开口面积为最大Amax,随着二次压C增大,可变 节流阀70的开口面积减小,当二次压C进一步增大时,可变节流阀 70的开口面积为最小Amin。\n在以上的构成中,管路71构成动臂抬起检测机构,该动臂抬起 检测机构是用于检测作为动臂300的抬起操作的动臂抬起,可变节 流阀70构成辅助流量控制机构,是在以动臂抬起检测机构检测出动 臂抬起时,用以限制铲斗用换向阀21的压力油的供给流量。另外, 管路71构成检测第1动臂用换向阀22的操作量的机构,可变节流 阀70构成可变的流量控制机构,它是根据上述操作量减小开口面 积。\n再者,15是驱动液压泵10、11、60的发动机,16是油箱。\n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本实施例的液压回路装置,在以往操作困 难的作为动臂、斗臂、铲斗的空中的3复合动作的动臂抬起、斗臂 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作中,能顺利地进行动臂的上升动作。\n就是说,如要进行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 作,在操作者操作铲斗和动臂用操作杆装置62以及斗臂和旋转用操 作杆装置63,以发生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斗臂收拢的二次压F、铲 斗收拢的二次压A时,利用二次压C使第1和第2动臂用换向阀 22、26换向,利用二次压F使第1和第2斗臂用换向阀23、25换向, 利用二次压A使铲斗用换向阀21换向。这时,在第2阀群中,由于 第2动臂用换向阀26和第2斗臂用换向阀25是通过第2并联通路 43并联连接,第2液压泵11的压力油不能供给到负荷压比保持由 于自重而落下的斗臂301的斗臂缸52还要高的动臂缸50内。但是, 在第1阀群中,其构成不仅第1动臂用换向阀22和铲斗用换向阀21 是通过第1并联通路40并联连接起来,而且还在铲斗用换向阀21 的供油通路32上设置作为辅助流量控制机构的可变节流阀70,并 且在可调节流阀70上作用有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因此,可变节流 阀70是根据二次压C限制铲斗用换向阀21的压力油供给量,可以 使第1并联通路40的压力(第1液压泵10的输出压力)上升到动 臂300的负荷压以上,第1液压10输出的压力油可以供给到负荷压 比保持由于自重而落下的铲斗302的铲斗缸54还要高的动臂缸50 内。再者,可变节流阀70是根据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改变开口面积, 以限制铲斗用换向阀21的压力油供给流量,因此能根据动臂抬起的 二次压C使第1液压泵10的输出压力上升,将与二次压C(动臂抬 起的操作量)相适应的流量供给到动臂缸内。于是,根据动臂抬起 的操作量也能控制动臂抬起的速度。因此,在空中进行动臂抬起、斗 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作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地进行动臂的 上升,能按操作者的意图进行操作,同时能避免铲斗缸移动到行程 末端等危险,能确保作业的安全性。\n另外,在铲斗单独动作时,作为辅助流量控制机构的可变节流 阀70处于全开位置,不会发生不必要的节流损失。\n因此从本实施例来看,即使在空中进行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 斗收拢的3复合动作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地进行动臂的上升,能按 照操作者的意图进行操作,同时能避免铲斗缸移动到行程末端等危 险,能确保作业的安全性。\n利用图5~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在图5中,在与图1 同等的构件上标注相同的标记。