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 |
申请号 | CN200710148828.1 | 申请日期 | 2007-09-03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3461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IPC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4;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游文龙 |
代理机构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至少包括:壳体,具有支撑座与多个开槽;插头结构,具有轴部与多个导电端子,轴部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座,多个导电端子设置于轴部且以轴部为转轴在至少两个位置移动,所述两个位置包括多个导电端子凸出于壳体的第一位置以及容置于壳体的第二位置;固定板件,设置于支撑座上,用于使轴部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座;电路板,具有多个导接组件,用于与多个导电端子连接;以及第一定位部件,设置于固定板件上,以用于与轴部的定位部相抵顶或卡扣,以使多个导电端子定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本发明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不只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以及成本较低,并且可以提供较稳固的转动与定位效果。
1.一种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支撑座以及多个开槽;
一插头结构,具有一轴部以及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设置于该轴部,该轴部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壳体的该支撑座,使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以该轴部为转轴在至少两个位置移动,其中所述至少两个位置包括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凸出于该壳体的一第一位置,以及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容置于该壳体的该多个开槽内的一第二位置;
一固定板件,设置于该支撑座上,用于使该轴部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支撑座;
一电路板,设置于该壳体内且具有多个导接组件,用于与该插头结构的该多个导电端子连接;以及
一第一定位部件,设置于该固定板件上,以用于与该轴部的一定位部相抵顶或卡扣,以使该插头结构的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定位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部分地嵌入该轴部,并暴露一第一端部以及与该第一端部相对的一第二端部,以及其中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以实质上垂直于该轴部的方式排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电路板与该插头结构位于该固定板件的两个相对侧,且该电路板的所述多个导接组件对应于该插头结构的所述多个导电端子的该第二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导接组件在该插头结构转动至该第一位置时与对应的所述多个导电端子的该第二端部接触而连接,以及其中所述多个导接组件在该插头结构转动至该第二位置时与对应的所述多个导电端子的该第二端部分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支撑座设置于壳体的一内表面,所述多个开槽由该支撑座的设置位置向该壳体的一侧缘延伸,该壳体还具有多个挡板,至少部分的所述多个挡板与该支撑座连接且设置与延伸于所述多个开槽的边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支撑座具有容置槽,且该插头结构的该轴部两端各自具有一突榫,所述突榫设置于该支撑座的该容置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固定板件设置于该支撑座上,以覆盖该支撑座的该容置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固定板件还设置于所述多个挡板上,以配合所述多个挡板与所述多个开槽定义形成多个容置部,以收纳所述多个导电端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轴部还具有至少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之间,以用于与部分的所述多个挡板的侧边相抵顶而使该插头结构限位于该第一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固定板件还包括至少一挡止部,以用于与该轴部的该限位部相抵顶而使该插头结构限位于该第一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定位部件与该固定板件一体成形,该第一定位部件为卡勾结构,以及该轴部的该定位部为凸部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还包括一第二定位部件,邻设于该支撑座,以用于与该轴部的该定位部相抵顶或卡扣,以使该插头结构的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定位于该第二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定位部件与该壳体一体成形,该第二定位部件为卡勾结构,以及该轴部的该定位部为凸部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壳体还具有多个摩擦部件,邻设于所述多个开槽,以用于抵顶该轴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定位部件由该固定板件的底表面向外倾斜延伸的两延伸板所构成,该插头结构的该轴部的该定位部由矩形连接杆所构成,以及该固定板件还具有多个开槽。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定位部件由相对设置的两延伸板构成,所述两延伸板的一侧连接于该固定板件的该底表面,所述两延伸板间的距离从连接于该固定板件的该底表面的该侧向外逐渐缩短,以及该轴部的该定位部设置于所述两延伸板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壳体由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组合,且该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为电源转换器。
