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包括壳体、端盖和出气口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气口接头、滤芯和支撑骨架;所述端盖和出气口接头分别设置在壳体的两端,所述进气口接头与端盖连接,所述进气口接头、端盖、壳体和出气口接头之间均采用易拆卸方式连接;所述支撑骨架易拆卸地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滤芯设置在壳体内,该滤芯无间隙地包裹在支撑骨架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接头与外部气枪进气端的管路直径相匹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为纸浆压注成型,过滤精度达0.2微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内盲孔、设置在内盲孔一端的端部和设置在内盲孔外表面上的数根支撑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盲孔近似呈圆锥腔,该内盲孔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端部设置在内盲孔的开口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根支撑筋均匀分布在内盲孔的外表面上,所述支撑筋与壳体连接出气口接头的一端之间具有一段间距。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支撑筋间形成一引流槽。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部的边缘上设有数个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环绕在壳体内,该滤芯一端紧连支撑骨架的开口端,其另一端紧连壳体连接出气口接头的一端,无间隙地包裹在支撑骨架外。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密封圈,该密封圈设置在端盖与壳体的连接处。
一种压缩空气过滤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器,尤其涉及一种压缩空气过滤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气动设备及气动工具在工业制造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专业从事汽车仪表生产的企业对产品零部件的清洁要求比较严格,生产线上的绝大多数工位都要利用压缩空气对产品零件进行除尘工作,离子式气枪价格昂贵,在每个工位上都配备此类气枪会产生很高的成本。而目前国外的过滤装置多是一次性的,是一对一的,无法修复反复利用,如果要用于多工位就必须分别配备,成本太高。\n实用新型内容\n[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空气过滤装置,该装置易拆卸,维修、更换内部零部件方便,可反复使用,减少开支,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n[0004]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包括壳体、端盖、出气口接头、进气口接头、滤芯和支撑骨架;所述端盖和出气口接头分别设置在壳体的两端,所述进气口接头与端盖连接,所述进气口接头、端盖、壳体和出气口接头之间均采用易拆卸方式连接;所述支撑骨架易拆卸地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滤芯设置在壳体内,该滤芯地包裹在支撑骨架外。\n[0005] 上述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中,所述进气口接头与外部气枪进气端的管路直径相匹配。\n[0006] 上述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中,所述滤芯为纸浆压注成型,过滤精度达0.2微米。\n[0007] 上述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内盲孔、设置在内盲孔一端的端部和设置在内盲孔外表面上的数根支撑筋。\n[0008] 上述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中,所述内盲孔近似呈圆锥腔,该内盲孔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端部设置在内盲孔的开口端。\n[0009] 上述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中,所述数根支撑筋均匀分布在内盲孔的外表面上,所述支撑筋与壳体连接出气口接头的一端之间具有一段间距。\n[0010] 上述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中,相邻两支撑筋间形成一引流槽。\n[0011] 上述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中,在所述端部的边缘上设有数个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n[0012] 上述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中,所述滤芯环绕在壳体内,该滤芯一端紧连支撑骨架的开口端,其另一端紧连壳体连接出气口接头的一端,无间隙地包裹在支撑骨架外。\n[0013] 上述压缩空气过滤装置,其中,还包括一密封圈,该密封圈设置在端盖与壳体的连接处。\n[0014] 本实用新型压缩空气过滤装置由于各零部件间采用拆卸、安装方便的连接方式(如螺纹连接方式),能非常方便地拆卸和安装各零部件,方便了装置的维修和清洁,既保证了装置的过滤效果,又能反复使用本装置过滤压缩空气,大大降低了成本;根据外部气枪进气端的管路直径不同选择相匹配的进气口接头,使本装置适用性更强;在端盖与壳体的连接处设密封圈,选用过滤精度达0.2微米的滤芯,提高了本装置的过滤效果;各零部件间结构紧凑,使得整个装置体积小,使用方便。