\n在图5和图6中,本实施例的液压回路装置的液压阀装置12A 是在铲斗用换向阀21的供油通路32的负载单向阀32a的下游侧, 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设置作为辅助流量控制机构的可变节流阀70, 并且通过管路71将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导入其液控操作部70a内。 另外,将液控换向阀81设置在管路71上。该液控换向阀81具有克 服弹簧81b而动作的液控操作部81a,斗臂收拢的二次压F是通过 管路82导入该液控操作部81a内。换向阀81,在二次压F比弹簧 81b的设定值小时,保持在图示位置,将管路71与可变节流阀70的 液控操作部70a的通路遮断,另一方面,使液控操作部70a与油箱16 连通;在二次压F比弹簧81b的设定值大时,从图示位置进行转换, 将管路71与可变节流阀70的液控操作部70a连通,能将动臂抬起 的二次压C导入液控操作部70a。\n图7表示第2斗臂用换向阀25的开度特性。当在标准负荷状态 下进行包括动臂抬起和斗臂收拢的复合动作时,如果斗臂收拢的二 次压F(斗臂收拢操作量)在F0以下,第2液压泵11输出的压力 油一部分流入斗臂缸52内,一部分流入动臂缸50内;当二次压F高 于F0时,第2液压泵11输出的压力油全部流量流入斗臂缸52内。 换向阀81的弹簧81b要设定成为当斗臂收拢的二次压F变为稍小 于F0的F1时,使换向阀81由图示的位置进行转换。\n在以上的构成中,管路82构成斗臂收拢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作 为斗臂收拢的操作的斗臂收拢;液控换向阀81构成转换机构,该转 换机构只有在用斗臂收拢检测机构检测出斗臂收拢时才能实现作为 辅助流量控制机构的可变节流阀70所进行的流量的限制。另外,管 路82构成检测第2斗臂用换向阀25的操作量的机构,液控换向阀 81只有在上述操作量超过规定值时才动作,以便能实现上述辅助流 量控制机构所进行的供给流量的限制。\n对于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例来说,在进行作为动臂、斗臂、铲 斗的空中的3复合动作的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 动作时,当斗臂收拢的二次压F达到第2液压泵11输出的压力油的 全量流入斗臂缸52的压力下F0以上时,换向阀81由图示的位置进 行转换,将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导入可变节流阀70的液控操作部 70a内。因此,与第1实施例同样,可变节流阀70根据二次压C限 制铲斗用换向阀21的压力油的供给流量,能使第1并联通路40的 压力上升到动臂300的负荷压以上,于是,第1液压泵10输出的压 力油能供给到负荷压高于保持由于自重而落下的铲斗302的铲斗缸 54的动臂缸50内,能顺利地进行动臂的上升。\n另一方面,在进行动臂抬起和铲斗收拢的2复合动作时,第1液 压泵10输出的压力油供给到动臂缸50的铲斗缸54内,第2液压泵 11输出的压力油供给到动臂缸50内,动臂缸50必定动作。因此,没 有必要限制铲斗用换向阀21的压力油供给流量。但是,对于第1实 施例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可变节流阀70也动作,对铲斗用换向阀21 的压力油供给量进行限制,因此在动臂抬起和铲斗收拢的2复合动 作中,不仅发生不必要的节流损失,而且还要担心铲斗速度降低。与 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这样的2复合动作时,换向阀81保 持成图示的位置,因此,动臂抬起的控制二次压C不作用在可变节 流阀70上,将可变节流阀70保持成全开位置。于是,不会发生不 必要的节流损失,而且铲斗速度不会降低。\n另外,即使在进行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 作时,斗臂收拢的二次压F在F0以下,第2液压泵11输出的压力 油的一部分通过第2动臂用换向阀26供给到动臂缸50内时,换向 阀81也保持在图示的位置,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不导入可变节流阀 70的液控操作部70a,因此,可变节流阀70不进行铲斗用换向阀21 的供给流量的限制,不会发生不必要的节流损失的,铲斗速度不会 降低。