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电源转换器(power converter)的主要功能是用以将市电整流转换为直流电,为电器设备提供使用时所需的电源,例如笔记本计算机所使用的电源转接器(power adapter)或手机及数码相机所使用的充电器(charger)等均属于电源转换器的一种。\n[0003] 电源转换器主要具有壳体、插头及内部电路,其中插头用来连接外部电源,使电源通过内部电路,该内部电路则视电源转换器的用途而将电源整流、转换后提供给电器设备直接使用或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n[0004] 请参阅图1,其为传统电源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源转换器10具有壳体11以及插头12,其中壳体11的内部空间可容置一内部电路(图未示),而插头12固定且突出于壳体11的一侧面,以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由于传统电源转换器10的插头12由例如两片导电端子所构成,当不使用电源转换器10时,插头12所形成的尖端容易造成碰触的危险以及易受外物撞击而弯折或断裂,而且突出的插头12会使得电源转换器10产生不易收纳以及占用收纳空间等问题。\n[0005] 为了改善传统电源转换器10的缺点,于是发展了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源转换器。请参阅图2(a)及图2(b),其中图2(a)是传统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源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而图2(b)是图2(a)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截面图。如图所示,传统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源转换器20具有壳体21及插头22,其中壳体21的一端具有一凹座23,且插头22由一横杆220、多个第一导电端子221以及多个第二导电端子222组合而成。横杆\n220两端各形成突榫2201,且多个第一导电端子221及多个第二导电端子222对应于该突榫2201各形成孔口223及224,由此使突榫2201嵌入孔口223及224。在多个第一导电端子221的适当位置处也设置多个凹口225,凹座23的两侧壁结构各形成一容纳槽226,其内各放置一弹簧227。弹簧227的一端与容纳槽226侧壁结构接触,另一端则连接一抵顶组件228,该抵顶组件228进一步抵住第一导电端子221的凹口225。因此,通过弹簧227的弹力可使插头22定位于凹座23,同时转动多个第一导电端子221即可带动横杆220及多个第二导电端子222,并使多个第二导电端子222与壳体21的内部电路形成电连接。\n[0006] 虽然传统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源转换器20可达到折叠收纳插头22的第一导电端子221的功效,但仍存在结构复杂、组装不易、成本较高以及无法使插头22稳固定位等缺点。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传统技术的缺点且提供结构简单、组装容易、成本较低并可使插头稳固定位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n发明内容\n[0007]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以解决传统技术结构复杂、组装不易、成本较高以及无法使插头稳固定位等缺点。\n[0008]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至少包括:一壳体,具有一支撑座以及多个开槽;一插头结构,具有一轴部以及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设置于该轴部,该轴部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壳体的该支撑座,使该多个导电端子以该轴部为转轴在至少两个位置移动,其中所述两个位置包括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凸出于该壳体的第一位置,以及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容置于该壳体的所述该多个开槽内的第二位置;一固定板件,设置于该支撑座上,用于使该轴部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支撑座;一电路板,设置于该壳体内且具有多个导接组件,用于与该插头结构的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连接;以及一第一定位部件,设置于该固定板件上,以用于与该轴部的一定位部相抵顶或卡扣,以使该插头结构的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定位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n[0009] 本发明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通过固定部件使插头结构的轴部可以转动地设置于壳体的支撑部,并通过第一定位部件与轴部的定位部相抵顶或卡扣,使插头结构的多个导电端子可以定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本发明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不只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以及成本较低,并且可以提供较稳固的转动与定位效果。\n附图说明\n[0010] 图1为传统电源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n[0011] 图2(a)为传统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源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n[0012] 图2(b)为图2(a)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截面图。\n[0013]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结构分解图。\n[0014] 图4(a)与图4(b)分别为图3所示结构在插头结构转动至第一位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n[0015] 图5(a)与图5(b)分别为图3所示结构在插头结构转动至第二位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n[0016] 图6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结构分解图。\n[0017] 图7(a)与图7(b)分别简略地显示了图6的第一定位部件与轴部的定位部在插头结构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结构图。\n[0018]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n[0019] 10电源转换器 11、21、31壳体\n[0020] 12、22插头 23 凹座\n[0021] 20、30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源转换器\n[0022] 220横杆 221第一导电端子\n[0023] 222第二导电端子2201、324突榫\n[0024] 223、224孔口 225凹口\n[0025] 226容纳槽 227弹簧\n[0026] 228抵顶组件 32插头结构\n[0027] 33固定板件 34第一定位部件\n[0028] 35第二定位部件 36电路板\n[0029] 311第一壳体 312第二壳体\n[0030] 313支撑座 3131容置槽\n[0031] 314开槽 315内表面\n[0032] 316挡板 317容置部\n[0033] 318凸部 319摩擦部件\n[0034] 321轴部 322导电端子\n[0035] 322a第一端部 322b第二端部\n[0036] 323定位部 323a第一表面\n[0037] 323b第二表面 323c第三表面\n[0038] 323d第四表面 325限位部\n[0039] 331孔洞 332挡止部\n[0040] 333底表面 334开槽\n[0041] 34a、34b延伸板 361导接组件\n具体实施方式\n[0042]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形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n[0043] 请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结构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30可以是但不限于电源转换器。