\n附图说明\n[0015] 本实用新型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由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图给出。\n[0016]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压缩空气过滤装置的主剖视图。\n[0017]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骨架的主视图。\n[0018]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骨架的右视图。\n[0019]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滤芯的主视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0] 以下将结合图1~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n[002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空气过滤器装置,包括进气口接头501、端盖101、密封圈401、壳体102、滤芯201、支撑骨架301、出气口接头502。\n[0022] 所述进气口接头501的一端与外部气枪的进气端(图中未示)连接,其另一端与端盖101连接。\n[0023] 根据外部气枪进气端的管路直径不同选择相应的进气口接头501。\n[0024] 所述端盖101设置在壳体102的一端,该端盖101与壳体102连接,所述壳体102的另一端与出气口接头502连接。\n[0025] 在所述端盖101与壳体102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401。\n[0026] 所述支撑骨架301设置在壳体102内。\n[0027] 所述滤芯201设置在壳体102内,该滤芯201包裹在支撑骨架301外。\n[0028] 上述进气口接头501与端盖101之间、端盖101与壳体102之间、壳体102与出气口接头502均采用易拆卸方式连接。本实施例中,进气口接头501与端盖101之间、端盖\n101与壳体102之间、壳体102与出气口接头502均采用螺纹连接方式,拆卸、安装各零部件非常方便。当然,采用其他易拆卸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如机械啮合方式。\n[0029] 参见图2,所述支撑骨架301包括内盲孔302、设置在内盲孔302一端的端部304和设置在内盲孔302外表面上的数根支撑筋305。\n[0030] 所述内盲孔302近似呈圆锥腔,该内盲孔302一端开口,其另一端封闭。所述内盲孔302的开口端靠近壳体102连接端盖101的一端,而所述内盲孔302的封闭端靠近壳体\n102连接出气口接头502的一端,即壳体102的底端103。\n[0031] 所述端部304设置在内盲孔302的开口端。\n[0032] 所述数根支撑筋305均匀分布在内盲孔302的外表面上,所述支撑筋305靠近壳体102的底端103的一端与壳体102的底端103间设有一段间距。\n[0033]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内盲孔302的外表面上设有8根支撑筋305,这8根支撑筋\n305均匀分布在内盲孔302的外表面上,相邻两支撑筋305间形成一锥型引流槽306。\n[0034] 在所述端部304的边缘上设有数个连接部件307,所述数个连接部件307等间距地设置在端部304的边缘上,该连接部件307用于与壳体102的内壁紧密连接。\n[0035]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上述端部304的连接部件307卡在壳体102内壁上的台阶上,拆卸、安装都很方便。\n[0036] 参见图4,所述滤芯201呈一圆柱面,环绕在壳体102内,该滤芯201一端紧贴支撑骨架301的开口端,其另一端紧贴壳体102的底端103,无间隙地包裹在支撑骨架301外。\n[0037] 所述滤芯为纸浆压注成型,过滤精度达0.2微米。\n[0038]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压缩空气过滤装置的工作原理:将本装置置于外部气枪的进气端,压缩空气经进气口接头501、端盖101至支撑骨架301的内盲孔302,回流,再经滤芯201,沿支撑筋305间的锥型引流槽306流至壳体102的底端103,最后由出气口接头502流出。\n[0039] 本实用新型压缩空气过滤装置的各零部件(进气口接头、端盖、壳体、滤芯、支撑骨架、密封圈和出气口接头)间采用拆卸、安装方便的连接方式(如螺纹连接方式),能非常方便地拆卸和安装各零部件,方便了装置的维修和清洁,既保证了装置的过滤效果,又能反复使用本装置过滤压缩空气(非一次性),大大降低了成本。\n[0040]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法律信息
- 2014-10-0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B01D 46/00
专利号: ZL 200920207606.7
申请日: 2009.08.07
授权公告日: 2010.06.02
- 2010-10-20
专利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10.09.02
专利权人由上海德科电子仪表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敏越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地址由202178 上海市崇明长江大街218号变更为202178 上海市崇明县长江农场长江大街188号
- 2010-06-02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0-05-06 | 2010-05-06 | | |
2 | | 2016-10-28 | 2016-10-28 | | |
3 | | 2010-05-06 | 2010-05-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