\n因此,从本实施例来看,除具有第1实施例的效果之外,还具 有改善动臂抬起和铲斗收拢的2复合动作以及动臂抬起、斗臂收拢、 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作的操作性和经济性的效果。\n根据图8~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在图8中,在与图 1所示构件同等的构件上标注相同的标记。\n在图8和图9中,本实施例的液压回路装置的液压阀装置12B 的构成是,在铲斗用换向阀21的供油通路32上设置提动阀型流量 控制阀90作为辅助流量控制机构,使作为动臂抬起的油压信号的二 次压C通过管路71作用于该流量控制阀90上,同时在管路71上设 置液控换向阀81B,作为斗臂收拢的操作指令的二次压F作用于该 液控换向阀81B内。液控换向阀81B的构成和功能与第1实施例的 液控换向阀81实际上是相同的,其说明从略。\n提动阀型的流量控制阀90如图9所示,是由具有设置于供油通 路32上的提动阀芯502的提动阀500、决定提动阀芯502的移动量 的控制油路504、设置在控制油路504上的液控可变节流阀505构 成。提动阀芯502分别在供油通路32和控制油路504上形成根据提 动阀芯502的移动量改变开口面积的辅助可变节流阀501和可变节 流控制阀503。另外,控制油路504通过可变节流控制阀503将供油 通路32上的辅助可变节流阀501的上游侧与供油通路32有下游侧 连接,根据流过控制油路504的压力油的流量来决定提动阀芯502 的移动量。液控可变节流阀505具有向节流方向动作的液控操作部 505a,作为动臂抬起的油压信号的二次压C通过管路71导入该液控 操作部505a。另外,在提动阀芯502内的控制油路上设置负载单向 阀506。\n在图10中表示将这样的提动阀型的流量控制阀90和换向阀 21组装起来的阀构造。\n在图10中,600是阀体,孔601贯穿地形成于阀体600内,换 向阀21的主滑阀602滑动自如地插入孔601内。另外,在阀体600 内形成:第1并联通路40;与铲斗缸54连接的负荷通路603A、603B; 由第1并联通路40分岔并且能与负荷通路603A、603B连通的供油 通路32。供油通路32具有:与第1并联通路40连通的通路部分 32C、位于该通路部分32C两侧的1对通路部分32A、32B和能将通 路部分32C和通路部分32A、32B连通的环状通路部分32D。下面, 将通路部分32A~32D分别只称为供油通路。\n在孔601的中间附近形成与中间位置旁通油路30连通的环状 入口侧中间位置旁通通路604A和出口侧中间位置旁通通路604B、 604C;在主滑阀602上形成缺口605A、605B,以在入口侧中间位置 旁通通路604A和出口侧中间位置旁通通路604B、604C之间形成旁 通节流用可变节流阀606A、606B,这样旁通节流用可变节流阀 606A、606B是根据主滑阀602偏离中立位置的移动量(滑阀行程)使 开口面积由全开位置到全闭位置进行变化。\n另外,在主滑阀602上形成缺口607A、607B,以在供油通路 32A、32B和负荷通路603A、603B之间形成入口节流式主可变节流 阀608A、608B,该入口节流式主可变节流阀608A、608B是根据主 滑阀602偏离中立位置的移动量使开口面积由全闭位置到规定的最 大开度进行变化;再在主滑阀602上形成缺口609A、609B,以在负 荷通路603A、603B和连通油箱16(参照图8)的排油通路610A、610B 之间形成出口节流式主可变节流阀611A、611B,该出口节流式主可 变节流阀611A、611B是根据主滑阀602偏离中立位置的移动量使 开口面积由全闭位置到规定的最大开度进行变化。\n另外,提动阀芯502滑动自如地安装在孔612内,该孔612与 在阀体600内形成的孔601互相垂直,孔612的开口端由固定部件 613封闭,在提动阀芯502和固定部件613之间形成液压腔614。在 液压腔614内设置弹簧615,该弹簧615将提动阀芯502向闭阀方向 推。该弹簧615是为了用于吸收振动而设置,该弹簧615推向提动 阀芯502的力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n与提动阀芯502的油压腔614相反一侧的部分如图所示成为筒 状,在其中间部形成凹部620,在该筒状侧壁上形成多条贯穿的半圆 形缺口621,该缺口621与阀体600的阀座部共同在供油通路32C 和供油通路32D之间形成上述辅助可变节流阀501。