\n本发明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30主要由壳体31、插头结构32、固定板件33、第一定位部件34以及电路板36所构成。其中,壳体31具有支撑座313以及多个开槽314。\n插头结构32具有一轴部321以及多个导电端子322,其中每一导电端子322部分地嵌入轴部321,并暴露第一端部322a以及与第一端部322a相对的第二端部322b。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31的支撑座313,使多个导电端子322以轴部321为转轴而在至少两个位置移动,包括使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一端部322a移动凸出于壳体31的多个开槽314外的第一位置,以及使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一端部322a移动至容置于壳体31的多个开槽314内第二位置。固定板件33设置于支撑座313上,用于使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座313。第一定位部件34设置于固定板件33或壳体31(图未示)上,以用于与轴部321的对应定位部323相抵顶或卡扣,以使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定位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电路板36设置于壳体31内,且具有电源转换电路以用于转换电源。电路板36具有多个导接组件361,所述多个导接组件361用于与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连接。\n[0044]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1由第一壳体311以及第二壳体312组合而成。壳体31的一内表面315设置该支撑座313,且多个开槽314由该内表面315贯穿至对应的外表面,并且多个开槽314由支撑座313的设置位置向壳体31的一侧缘延伸。壳体31的内表面315还具有多个挡板316,部分的所述多个挡板316与支撑座313连接,并且设置与延伸于多个开槽314的边缘。\n[0045]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可利用塑模方式形成,使多个导电端子\n322以实质上垂直于轴部321的方式排列,且每一导电端子322部分地嵌入轴部321,并暴露第一端部322a以及第二端部322b。此外,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的两端各自具有一突榫324,该轴部321的突榫324设置于支撑座313的对应容置槽3131内,因此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可以轴部321为转轴,使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一端部322a移动至凸出于壳体31的多个开槽314外的第一位置,以及使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一端部322a移动至容置于壳体31的多个开槽314内的第二位置。\n[0046] 固定板件33固设于支撑座313以及多个挡板316上。当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设置于支撑座313上且两端的突榫324设置于相对应的容置槽3131内,并且多个导电端子\n322的第一端部322a穿过多个开槽314时,固定板件33可固设于支撑座313以及多个挡板\n316上,以覆盖支撑座313的容置槽3131。此外,固定板件33可配合挡板316以及多个开槽314定义形成多个容置部317,使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一端部322a可以收纳于所述多个容置部317内。\n[0047]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件33可利用卡合方式固设于支撑座313以及多个挡板\n316上。固定板件33可具有多个孔洞331,所述多个孔洞331的设置位置对应于壳体33的支撑座313与多个挡板316上的多个凸部318。当固定板件33设置于支撑座313以及多个挡板316上时,多个凸部318将与相对应的多个孔洞331相卡合,使固定板件33固定于支撑座313以及挡板316上。此外,当多个凸部318与对应的多个孔洞331相卡合后,可进一步以例如超声波熔接或粘胶连接的方式使固定板件33稳固地设置于支撑座313以及挡板\n316上。当然,固定板件33与支撑座313以及挡板316间的连接与固定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件33可直接以超声波熔接、热熔接或粘胶连接的方式使固定板件\n33固设于支撑座313以及挡板316上。\n[004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件34设置于固定板件33上,以用于与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的定位部323相抵顶或卡扣,以使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定位于第一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件34可与固定板件33一体成形,且第一定位部件34可以是例如卡勾结构。此外,轴部321的定位部323可以是例如凸部或凹部结构(图未示)。因此,第一定位部件34可利用卡勾结构与轴部321的定位部323的凸部相抵顶或卡扣,使插头结构32定位于第一位置。当然,第一定位部件34并不限于设置在固定板件33上,也可设置于壳体31的内表面315的适当位置(图未示)。\n[0049]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1的内表面315还具有一第二定位部件35,该第二定位部件35邻设于支撑座313且可与轴部321的定位部323相抵顶或卡扣,以使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定位于第二位置。当然,第二定位部件35可与壳体31一体成形,且第二定位部件35可以是例如卡勾结构。因此,第二定位部件35可利用卡勾结构与轴部321的定位部323的凸部结构相抵顶或卡扣,使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定位于第二位置。\n[0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还可选择性地具有至少一限位部325,该限位部325可为一平台结构且设置于多个导电端子322之间。当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限位部325可受部分挡板316的侧边抵顶而使插头结构32限位于该第一位置。在其它实施例中,固定板件33可包括至少一挡止部332。相同地,当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限位部325也可受固定板件33的挡止部\n332抵顶而使插头结构32限位于该第一位置。\n[0051]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1的内表面315还具有多个摩擦部件319,所述多个摩擦部件319邻设于多个开槽314。