该辅助可变节 流阀501根据提动阀芯502的移动量(行程)使开口面积由全闭位 置到规定的最大开度进行变化。\n另外,在提动阀芯502的外圆面上形成控制油槽624,该控制油 槽624通过形成于提动阀芯502内部的通路622、623与供油通路 32C连通。该控制油槽624与孔612的阶梯部所形成的台肩部625 共同在供油通路32C和油压腔614之间形成上述的可变节流控制阀 503。该可变节流控制阀503在提动阀芯502处于闭阀位置时稍许打 开,并且根据提动阀芯502的移动量(行程)使开口面积变化列规 定的最大开度。在通路622上设置作为上述负载单向阀506的单向 阀,该单向阀只允许由供油通路32C向油压腔614流动的压力油流, 而阻止反方向的油流。\n在固定部件613上形成与液压腔614连通的通路630和通过形 成于阀体600内的通路631与供油通路32D连通的通路632,在通 路630和通路632之间设置液控可变节流阀505。通路622和623、 油压腔614、通路630~632以及控制油槽624形成上述的控制油路 504。\n在固定部件613内形成孔640,该孔640的一端向固定部件的 外面开口,在该孔640内滑动自如地设置液控可变节流阀505的滑 阀641。孔640如图所示是与换向阀21的孔601平行地形成的,与 此相对应,液控滑阀641也与主滑阀602平行地设置。\n在孔640的中间附近形成与通路630连通的环状入口通路642 和与通路632连通的环状出口通路643,环状的台肩部644位于入 口通路642和出口通路643之间。入口通路642和出口通路643还 构成上述控制油路的一部分。液控滑阀641具有倾斜部分641a,倾 斜部分641a与台肩部644共同在入口通路642和出口通路643之 间形成液控可变节流阀645,该液控可变节流阀645根据液控滑阀 641的移动量(行程)使开口面积由规定的最小开度到规定的最大开 度进行变化。\n再有,孔640的开口端由螺塞646封闭,在螺塞646和液控滑 阀641之间设置弹簧647,该弹簧647的两端与此等液控滑阀641和 螺塞646接触并且将液控滑阀641向闭阀方向推。螺塞646安装在 形成于孔640的开口端部分的螺孔内,利用该螺塞646将预调力给 予弹簧647。\n在孔640的底部和滑阀641的端部之间形成受压腔,以作为上 述的液控操作部505a,在配置有上述弹簧647的螺塞646和滑阀 641之间形成受压腔651。在固定部件613上形成通路800、801,它 们分别向受压腔505a、651开口。通路800与上述管路71连接,借 此将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导入受压腔(液控操作部)505a内,由该 二次压C产生的油压力向液控制滑阀641的开阀方向作用。通路 801通过管路804与油箱16连接,使受压腔651保持为油箱压力。\n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阀构造中,提动阀型流量控制阀90是按照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昭58—50178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原理进行动作。 就是说,形成于提动阀芯502上的辅助可变节流阀501的开口面积 是根据提动阀芯502的移动量(行程)进行变化,提动阀芯502的 移动量是根据通过可变节流控制阀503的控制流量而决定。另外,控 制流量是由液控可变节流阀505的可变节流阀645的开口面积来决 定。其结果,通过提动阀芯502的辅助可变节流阀501由供油通路 32C流出列供油通路32D的主流量与其控制流量成比例,主流量是 由液控可变节流阀505的可变节流阀645的开口面积所决定。\n另外,在液控可变节流阀505上,可变节流阀645的开口面积 是根据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而变化地受到控制。\n根据以上可知,提动阀500是如下进行控制:通过与控制油路 504、液控可变节流阀505的组合,根据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来限制 由第1并联通路40通过供油通路32而供给到主可变节流阀16A或 16B的压力油的流量。以下,对此进一步加以详细说明。\n在图11中,假定提动阀芯502的位于供油通路32C的部分的端 面的有效受压面积为Ap、位于环状供油通路32D的环状部分的有效 受压面积为Az、位于油压腔614的部分的端面的有效受压面积为 Ac、供油通路32C的压力(第1并联通路40内的供油压力)为Pp、 供油通路32D内的压力为Pz、油压腔614内的压力为Pc时,则根据 提动阀芯502的受压面积Ap、Az、Ac的平衡得出下式:\nAc=Az+Ap (1)\n根据作用于提动阀芯502上的压力的平衡得出下式:\nAp·Pp+Az·Pz=Ac·Pc (2)\n在(1)式中,令Ap/Ac=K时,可得Az/Ac=1-K,根据(2) 式可得出下式:\nPc=K·Pp+(1-K)·Pz (3)\n在此,控制油槽624的宽度W为一定时,在提动阀芯502的移 动量X处的可变节流控制阀503的开口面积为WX。如果这时的控 制流量为qs时,则\nqs=C1·wx·(Pp-Pc)1/2 (4)\n式中,C1—可变节流控制阀503的流量系数。\n将(3)式代入该(4)式时,则qs=C1·wx{(1-K)(Pp- Pz)}1/2。因此,移动量x为:\nx=(qs/C1·W)/{(1-K)(Pp-Pz)}1/2 (5)\n根据(5)式可知,如果压力Pp与压力Pz的的差压为一定时,则 移动量x可由qs所决定。\n再者,令液控可变节流阀505的可变节流阀645的开口面积为 a时,则控制流量qs通过开口面积a,由此得出:\nqs=C2·a·(pc-Pz)1/2 (6)\n式中,C2—可变节流阀645的流量系数。\n将(6)式改写,可得:\nqs=c2·a·{K·Pp+(1-k)Pz-Pz}1/2\n =c2·a·K1/2·(Pp-Pz)1/2 (7) 将(7)式代入(5)式时,则得:\nx=(c2·a/c1·w){K/(1-k)}1/2\n =(c2/c1·w){k/(1-k)}1/2·a (8)\n因此,如(8)式所示,提动阀芯502的移动量x可由设置于控 制油路上的液控可变节流阀505的可变节流阀645的开口面积a进 行控制。\n另一方面,假设通过提动阀500的辅助可变节流阀501由供油 通路32C流出到供油通路32D内的主流量为Qs、位于提动阀芯502 的供油通路32C内的部分的外径为L时、则辅助可变节流阀501的 开口面积为外径L与移动量X的积,由此可得:\nQs=C3·L·X·(Pp-Pz)1/2 (9)\n式中,C3—可变节流阀501的流量系数。\n特(5)式代入该式时,则可得:\nQs={(c3·L/C1·W)/(1-K)1/2}·qs (10)\n在此,令α=(C3·L/C1·W)/(1-K)1/2时,则可得:\nQs=α·qs (11)\n由此可知主流量Qs与控制流量qs成比例。因此,通过流量控制 阀90的总流量Qv可由下式表示:\nQv=Qs+qs=(1+α)qs (12)\n其次,在液控可变节流阀505中,弹簧647的预调力是作为一 种推力向开阀方向作用于滑阀641上,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是施加 于受压腔505a内,是向闭阀方向进行作用。因此,假设弹簧647的 预调力的压力换算值为F、弹簧647的弹簧常数的压力换算值为K、 二次压C为Pi,液控滑阀641向闭阀方向的移动量为X时,则作用 于液控滑阀641上的力的平衡可表示为:\nPj=F+K·X (13)\n就是说,液控滑阀641的移动量X可根据二次压Pi来决定,二 次压Pi增加时,液控滑阀641的移动量X也增加,液控可变节流阀 645的开口面积减小。\n因此,如上述那样,提动阀芯502的移动量X可由液控可变节 流阀645的开口面积进行控制,所以利用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能控 制由供油通路32C流入到供油通路32A或32B内的流量Qv,提动阀 型的流量控制阀90与图1所示的可变节流阀70具有同等的功能。