当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设置于支撑座313上且其两端的突榫324设置于相对应的容置槽3131内时,多个摩擦部件319可与轴部321相接触,使插头结构32在转动时,通过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以及多个摩擦部件319间的摩擦力,使插头结构32可以稳固地且不松脱地进行转动。\n[0052] 请再参阅图3,电路板36与插头结构32设置于固定板件33的两个相对侧。电路板36具有多个导接组件361,所述多个导接组件361对应于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n322的第二端部322b。所述多个导接组件361可在插头结构3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与对应的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二端部322b接触而电连接。此外,所述多个导接组件361可在插头结构3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与对应的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二端部322b分离。\n[0053] 请参阅图4(a)与图4(b),其分别为图3所示结构在插头结构转动至第一位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3以及图4(a)~图4(b)所示,当要使用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30时,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一端部322a将可随着外力作用而以轴部\n321为转轴,并移动至凸出于壳体31的第一位置。此时,第一定位部件34可与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的定位部323相抵顶或卡扣,以使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定位于第一位置。此外,当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插头结构32的限位部\n325可受固定板件33的挡止部332抵顶而限位于该第一位置。另外,电路板36的多个导接组件361可在插头结构3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与对应的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二端部322b接触而电连接。\n[0054] 请参阅图5(a)与图5(b),其分别为图3所示结构在插头结构转动至第二位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3以及图5(a)~图5(b)所示,当要折叠收纳插头结构32时,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一端部322a将随着外力作用而以轴部321为转轴,并移动至收纳于壳体31的多个容置部317内的第二位置。此时,第二定位部件35可与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的定位部323相抵顶或卡扣,以使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定位于第二位置。另外,电路板36的多个导接组件361可在插头结构3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与对应的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二端部322b分离。\n[0055] 请参阅图6,其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结构分解图。如图所示,在此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30相同地由壳体31、插头结构32、固定板件33以及第一定位部件34所构成,且各组件结构与功能与图\n3所示结构相似,只是第一定位部件34由固定板件33底表面333向外倾斜延伸的两延伸板所构成,且插头结构32的轴部321的定位部323是中段区域的矩形连接杆构成,另外,固定板件33还具有多个开槽334,以供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二端部322b通过。\n[0056] 请参阅图7(a)与图7(b),其分别简略地显示图6的第一定位部件与轴部的定位部在插头结构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结构图。如图6与图7(a)、图7(b)所示,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件34由相对设置的两延伸板34a、34b构成,其中两延伸板34a、34b的一侧连接于固定板件33的底表面333,且两延伸板34a、34b间的距离从连接于固定板件33的底表面333的该侧向外逐渐缩短。轴部321的定位部323,例如矩形连接杆,具有第一表面\n323a、第二表面323b、第三表面323c以及第四表面323d,其中第一表面323a邻接于第二表面323b,且第一表面323a与第三表面323c相对。轴部321的定位部323设置于两延伸板\n34a、34b之间,因此当插头结构32受力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如图7(a)所示,轴部321的定位部323的第一表面323a与第三表面323c分别受延伸板34a、34b抵顶而定位,由此使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定位于第一位置。另外,电路板36的多个导接组件361可在插头结构3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与对应的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二端部322b接触而电连接。此外,当插头结构32受力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如图7(b)所示,轴部321的定位部323的第二表面323b与第四表面323d分别受延伸板34b、34a抵顶而定位,由此使插头结构32的多个导电端子322定位于第二位置。另外,电路板36的多个导接组件361可在插头结构\n3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与对应的多个导电端子322的第二端部322b分离。\n[0057]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通过固定部件使插头结构的轴部可以转动地设置于壳体的支撑部,并通过第一定位部件与轴部的定位部相抵顶或卡扣,使插头结构的多个导电端子可以定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本发明具有可折叠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不只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以及成本较低,并且可以提供较稳固的转动与定位效果。\n[0058] 本发明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任施匠思而进行多种修饰,然而都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涵盖的范围。
法律信息
- 2010-08-18
- 2009-05-06
- 2009-03-11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1999-11-23
| | |
2
| |
1997-12-17
|
1996-05-31
| | |
3
| | 暂无 |
2000-12-26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