\n另外,即使负荷增大导致负荷压力比供给压力还高因而压力油 将要倒流时,但由于油压腔614的压力也增大,提动阀芯502向闭 阀方向移动,使辅助可变节流阀501全闭,同时在通路622上设置 有负载单向阀506,因此,能阻止由供油通路32A或32B流向供油通 路32C的压力油的倒流,提动阀500也具有图1所示的负载单向阀 32a的功能。\n如以上那样,从本实施例来看,由于提动阀型流量控制阀90具 有与图1所示的可变节流阀70同等的功能,在进行作为动臂、斗臂、 铲斗的空中的3复合动作的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 合动作时,根据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来限制铲斗用换向阀21的压力 油的供给流量,使第1并联通路40的压力上升到动臂300的负荷压 力以上成为可能,因此,向负荷压比保持由于自重而落下的铲斗302 的铲斗缸54还要高的动臂缸50内供给第1压泵10输出的压力油 成为可能,能顺利地进行动臂的上升。\n另外,由于在管路71上设置液控换向阀81B,与第2实施例同 样,只有在斗臂收拢的二次压F达到第2液压泵11输出的压力油的 全量流入斗臂缸52的压力F0以上时,动臂抬起的二次压C才能导 入可变节流阀70的液控操作部70a内,因此有改善动臂抬起和铲斗 收拢的2复合动作以及动臂抬起、斗臂收拢、铲斗收拢的3复合动 作时的操作性和经济性的效果。\n另外,从本实施例来看,在提动阀型的流量控制阀90上,提动 阀500的提动阀芯502具有与设置在以往的阀构造的供油通路上的 负载单向阀类似的配置构造,另外,液控可变节流阀505能利用与 阀体600分开的保持提动阀芯502所用的固定部件613进行配置, 因此,与以往换向阀构造没有大的变化,能取得作为辅助流量控制 机构的所希望的性能。\n另外,提动阀型的流量控制阀90具有图1所示的可变节流阀 70和负载单向阀32a这2者的功能,并且在作为主回路的供油通路 32上只设置1个提动阀500,因此,与第1图所示的实施例那样在 供油通路32上设置负载单向阀32a和可变节流阀70两个阀的情形 相比,整个阀的构件简化,结构紧凑,同时压力油通过主回路时的 压力损失降低,可实现能量损失小的驱动装置操作。\n再者,在第3实施例中,将单向阀506安排在提动阀芯502内, 但是,如果当提动阀芯502处于全闭位置时,使形成于控制油槽624 上的可变节流控制阀503也处于全闭状态的话,则即使没有单向阀 506,也能具有控制油路中的负载单向功能。但是,在这样处理的情 况下,在提动阀芯502由全闭位置向开阀方向移动时,可变节流控 制阀503不能立即打开,因此,在刚打开之后的控制油流有可能不 稳定。与此相反,如果象本实施例那样,当提动阀芯502移动到全 闭位置时,可变节流控制阀503是设定成不完全封闭时,则能形成 稳定的控制油流,提高流量控制精度,同时可变节流控制阀503的 制作容易。\n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提动阀芯502内设置有单向阀122,但 是单向阀的设置位置,只要是在控制油路中设置在哪里都可以,例 如也可以把单向阀设置在连接通路631和通路632的固定部件613 与阀体600之间。
法律信息
- 2015-07-22
专利权有效期届满
IPC(主分类): E02F 3/42
专利号: ZL 95190583.X
申请日: 1995.06.23
授权公告日: 2002.03.20
- 2002-03-20
- 1996-09-04
- 1996-08-28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2-12-27 | 2012-12-27 | | |
2 | | 2005-12-16 | 2005-12-16 | | |
3 | | 2005-12-22 | 2005-12-22 | | |
4 | | 2005-03-31 | 2005-03-31 | | |
5 | | 2012-12-27 | 2012-12-27 | | |
6 | | 2006-07-18 | 2006-07-18 | | |
7 | | 2006-04-27 | 2006-04-27 | | |
8 | | 2005-12-16 | 2005-12-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